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纵横自在任收舒。
谁说
渠本自无生。何处穷渠灭。尘尘露其体。刹刹演其说。五蕴当下空。三毒霎时歇。湛湛碧天清。浩劫一轮月。
遣怀
昨自神洲游北溟。今从天竺到台山。虽然行脚痴狂客。却是乘空一地仙。
彻论
动静原一体。是非无二心。不空亦不有。无古亦无今。
魔说
我佛道无生。我却道有生。如来说不灭。我却说有灭。若不如是说。不得大休歇。
说梦
甲子周流年复年。几番沧海变桑田。翻云覆雨浑闲事。谁解壶中别有天。
行脚
东西十万里。南北八千程。会得脚根下。移来一步行。
引镜
你是我兮我是你。你我对面不相识。二人合眼细商量。一片青铜一饭器。
答起灭
起从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念亦如风。何处可把捉。起灭既若尔。生死亦如说。法界亦同然。空不空无别。但了取舍心。洞然自明白。任运兮如如。悠悠兮万劫。
不是躲根
无相光中藏日月。驴胎马腹作生涯。山河大地浑闲事。锦被蒙头是处家。
心体
明者明其心。见者见其体。见性明心体。明心见性理。理体无回互。心性无比拟。历历与明明。如斯而巳矣。
指路
烟水云山千万叠。就中一路坦然平。世间多少探奇客。妄觅鹏程鸟道行。
对月谈心
不是惺惺不是痴。个中滋味几人知。试看秋夜搏空月。湛湛清光谁可移。
书斋述心
风花雪月天真佛。几簟琴书迦叶身。不是懒于拈妙句。只缘无处觅诗心。
一物颂
身中有一物。时时身外安。或同鸾鹤清霄里。或共虫鱼山水间。不动不定。无往无还。飞潜任其所以。出没听其如然。极乐界。自在天。弥勒后。威音前。不得号佛。强名曰仙。
西江月(乘片时之兴率成一十六首书罢不觉掷笔大笑)。
其一
海底泥牛声寂。挂树石羊没踪。三千破衲拥晴空。却惹非人出梦。
耳觑铁驴拽磨。目听木马嘶风。铜蛇钻入石棱中。兔角龟毛厮共。
其二
大道非三非一。凡夫说一说三。终朝捏怪曰参禅。此句何尝梦见。
此句却非此句。此句不出一三。高低普应霎时间。一月千潭遍现。
其三
遍界如来妙体。万象隐显其中。乾坤物我本来同。莫作经文空诵。
会得千途一辙。不会六道纵横。如如若若自从容。岂费绉毫功用。
其四
烟水云山叠叠。浩浩万里前程。默移寸步自分明。大千须臾坐定。
从他寒来暑往。谁云地浊天清。笑看日月任西东。一曲无声三弄。
其五
八风吹来不动。还同柳絮杨花。个中妙理实堪夸。不是脱空说话。
会得途中受用。不会屋里波查。分明直截报君家。不必别探奇法。
其六
春夏秋冬四序。覆载高厚乾坤。就中一物太殷勤。处处皆有渠分。
视之却又不见。听之更复无音。欲识此物名和身。塞耳合睛相认。
其七
鼻舌身意眼耳。香味触法色声。但不对待便灵通。翻成六般神用。
凡情圣见无二。佛性即是无明。幻化空身妙体成。何止三十二应。
其八
佛性戒珠心印。廓周沙界没垠。尘尘刹刹满圆身。拆合不离方寸。
识得无形妙体。如来宝藏奇珍。但弃生灭守常真。根尘自然脱尽。
其九
空空空兮色色。色色色兮空空。色空通塞本来同。隐显测其定动。
动动动兮定定。定动岂假施功。荣枯得失听天公。自在弥陀净境。
其十
雾锁长江浩瀚。云封华岳氤氲。霎时风卷雾云分。山水依然远近。
浊浪搅为酥酪。大千变作黄金。不须卜度妄劳心。云雾从他为晕。
其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六一二五四三。芥纳须弥自等闲。说甚颠倒互换。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石人鼻孔垂唇边。谁道一条白练。
其十二
善恶种瓜种豆。收来亦属空花。何如自种野人家。心田一粒无价。
此粒非空非有。大千随处生芽。根深蒂固遍天涯。道子难描难画。
其十三
十方世界法体。名曰如来化身。不须断妄莫求真。即在目前切近。
取之转迷转远。舍之愈沈愈深。的实妙诀在无心。历历明明普印。
其十四
石火电光岁月。急忙下手犹迟。光阴荏苒几多时。刹那疾如弹指。
心田离此即此。迷途百辙千岐。茫茫堪笑世人痴。大似河边觅水。
其十五
至道本离言语。风云月露成吟。信手拈出却无心。聊寄闲情一哂。
多少词坛诗社。刻画争欲惊人。平头合掌各评论。总被文魔牵引。
其十六
西江月词数首。堪笑不谙宫商。参差韵调欠铿锵。大似无声演唱。
乘兴岂知工拙。推敲不费思量。游戏三昧偶逢场。腔板原来一样
教外别传。不立语言文字。如何是三宝。大地是佛。虚空是法。众生是僧。如威音前弥勒后之说。世尊若不指出。我辈何以得闻。凡似此皆从缘所知。非自真见。但了目前虚空。自然会竖穷三际。但了目前片地。自然会得棋遍十方三宝一体。大道只在目前。不必向高远奇妙会。实不用一句语言文字。如来参。
