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P2

  ..续本文上一页得诗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写自寒岩。流传阎浮提界。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永明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几乎。正信调直。不离和尚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凤翱翔。无影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圆证真如。亦能有无一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

  卷四

  御制序

  夫佛祖代代相承。称为父子。虽曰假世间之名教。表出世之真传。然大死大活。而慧命斯续。视属毛离里。而四大和合者。一为生身。一为无生身。同是实际。本非引喻也。永明云。须臾即俗归真。莫畴兹旨。顷刻从凡入圣。难报斯恩。夫拔火宅而登清凉之山。开迷云而入光明之海。迥视头剌胶盆。身同茧缚之时。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岂有不念皮肉骨髓所由来者乎。莫非父子也。而其中父子济美。以沩仰为最。当日提唱一声。啐啄一时。同禀法王之正令。共现琉璃之金身。一堂两琴。鼓宫而宫应。鼓商而商应。一奁两镜。胡来而皆胡。汉来而皆汉。无上妙旨。齐转金轮。一代法门。双标铜柱。盖沩山仰山之父子。正同寒山拾得之弟兄。于佛法中。如世间所云家庆人瑞者矣。故合为一编。以为天下后世宗徒劝。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

  卷五

  御制序

  夫达摩西来。九年面壁。无多言句。而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首开震旦之宗风。后人演唱提持。照用权实。鸣涂毒鼓。挥太阿锋。于言象不该之表。形名未兆之先。机如电掣雷奔。谭似河流海注。青莲花纷飘舌本。大师子吼断十方。穿透百千诸佛耳根。勃跳三十三天空外。究其所归。不过铺荆列棘。遍地生枝。甘草黄连。自心甘苦耳。然则自利利他。固不在于多言欤。赵州谂禅师。圆证无生法忍。以本分事接人。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朕阅其言句。真所谓皮肤剥落尽。独见一真实者。诚达摩之所护念。狮乳一滴。足迸散千斛驴乳。但禅师垂示。如五色珠若小知浅见。会于言表。则辜负古佛之慈悲。落草之婆心也。观师信手拈来。信口说出。皆令十方智者。一时直入如来地。可谓壁立万仞。月印千江。如赵州之接人。诚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古佛云。爰录其精粹者著于篇。以示后学。俾知真宗轨范。如是如是尔。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望日。

  卷六

  御制序

  顾著曰鉴。拟问即咦。扬眉眨眼。败阙如斯。又道古来老宿。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如是鉴咦。落草也未。大慈大悲。那顾丧身失命。只这注破。即今早巳落草了也。佛印元曰。云门说法。如云雨绝。不喜人记录。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今室中对机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即书之。朕今刊录删辑云门言句。且道与云门意旨。是同是别。云门古德。岂畏落草。朕亦大丈夫。岂问与云门是同是别者哉。虽然。超情绝解直指自心如云门者。实为奇特。垂示后世。云门与朕。实是大慈大悲。设使灯笼露柱。向前致问。还慈悲个什么。答曰。鉴。进云。落草了也。答曰。咦。

  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朔日。

  卷七

  御制序

  宋初。杭州永明智觉禅师。平生著述。有宗镜录。唯心诀。心赋。万善同归等集。凡千万言。并在大藏。有流传海外者。朕披阅采录。不胜敬礼喜悦。真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师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特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卷中万善同归集一书。禅师自谓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云。自师证明。方知大小齐观。宗教一贯。但学人须必真参。实有所悟。乃可观此书。依教行持。可以普独耀之神光。圆幻有之万行。所为无成之成。不修之修。无碍妙谛。有益圆证。若未能解缚俱空。境智双泯。则必依情起识。执相求诠。则堕铁围之山。转迷真觉之海。禅师云。先明其宗。方能进道。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然则此书。未经参悟。不必观读。本禅师之志也。朕既刊其全书。颁示宗徒。又采其至言。附于本集。因恐疑误初学。故又指述于此。

  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望日。

  卷八

  御制序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为妙觉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夫外之云者。真人岂以元门为内。而以宗门为外哉。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乃于宗说。且又何谓此为最上。岂非以其超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也欤。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虽经八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义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忘却。当下百杂粉碎。觌体真纯。此从上古德所为决不相赚者。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于一身之后。能以金丹作无义味语用。忽地翻身一掷。抹过太虚。脱体无依。随处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证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归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元门者。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焉。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七月朔日。

  御选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

  悟真篇后序

  切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其无身。患从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绉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柰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乎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也。余向已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丹法。当年且生公倾背。自后三传于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近方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不许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药本末。既成。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秘。乃择而授之。然而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不传于非其人也。而余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余区区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余之辄传也。如其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齐物为心。虽显秘要。终无过咎。柰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月戊寅日张平叔再序。

  悟真篇外集。

  性地颂。

  一

  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增之宁解益。减著且无伤。取舍俱无过。焚漂总不妨。见闻知觉法。无一可猜量。

  二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三

  视之不可见其形。乃至呼之又却应。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四

  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五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六

  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如鼻说。

  无罪福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不曾坐。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原无罪过。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

  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