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叁十八
用功有多少時間,不用功有多少時間,要把功夫用熟啊,那不是個小事情!曆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打妄想和用功的時間,比較比較哪個多哪個少?哪個占優勢?時時刻刻都要檢驗一下,這全靠自己,用功的方式方法有人說一下,真正用功全靠自己。他們說,高旻寺來果老和尚人家發心用功的時候,到齋堂裏添好了一碗飯一碗菜,他把菜碗端起來當飯吃,飯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夾,他這個人在齋堂吃飯的時候功夫己經現前了,沒別的,就是功夫熟了,拈來便用,你說我們學別人學什麼呢?就學他那個認真,學他那個踏實!這古代的祖師,他們都是從不純熟達到純熟,開始功夫都不熟,古人在哪兒住,就是十年二蔔年不動,叫“久參有禅,久住有緣,”你住兒天到這兒去了,住幾天又到那兒去了,你怎麼用功呢?還有的他嫌功夫慢,想快一點,這也不行,菩薩用一個功夫就是多少大劫,你看你用這兒天你就嫌煩,這個可惜呀,沒有個長遠心,佛說這些方法哪個不能了生死啊?有的出家多少年了,怎麼還沒用好呢?沒別的,就是沒認真,沒當成正事來幹,整個被這些妄想名利,被它奪了,就是自己也沒有放下,你既然自己放不下,這工夫到哪一天,到哪一年呢?不要老想這想那的,你自己打自己的閑岔,你放不下、丟不開的心,那就是個妄想,占領了修道的陣地,自己既然發心出家修行嘛,那要認真,要踏踏實實的把功夫弄個水落石出,今生十年二十年,叁十年五十載要弄個踏踏實實,沒有不成功的。
爲什麼不一樣啊?人的根基不同了,本來哪有什麼看話頭啊?還說個什麼念佛是誰呢?佛法不是死的,馬祖在世,馬祖說的可比現在簡單,馬祖當初開道場最先就是現在的佑民寺,那時候叫洪州,洪水多呀,馬祖有人親近他,他也沒說什麼,他說:即心即佛。可是那時候的人聞到即心即佛,有很多人得利益。公案上有個法常禅師,他就是聞到馬祖說即心即佛,他就明白了,說一句,明白了就明白了,這就是“見道方修道,不見雲何修?”他見是見了,還沒達到實際,要行解相應。前邊這些祖師,他們就是很實在,聞到這個法門就踏踏實實,叁十年、五十載不變,我們總想省點勁,總想一開始就得很大的好處,總想趕快成佛,這成佛不是你想成佛就成佛啊,要叁十年五十載不雜用心哪!我們現在這個心多雜呀?趙州親近南泉開了悟,還要叁十年不雜用心,香林禅師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不是你到禅堂來走一下,馬上就成片了,四十年哪!才打成一片,沒有那麼快,你想快不行,什麼是雜用心?你用用這個,用用那個,那都是枝葉。話頭就象敲門瓦子一樣,念佛是誰就是敲門的瓦片,爲什麼敲門呢?因爲裏面的人你沒有見到,參禅就是要親見本來人。說個比喻,小孩子到外邊玩去了,回來一喊他的媽媽,媽媽沒有答應,他又喊了幾聲,媽媽沒有答應,這個小孩就哭起來了,用功也是這個樣子,一心要見本來人。
這個時代弄成這個樣子了,你說到哪個地方找一個善知識呢?你找嘛,現在也方便,坐在火車上、飛機上,也不要動了,一天就走幾個省,找沒找到呢?古代的參學,跋山涉水,費盡草鞋錢,自己有幾個錢都買了鞋子穿了,聞聽善知識的道風,不遠千裏而來,心心常在道,念念不離宗,一天到晚都在道中行,你現在是不是念念依靠佛菩薩,依靠善知識指一條明路呢?可能不是,時代不同了,人心也變了,你就是找到一個善知識想問個明白,因爲自己也不明白,別人說也不曉得明不明白,馬祖不是說了嗎?即心即佛呀,你向外求怎麼能行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自己就是佛啊!你到哪兒去求?往外求不行啊!自己要踏踏實實的,把自己應該守的戒守住,不要弄的又犯了戒,那你忏悔就來不及了。
想了生死總是個好事,什麼是生死?妄想煩惱、長長短短、人我是非,這都是生死,生死在哪兒?生死就是自己起心動念,放不下、丟不開,不能忍、不能讓,這不都是生死嗎?生死把我們包圍了,古來人不得己,要看個話頭,這個話頭近多少年來,看法也不同,認識也不同,諸方的這些善知識,這些老和尚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看法,古人說:行也禅,坐也禅,那就是功夫用的恰當,功夫有力量了,你行都不知行了嘛,你還有什麼妄想呢?功夫得力了,有了勁,能把煩惱妄想摧走,轉成了一個正念,這磕著碰著都能悟道!你功夫沒用到這個時候,你只顧著分別人我是非、長長短短的,你就是磕著碰著也不行,功夫沒用上嘛,也就是根本沒用功,只顧著妄想呢,吃也在打妄想,要吃的好一點,穿也要穿的好一點,一點苦頭吃不得,一點委屈受不得,只聽好話,對自己有一點不如意煩惱的要死,哪裏還談到用功呢?用功是什麼?用功就跟那木頭人一樣,外邊的音聲色相入不進,內裏邊不動,古人說,你如是,我也如是,彼此的見解.彼此的受用達到一致,這才說用功啊,現在基本來說盡是打妄想,就是看一兩本經,也體會不到經的義理,我們想學習學習教理,這是個好事情,學習教理要依義不依語,要善解善會如來之義,明白了嘛就算了,不明白就趕快持戒坐禅,弄個水落石出,也不辜負我們出家一場。
