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七

  开示三十七

   古人说: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禅宗以无所得为入道方便,你说这道怎么修呢?法怎么问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家用功就在这一无所得上用。

   说这到处都是禅堂,这出家人大部分都是住禅堂,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他制度规矩怎么能不会昵?他不离这个嘛!以前下江有金山、高旻、西天目、天宁寺,上海有个海潮寺,上边有文殊、宝光,这都是坐长香的,钟板就是临济、曹洞,临济跟伪仰打的板是一样,他是四止四开,引罄开静是小开静,扬板是大开静,四止四开,一天要扬四回板,止四回静,青原山下边这些道场是三止三开,止三回静,扬三回板,早上不止静,扬板。这青原下边是曹洞,一板一钟,两板两钟,三板三钟,这一共是九下,止三回静,还是三十六下。南岳下他是四止四开,一板一钟,两板一钟,三板一钟,这样敲的,那就是自从日本一打仗,这所有的禅堂制度啊,都不行了,有的年青出家人当兵去了,这禅堂弄不起来了,就从那儿就倒卜去了!倒了这么几十年,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了,或是哪个地方住了几个人,想把这钟板弄起来,可是究竟怎么敲法也不知道,没有学过呀,也没有看过,怎么能知道昵?禅堂里这一切事情非要学不行,有个时间还要掰着手教,不然他不知道,有的规矩上了文字,那就好弄一点,可这也是口说的,假若他说错了呢?那也就错了。虚云老和尚他在南华寺挂的是临济板,到云门寺是云门板,云门也是三止三开,有的地方还在于他这个方丈住持,他是临济他就挂临济板,他是曹洞他就挂曹洞板,你看云居山好多塔呀,那就不是青原山这个塔,那叫墓塔,它不是一层一层的,那就是后人也不知道,给青原祖师修了七层,要按《涅槃经》说,佛的塔是十三层,只有单,没有双,你来个十二层不行,辟支佛塔不一定,有的说十一层,有的说九层……

   这个执事是常住请出来的,当职要尽到责任,因为你是管这个的,你就要把这个事情管好,你范围里的这些人要团结好,安排好,使他们身心清净,总来说就是为佛法而前进。大寮里菜饭弄好,大家吃着喜欢,你这是结缘哪。按丛林制,一年分两个期,正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有的辛苦了,要休息休息,有的做事做的不怎么合适,也不能当下就把他去了,不是这样,要到期头换,八个纲领做事情或是差一点,也要到期头来换,让大家不觉不知的换了,也不要提些意见,弄得他不如意。这纲领有辞职、移职、请职,他这个人或是当纲领差一点,或是他做哪一样很内行,就把他移到这个地方,这叫移职。请职就看这个人平等、很好,能给常住做些事情,就请他出来给常住管事。这提议谁来提呢?和尚他有些事没弄清,就由首座、都监、知众跟和尚说说,这个要排除私人观念,你不管他能干不能干,行不行,不要有私人的感情,这样搞不行。客堂里主要的责任是人事来往,经济上,负这个责任,不要一点事就烦恼了,一点事就吵起来了,那样子不好,要锻炼自己的慈悲忍辱,为常住、为大众把事情办好。禅堂里有班首、维那,这东西两单或是有些师父脾气不好,班首有责任调养他,维那要执行规矩,里面弄的要和和气气,维那师父要观看班首师父的道德慈悲,班首师父要护念体谅维那辛苦了,彼此之间有这个思想,有这个观念,东单的师父有些什么不如意,维那师父马上就要讲讲,西单的师父或是放逸了,班首师父看到马上就要说说。要按以前的制度,这大殿、斋堂、出坡劳动,一出了禅堂门口,都归僧值管,现在多好啊,以前那僧值还经常打耳巴子,大殿上打一个耳巴子,回到禅堂来,维那肯定打三个香板,你在外边没守规矩啊,守规矩僧值怎么会打你呢?有这些规矩,有这些次第,大家合到一起来,对修行有好处。

