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光老和尚 開示叁十七

  開示叁十七

   古人說: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禅宗以無所得爲入道方便,你說這道怎麼修呢?法怎麼問呢?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大家用功就在這一無所得上用。

   說這到處都是禅堂,這出家人大部分都是住禅堂,從這個禅堂出來到那個禅堂去,他製度規矩怎麼能不會昵?他不離這個嘛!以前下江有金山、高旻、西天目、天甯寺,上海有個海潮寺,上邊有文殊、寶光,這都是坐長香的,鍾板就是臨濟、曹洞,臨濟跟僞仰打的板是一樣,他是四止四開,引罄開靜是小開靜,揚板是大開靜,四止四開,一天要揚四回板,止四回靜,青原山下邊這些道場是叁止叁開,止叁回靜,揚叁回板,早上不止靜,揚板。這青原下邊是曹洞,一板一鍾,兩板兩鍾,叁板叁鍾,這一共是九下,止叁回靜,還是叁十六下。南嶽下他是四止四開,一板一鍾,兩板一鍾,叁板一鍾,這樣敲的,那就是自從日本一打仗,這所有的禅堂製度啊,都不行了,有的年青出家人當兵去了,這禅堂弄不起來了,就從那兒就倒蔔去了!倒了這麼幾十年,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了,或是哪個地方住了幾個人,想把這鍾板弄起來,可是究竟怎麼敲法也不知道,沒有學過呀,也沒有看過,怎麼能知道昵?禅堂裏這一切事情非要學不行,有個時間還要掰著手教,不然他不知道,有的規矩上了文字,那就好弄一點,可這也是口說的,假若他說錯了呢?那也就錯了。虛雲老和尚他在南華寺挂的是臨濟板,到雲門寺是雲門板,雲門也是叁止叁開,有的地方還在于他這個方丈住持,他是臨濟他就挂臨濟板,他是曹洞他就挂曹洞板,你看雲居山好多塔呀,那就不是青原山這個塔,那叫墓塔,它不是一層一層的,那就是後人也不知道,給青原祖師修了七層,要按《涅槃經》說,佛的塔是十叁層,只有單,沒有雙,你來個十二層不行,辟支佛塔不一定,有的說十一層,有的說九層……

   這個執事是常住請出來的,當職要盡到責任,因爲你是管這個的,你就要把這個事情管好,你範圍裏的這些人要團結好,安排好,使他們身心清淨,總來說就是爲佛法而前進。大寮裏菜飯弄好,大家吃著喜歡,你這是結緣哪。按叢林製,一年分兩個期,正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有的辛苦了,要休息休息,有的做事做的不怎麼合適,也不能當下就把他去了,不是這樣,要到期頭換,八個綱領做事情或是差一點,也要到期頭來換,讓大家不覺不知的換了,也不要提些意見,弄得他不如意。這綱領有辭職、移職、請職,他這個人或是當綱領差一點,或是他做哪一樣很內行,就把他移到這個地方,這叫移職。請職就看這個人平等、很好,能給常住做些事情,就請他出來給常住管事。這提議誰來提呢?和尚他有些事沒弄清,就由首座、都監、知衆跟和尚說說,這個要排除私人觀念,你不管他能幹不能幹,行不行,不要有私人的感情,這樣搞不行。客堂裏主要的責任是人事來往,經濟上,負這個責任,不要一點事就煩惱了,一點事就吵起來了,那樣子不好,要鍛煉自己的慈悲忍辱,爲常住、爲大衆把事情辦好。禅堂裏有班首、維那,這東西兩單或是有些師父脾氣不好,班首有責任調養他,維那要執行規矩,裏面弄的要和和氣氣,維那師父要觀看班首師父的道德慈悲,班首師父要護念體諒維那辛苦了,彼此之間有這個思想,有這個觀念,東單的師父有些什麼不如意,維那師父馬上就要講講,西單的師父或是放逸了,班首師父看到馬上就要說說。要按以前的製度,這大殿、齋堂、出坡勞動,一出了禅堂門口,都歸僧值管,現在多好啊,以前那僧值還經常打耳巴子,大殿上打一個耳巴子,回到禅堂來,維那肯定打叁個香板,你在外邊沒守規矩啊,守規矩僧值怎麼會打你呢?有這些規矩,有這些次第,大家合到一起來,對修行有好處。