我們對于社會上這一切境風,音聲色相,男女飲食,你沒有染,沒有愛,沒有嗔,這就是出世法,話頭看的純熟,外邊的音聲不動心不動念,內不起貪嗔癡,這就是一個大修行人,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你不要著急,你不貪不染,這就是出世法,不是到哪兒找一個出世法,世間這些貪嗔癡,這些染,這些愛,這些甩不掉丟不開,這就是世間法。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這不是說的很明白嗎?你就這個樣就行了,雖然是祖師很容易說出來,心平,我們心平不平呀?我們平不了,那就不能把功夫甩掉啊,前邊的祖師說這一句兩句的,我們能夠用上就行了。
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我們從父母生下來很自然就染上了,不要費力,我們用功,總是落不住,一會兒就不曉得到哪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太熟了,妄想習氣,染緣太熟,這個念佛、看話頭太生了,旁的沒什麼,自己要放下來,把這個生的轉熟,熟的轉生,妄想煩惱把它轉生,一個鍾頭,兩個鍾頭,一天、半天,不染一塵,不生一念,那就是功夫熟了,你不提它也現前,你睡著了它還在,這就要很努力,很認真,一定要把他當成個大事,生死大事啊!什麼也沒有這個要緊!什麼也沒有這個主重!這個樣子道業可成,不這樣用功,另外有什麼辦法呢?什麼辦法都沒有,只有自己努力,要實實在在,把功夫用熟,自然得一個很好的水落石出,那就是今生不辜負出家了。
佛教提出來四根本戒,要是犯了四根本戒,出家在家都是違法的,別人的東西,一針一線都不要招,就是父母的東西也不能招,拿了也算是犯盜,拿了東西別人不知道,這伽藍菩薩總知道吧?不管是大東西小東西都不要拿,你自己的東西不喜歡別人拿,別人的東西我們也不要去拿,我們是出家人,出家人要持戒修行,說瞎話,不實在呀!修行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修行人更不能說瞎話,不能欺騙別人,不能損壞常住的一草一木。那要考究起因果來呀,這一點也不能犯,你說那一點小事馬馬虎虎犯了就算了,那馬虎不了啊!古代過年過節,廟裏都散些點心、吃的給大家分分,有一個師父離家很近,散點東西,他沒有舍得吃,過年初二,想拿到家裏看看父母,說這個因果微細呀,他把常住的紙拿了一張包點心,這人也很好的修行,後來他圓寂了,據他的修行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伽藍菩薩攔住了,說:你修行很好,生極樂世界是可以的,大衆發一點東西,你拿去給你父母吃,這是應該的,這完全可以.你不該把常住的紙拿一張,那要算算帳,你還了再生西方。
那一年,我在雲居山,方丈是性福和尚,他跟山底下的老百姓玩的很好,老百姓到山上去吃點飯,弄點毛竹,有一個人他在那裏吃了頓飯,拿了個毛竹,准備拿到家裏用用,看天還早,就睡一覺再回去,一覺睡著了,伽藍菩薩跟他說了:今天吃這頓飯,拿廟裏一根竹子,我給你記上帳了,以後要還哪!伽藍菩薩不是一個,很多的。性福和尚不是死了嗎?要跟著他那個作爲呀,多少年做的事情,那要下地獄的,雖然是方丈也不行。他死了,說你現在不要下地獄,這裏有點債你還沒還,你把常住的東西送給山下的老百姓,你送了多少年了嘛,你早晚把這些東西討回來,再說下地獄。就這樣啊,他經常到山下去討東西,那記的清的很!我在客堂裏,山下有的老百姓來說,性福和尚到山下討債,他們來送債,有的送幾斤米,有的送兒斤油,你看這因果多認真哪!你把常住的東西送給人家,伽藍菩薩給你記上帳了,你送你還啊,你不還叫誰還哪?常住的一針一線,一草一木,你不能作人情,作人情不行啊!不管你是什麼執事,你不能隨隨便便的把常住的東西送人,你自己也不能亂用,你不能說我是個什麼執事,我用用,你不能用!比如大衆分的東西,你有一份,大家還沒分呢,你另外搞,這有因果呀,這弄不得。
古代的執事他都很認真,洞山,方丈和尚受了涼,感冒了,他那個侍者想到庫房裏拿塊生姜,給方丈和尚發發汗。庫頭說:拿錢來,常住的東西我不能隨便給你。方丈趕快拿幾個錢去買,古代的這些綱領執事都是講因果,後來方丈老了.就向大家提出來庫房裏那個賣生姜的作方丈。楊岐禅師他是庫房裏管帳的,他有兩個燈,以前煤油也沒有,他喜歡念《法華經》,他自己弄了一個燈,他夜晚記帳的時候用常住的燈,看經的時候用他自己的燈,他那個燈放到常住的燈上邊.他爲什麼這麼放呢?以前點燈用燈芯子,點時間長了會往下滴一滴油,他那個燈要是滴油會滴到常住的燈裏,他不背因果,要是把常住的燈放在他的燈上邊,時間久了,常住的油就會滴到他的燈裏邊…
《體光老和尚 開示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