   说到移职,这是方丈的责任,首座有些地方也要说说,或是知客移到库房去当家,当家移到客堂作知客,僧值移到禅堂当维那,典座也可以移到库房当副寺,管经济,都可以移动,这写法书记也可以移到上客堂当寮元,这叫移职,原来是纲领,就是移动一下子,还是当纲领。这些事情弄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这些纲领都是书记,纲领不当了就是书记,书记也可以升班首,维那可以升堂主,西堂可以升首座,班首这都是终身制,不动了。正月初八,纲领都到方丈辞职,辞职他并不是不干了,请的新执事,方丈要送位,方丈请了维那,由班首师父给维那送了位,那么老维那你得离开,没有安排好之前还不能离开,这是道场,最要紧的得知道这些制度,哪些事归我管,哪些事不归我管,你得弄清,那个事要不是你管的你去管了,你烦恼,他也烦恼:这个事归你管你就把他管好。凡是一个事情都要有人管,大寮里做事情的就是饭头、菜头、烧火的,管事情的就是典座,僧值在大寮里有主要的责任,有啥事跟典座商讨,平常啊,没有到期头,最好这个人不要调,要是这个人起了烦恼,去劝劝说说,要他发心,到了期头再来改变。为什么?你已经干的很熟了,要是再一变人,好操心,我们是个出家人嘛,自己要准备当一辈子和尚,这和尚你要当就当一辈子啊,你不能当几天你又还俗了,那就不好弄了,你还没有负责几天你就走了,常住还得找人。根据丛林制,请你出来做什么事,负什么责,你弄几天你走了,客堂里要登上记,再来就不留了,怎么?常住对你好,请你做事,你弄几天就走了,他这里面分析,你这是看不起常住,你既然看不起常住,常住就不留你了,这现在可能没有这个了,我想走就走几天,我想来又来了,以前禅堂里一加香就不进堂了,大家都在学规矩,你来个生人,你进来东碰西碰的怎么能行呢?加香的这个期间还允许销假,加香不进堂,起七不销假,你就说你在这住过,你很熟,一起七就不让你进堂了,人家正在打七,你来打闲岔。这道场里安静、顺气、和合,共同在一个道场里住,那就是期头来,期头走,这客堂里没有什么话说,闹了气、打了架走了,这客堂里要挂牌,再不留了,名称就是“永不销假”,你永远不要来了,你在这儿闹过气,闹过常住,这个不行。不是现在这个样,我想走就走,我不想走我就在这儿吵吵闹闹的,那个不行啊,要和和乐乐的,顺顺当当的,再来大家喜欢,你弄的别别扭扭的 不守规矩,你来了,这些纲领书记、客堂里的师父看见也不喜欢,这多没意思啊?你要是送到上客堂里,这寮元看你不喜欢,在这儿犯过规矩,他马上叫你走。

   有些事情啊,不知道,来往的出家人,赶斋的跟挂单的还不一样,他来了他想赶个斋呀,也不准备在这住,这怎么办呢?他要吃顿饭,客堂里跟僧值师就不要叫他到斋堂里吃饭,到哪儿吃饭呢?就是大寮里典座、菜头,一碗饭一碗菜给他端到那个廊檐底下 他在那儿吃了饭,也不要到客堂了,就走了。要是挂单的,来的时候大家都吃饭了,安排过二堂,不能大家都在过堂,进来个人坐那儿就吃,这个过二堂,僧值师父要招呼一下,他来了嘛,他想在这发心住嘛,那就过二堂,来赶个斋那就不能过二堂,就是来的晚了,大家吃了饭了,他还想在这儿吃顿饭,那就在大寮里找个碗筷子,盛点饭吃吃 他就走了,是这样搞的。这说一说,丛林的制度,长长短短的,多的不得了,你看规约上一大本子,就是说这一天的事情,知道了有好处,自己也不犯这个规矩了,别的同参道友还能跟他说说,帮帮忙,共同的走上清规戒律,这就是真真正正的佛教徒,踏踏实实的禅和子。

   象我十多岁出家的时候,那庙里真苦啊!大一点的寺庙,冬天勉勉强强的打三个七,就算很不错,怎么?常住没钱,没吃的,你看现在,不管大庙小庙都有吃的,以前最出名的是高旻、金山,他那打七打的多一些,天童、西天目那也是坐长香的,有个时间他是东单的师父去赶经忏,有个时间哪,东单西单都要去赶经忏,那时候贪心也太大。就是天童,他到快过年了,地方人民要在天童打四堂水陆,就那四堂水陆给的钱给的米呀,天童住五六百人,这一年都吃不了,那怎么呢?这一堂水陆是四百担米,一担是一百四十斤,四堂就一千多担米,他这一堂水陆中间,有两个上堂,两个平斋,上堂斋是二十担米,平斋一堂是五担米,二十担米那时候钱也不少,平常还拜《梁皇忏》,这钱一多了就麻烦,怎么麻烦呢?日本人打仗,宁波算是个海口,日本人经常在宁波那地方撂炸弹,观宗寺的那些出家学生想到天童去避难,天童不让,不准……

   有道无道,吃穿重要,把这个饮食要弄好,菜饭都要吃新鲜的,饭要熟,菜要烂,盐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是大众要吃这个好味道,不是,因为常住大众一天到晚用功,修行人、坐禅人吃饭不知饭味,吃茶不知茶味,哪还晓得这个饭是什么味道?不品这个啦!因为只顾着修行哩,可是这大寮里可不能不管哪,为什么这典座要尝食呢?这个菜煮好了,典座要用那个小勺子舀一点汤吃一点,先尝一尝,监斋菩萨没有供佛先吃要给三铁棒,典座可不是那个意思,这饭菜做好了,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你就来供佛呀?那大众都要吃的,你这饭菜做的好,他就是不分别,吃下去也有好处,饭要熟,菜要烂,老年人青年人都能吃,现在又不是没有油,那么多的油你不赶快吃啊?大殿里蹲的都是油,早上烙些油饼,大家吃着不是很好吗?青菜要是多了,早起要吃点包子,一定要吃稀饭,不吃稀饭不行,简单的小菜,油多放一点,锅热了多炒一炒,油在锅里一炒它就跑到菜里面去了。你们大寮还不会做麻油饭,那得几斤油,麻油饭怎么做呢?先把菜炒好,把米炒好,菜不要弄的太烂,因为马上还要倒到锅里去,多掌点油,烧火的时候看着一冒气呀,米放进去,不要加柴了,看情况,不要烧糊了,快盖盖子了,把这个菜丢到锅里边,把油一淋,淋到菜上、米上,锅开了,把着铲子抄几铲子,翻一翻,扒一…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