   說到移職,這是方丈的責任,首座有些地方也要說說,或是知客移到庫房去當家,當家移到客堂作知客,僧值移到禅堂當維那,典座也可以移到庫房當副寺,管經濟,都可以移動,這寫法書記也可以移到上客堂當寮元,這叫移職,原來是綱領,就是移動一下子,還是當綱領。這些事情弄的時候要安安靜靜的,這些綱領都是書記,綱領不當了就是書記,書記也可以升班首,維那可以升堂主,西堂可以升首座,班首這都是終身製,不動了。正月初八,綱領都到方丈辭職,辭職他並不是不幹了,請的新執事,方丈要送位,方丈請了維那,由班首師父給維那送了位,那麼老維那你得離開,沒有安排好之前還不能離開,這是道場,最要緊的得知道這些製度,哪些事歸我管,哪些事不歸我管,你得弄清,那個事要不是你管的你去管了,你煩惱,他也煩惱:這個事歸你管你就把他管好。凡是一個事情都要有人管,大寮裏做事情的就是飯頭、菜頭、燒火的,管事情的就是典座,僧值在大寮裏有主要的責任,有啥事跟典座商討,平常啊,沒有到期頭,最好這個人不要調,要是這個人起了煩惱,去勸勸說說,要他發心,到了期頭再來改變。爲什麼?你已經幹的很熟了,要是再一變人,好操心,我們是個出家人嘛,自己要准備當一輩子和尚,這和尚你要當就當一輩子啊,你不能當幾天你又還俗了,那就不好弄了,你還沒有負責幾天你就走了,常住還得找人。根據叢林製,請你出來做什麼事,負什麼責,你弄幾天你走了,客堂裏要登上記,再來就不留了,怎麼?常住對你好,請你做事,你弄幾天就走了,他這裏面分析,你這是看不起常住,你既然看不起常住,常住就不留你了,這現在可能沒有這個了,我想走就走幾天,我想來又來了,以前禅堂裏一加香就不進堂了,大家都在學規矩,你來個生人,你進來東碰西碰的怎麼能行呢?加香的這個期間還允許銷假,加香不進堂,起七不銷假,你就說你在這住過,你很熟,一起七就不讓你進堂了,人家正在打七,你來打閑岔。這道場裏安靜、順氣、和合,共同在一個道場裏住,那就是期頭來,期頭走,這客堂裏沒有什麼話說,鬧了氣、打了架走了,這客堂裏要挂牌,再不留了,名稱就是“永不銷假”,你永遠不要來了,你在這兒鬧過氣,鬧過常住,這個不行。不是現在這個樣,我想走就走,我不想走我就在這兒吵吵鬧鬧的,那個不行啊,要和和樂樂的,順順當當的,再來大家喜歡,你弄的別別扭扭的 不守規矩,你來了,這些綱領書記、客堂裏的師父看見也不喜歡,這多沒意思啊?你要是送到上客堂裏,這寮元看你不喜歡,在這兒犯過規矩,他馬上叫你走。

   有些事情啊,不知道,來往的出家人,趕齋的跟挂單的還不一樣,他來了他想趕個齋呀,也不准備在這住,這怎麼辦呢?他要吃頓飯,客堂裏跟僧值師就不要叫他到齋堂裏吃飯,到哪兒吃飯呢?就是大寮裏典座、菜頭,一碗飯一碗菜給他端到那個廊檐底下 他在那兒吃了飯,也不要到客堂了,就走了。要是挂單的,來的時候大家都吃飯了,安排過二堂,不能大家都在過堂,進來個人坐那兒就吃,這個過二堂,僧值師父要招呼一下,他來了嘛,他想在這發心住嘛,那就過二堂,來趕個齋那就不能過二堂,就是來的晚了,大家吃了飯了,他還想在這兒吃頓飯,那就在大寮裏找個碗筷子,盛點飯吃吃 他就走了,是這樣搞的。這說一說,叢林的製度,長長短短的,多的不得了,你看規約上一大本子,就是說這一天的事情,知道了有好處,自己也不犯這個規矩了,別的同參道友還能跟他說說,幫幫忙,共同的走上清規戒律,這就是真真正正的佛教徒,踏踏實實的禅和子。

   象我十多歲出家的時候,那廟裏真苦啊!大一點的寺廟,冬天勉勉強強的打叁個七,就算很不錯,怎麼?常住沒錢,沒吃的,你看現在,不管大廟小廟都有吃的,以前最出名的是高旻、金山,他那打七打的多一些,天童、西天目那也是坐長香的,有個時間他是東單的師父去趕經忏,有個時間哪,東單西單都要去趕經忏,那時候貪心也太大。就是天童,他到快過年了,地方人民要在天童打四堂水陸,就那四堂水陸給的錢給的米呀,天童住五六百人,這一年都吃不了,那怎麼呢?這一堂水陸是四百擔米,一擔是一百四十斤,四堂就一千多擔米,他這一堂水陸中間,有兩個上堂,兩個平齋,上堂齋是二十擔米,平齋一堂是五擔米,二十擔米那時候錢也不少,平常還拜《梁皇忏》,這錢一多了就麻煩,怎麼麻煩呢?日本人打仗,甯波算是個海口,日本人經常在甯波那地方撂炸彈,觀宗寺的那些出家學生想到天童去避難,天童不讓,不准……

   有道無道,吃穿重要,把這個飲食要弄好,菜飯都要吃新鮮的,飯要熟,菜要爛,鹽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是大衆要吃這個好味道,不是,因爲常住大衆一天到晚用功,修行人、坐禅人吃飯不知飯味,吃茶不知茶味,哪還曉得這個飯是什麼味道?不品這個啦!因爲只顧著修行哩,可是這大寮裏可不能不管哪,爲什麼這典座要嘗食呢?這個菜煮好了,典座要用那個小勺子舀一點湯吃一點,先嘗一嘗,監齋菩薩沒有供佛先吃要給叁鐵棒,典座可不是那個意思,這飯菜做好了,什麼味道都不知道你就來供佛呀?那大衆都要吃的,你這飯菜做的好,他就是不分別,吃下去也有好處,飯要熟,菜要爛,老年人青年人都能吃,現在又不是沒有油,那麼多的油你不趕快吃啊?大殿裏蹲的都是油,早上烙些油餅,大家吃著不是很好嗎?青菜要是多了,早起要吃點包子,一定要吃稀飯,不吃稀飯不行,簡單的小菜,油多放一點,鍋熱了多炒一炒,油在鍋裏一炒它就跑到菜裏面去了。你們大寮還不會做麻油飯,那得幾斤油,麻油飯怎麼做呢?先把菜炒好,把米炒好,菜不要弄的太爛,因爲馬上還要倒到鍋裏去,多掌點油,燒火的時候看著一冒氣呀,米放進去,不要加柴了,看情況,不要燒糊了,快蓋蓋子了,把這個菜丟到鍋裏邊,把油一淋,淋到菜上、米上,鍋開了,把著鏟子抄幾鏟子,翻一翻,扒一…

《體光老和尚 開示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