上谕附录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为本。是此说者。名为正知正见。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远心源。方得称佛祖儿孙。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见。因其妄认识神生死本。以为极则。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所以谓之外道魔道。朕览密云悟。天隐修。语录。其言句机用。单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来的意。得曹溪正脉者。及见密云悟录内。示其徒法藏辟妄语。其中所据法藏之言。骇其全迷本性。无知妄说。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师悟处。亦全未窥见。肆其臆诞。狂世惑人。此真外魔知见。所以其师。一辟再辟。而天隐修。亦有释疑普说。以斥其谬。然当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毁。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复有五宗救一书。一并流传。冀魔说之不朽。造魔业于无穷。天下后世。具眼者少。不知其害。即有知而辟之者。有德无位。一人之言。无征不信。将使究竟禅宗者。怀疑而不知所归。而传染其说者。将谓禅宗在是。始而起邪信。继而具邪见。起邪信则正信断。具邪见则正见灭。必至处处有其魔种。人人承其魔说。自具之性宗不明。而言条之枝蔓肆出。今其魔子魔孙。至于不坐香。不结制。甚至于饮酒食肉。毁戒破律。唯以吟诗作文。媚悦士大夫。同于倡优伎俩。岂不污浊祖庭。若不剪除。则诸佛法眼。众生慧命。所关非细。朕为天下主。精一执中。以行修齐治平之事。身居局外。并非开堂说法之人。于悟修何有又于藏忍何有。但既深悉禅宗之旨。洞知魔外之情。灼见现在魔业之大。预识将来魔患之深。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夫禅宗者。教外别传。可以无言。可以有言。古德云。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若一滴投于巨海。如是言者。言言从本性中。自然流出。如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何一非从本性中。自然流出。从无一实法。系缀人天。今魔藏立一○相。为千佛万佛之祖。以袈裟缕缕。为宗旨所系。有四法。有双头。有小法大法。有大法之大法。称为细宗密旨。有传有授。而魔嗣弘忍。以僧伽难提。遇童子持鉴直前。为从来有象可示。证其魔师。一○之象为不悖。又以多子塔前。袈裟围绕一事。作袈裟为宗旨。所系之明证。又以临济。打克苻普化。凿为黄檗。三顿棒之彖象。种种作为实法。不胜枚举。全从知解穿凿。失却自心。黄檗云。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夫食不消之人多。而魔藏父子。则是巳经饱毒者也。佛法不二。岂可执定三四。而更有密传三四之宗旨。广引从上古德。言句相似者。为之注脚。转以较勘不立言说。单提向上之正宗。仰面唾云。反污已面。赵州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基接人。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只说无是非分别相。早不本分。何况宛立个是非分别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古锥千七百则公案。总是语言文字。若不识得这个。纵使字字句句。依样葫芦。即为魔说。即为谤佛。纵能记得。佛祖所说。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字字句句不差。正是光明海中。多著泥滓。况既落言诠。即同教相。既同教相。则三藏十二部现在。又何必立教外别传之旨。任伊横说竖说。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圣人多能。佛多神通。能非圣本。神通亦非佛宗。仲尼。何尝知西方之梵语。如来。不能作震旦之唐言。能与神通。各有所穷。与这个有何交涉。何况文字一端。魔藏父子。辄以不识字讥密云。意谓不如伊等学问。若要诠理论文。自有秀才们在。何用宗徒。识字不识字。与这个又有何交涉。博通经史。如剪彩以添树上之生花。目不识丁。亦饭熟不借邻家之水火。若魔藏父子。其大病根正在识丁。而不识这个。今使蒙古人来。便接蒙古。俄罗斯人来。便接俄罗斯。暹罗。苏禄。琉球。日本人来。便接暹罗。苏禄。琉球。日本。若必待伊识得文字。然后接得。则佛法不能盖天盖地矣。魔藏邪外知见。自以为言言据古。字字禀经。岂知尽三藏十二部。乃至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尽世间四库缥缃。所有文字。并与贯串配合。极其棱消缝泯。自道佛来。也开口不得。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况魔藏以邪外知见。唐突佛祖。向上边事。尚安得有呵斥分。只瞒得有眼无珠之徒。明眼人前。魔形自露。赵州云。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都大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寻常道。须向异类中行。且作么生会。如今黄口小儿。向十字街头。说葛藤。博饭[口+童]。觅礼拜。聚三五百众。云我是善知识。尔是学人。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从数百年前。赵州早为判定。更不必到眼始知也。悟…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