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詩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寫自寒岩。流傳閻浮提界。讀者或以爲俗語。或以爲韻語。或以爲教語。或以爲禅語。如摩尼珠。體非一色。處處皆圓。隨人目之所見。朕以爲非俗非韻。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語也。永明雲。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幾乎。正信調直。不離和尚因緣。圓滿光華。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鳳翺翔。無影樹邊。玉象圍繞。性空行實。性實行空。妄有真無。妄無真有。有空無實。念念不留。有實無空。如如不動。是以直心直語。如是如是。學者狐疑淨盡。圓證真如。亦能有無一體。性行一貫。乃可與讀二大士之詩。否則隨文生解。總無交涉也。刪而錄之。以贻後世。寒山子雲。有子期。辨此音。是爲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五月朔日。
卷四
禦製序
夫佛祖代代相承。稱爲父子。雖曰假世間之名教。表出世之真傳。然大死大活。而慧命斯續。視屬毛離裏。而四大和合者。一爲生身。一爲無生身。同是實際。本非引喻也。永明雲。須臾即俗歸真。莫疇茲旨。頃刻從凡入聖。難報斯恩。夫拔火宅而登清涼之山。開迷雲而入光明之海。迥視頭剌膠盆。身同繭縛之時。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豈有不念皮肉骨髓所由來者乎。莫非父子也。而其中父子濟美。以沩仰爲最。當日提唱一聲。啐啄一時。同禀法王之正令。共現琉璃之金身。一堂兩琴。鼓宮而宮應。鼓商而商應。一奁兩鏡。胡來而皆胡。漢來而皆漢。無上妙旨。齊轉金輪。一代法門。雙標銅柱。蓋沩山仰山之父子。正同寒山拾得之弟兄。于佛法中。如世間所雲家慶人瑞者矣。故合爲一編。以爲天下後世宗徒勸。是爲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五月朔日。
卷五
禦製序
夫達摩西來。九年面壁。無多言句。而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首開震旦之宗風。後人演唱提持。照用權實。鳴塗毒鼓。揮太阿鋒。于言象不該之表。形名未兆之先。機如電掣雷奔。譚似河流海注。青蓮花紛飄舌本。大師子吼斷十方。穿透百千諸佛耳根。勃跳叁十叁天空外。究其所歸。不過鋪荊列棘。遍地生枝。甘草黃連。自心甘苦耳。然則自利利他。固不在于多言欤。趙州谂禅師。圓證無生法忍。以本分事接人。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朕閱其言句。真所謂皮膚剝落盡。獨見一真實者。誠達摩之所護念。獅乳一滴。足迸散千斛驢乳。但禅師垂示。如五色珠若小知淺見。會于言表。則辜負古佛之慈悲。落草之婆心也。觀師信手拈來。信口說出。皆令十方智者。一時直入如來地。可謂壁立萬仞。月印千江。如趙州之接人。誠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古佛雲。爰錄其精粹者著于篇。以示後學。俾知真宗軌範。如是如是爾。
雍正十一年癸醜五月望日。
卷六
禦製序
顧著曰鑒。擬問即咦。揚眉眨眼。敗阙如斯。又道古來老宿。爲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如是鑒咦。落草也未。大慈大悲。那顧喪身失命。只這注破。即今早巳落草了也。佛印元曰。雲門說法。如雲雨絕。不喜人記錄。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吾語。今室中對機錄。皆香林。明教。以紙爲衣。隨即書之。朕今刊錄刪輯雲門言句。且道與雲門意旨。是同是別。雲門古德。豈畏落草。朕亦大丈夫。豈問與雲門是同是別者哉。雖然。超情絕解直指自心如雲門者。實爲奇特。垂示後世。雲門與朕。實是大慈大悲。設使燈籠露柱。向前致問。還慈悲個什麼。答曰。鑒。進雲。落草了也。答曰。咦。
雍正十一年癸醜六月朔日。
卷七
禦製序
宋初。杭州永明智覺禅師。平生著述。有宗鏡錄。唯心訣。心賦。萬善同歸等集。凡千萬言。並在大藏。有流傳海外者。朕披閱采錄。不勝敬禮喜悅。真所謂明逾曉日。高越太清。如鼓師子弦。衆響俱絕。如發摩尼寶。五色生光。信爲曹溪後第一人。超出曆代大善知識者。特加封妙圓正修智覺禅師。卷中萬善同歸集一書。禅師自謂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雲。自師證明。方知大小齊觀。宗教一貫。但學人須必真參。實有所悟。乃可觀此書。依教行持。可以普獨耀之神光。圓幻有之萬行。所爲無成之成。不修之修。無礙妙谛。有益圓證。若未能解縛俱空。境智雙泯。則必依情起識。執相求诠。則墮鐵圍之山。轉迷真覺之海。禅師雲。先明其宗。方能進道。若一向逐末。實有所妨。然則此書。未經參悟。不必觀讀。本禅師之志也。朕既刊其全書。頒示宗徒。又采其至言。附于本集。因恐疑誤初學。故又指述于此。
雍正十一年癸醜六月望日。
卷八
禦製序
紫陽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門秘要。複作頌偈等叁十二篇。一一從性地演出西來最上一乘之妙旨。自敘雲。此無爲妙覺之至道也。標爲外集。夫外之雲者。真人豈以元門爲內。而以宗門爲外哉。審如是。真人止應專事元教。又何必旁乃于宗說。且又何謂此爲最上。豈非以其超乎叁界。真亦不立。故爲悟真之外也欤。真人雲。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惡死悅生。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觀乎斯言。則長生不死。雖經八萬劫。究是楊葉止啼。非爲了義。信矣。若此事。雖超叁界之外。仍不離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證。則非人所可代。學者將個無義味語。放在八識田中。奮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並此無義味語。一時忘卻。當下百雜粉碎。觌體真純。此從上古德所爲決不相賺者。真人以華池神水。溫養子珠。會叁界于一身之後。能以金丹作無義味語用。忽地翻身一擲。抹過太虛。脫體無依。隨處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證了徹。直指妙圓。即禅門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議者。猶爲希有。如禅師薛道光皆歸依爲弟子。不亦宜乎。刊示來今。使學元門者。知有真宗。學宗門者。知惟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焉。是爲序。
雍正十一年癸醜七月朔日。
禦選大慈圓通禅仙紫陽真人張平叔語錄。
悟真篇後序
切以人之生也。皆緣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則有患。若其無身。患從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爲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明。則何以使諸相頓離。绉塵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然其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則刀兵烏能傷。虎兕烏能害。巨焚大浸烏足爲虞。達人心若明鏡。鑒而不納。隨機應物。和而不唱。故能勝物而無傷也。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無名。聖人強名。道本無言。聖人強言爾。然則名言若寂。則時流無以識其體而歸其真。是以聖人設教立言以顯其道。故道因言而後顯。言因道而返忘。柰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乎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義。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豈非學者紛如牛毛。而達者乃如麟角也。余向已酉歲于成都。遇師授丹法。當年且生公傾背。自後叁傳于人。叁遭禍患。皆不逾兩旬。近方憶師之所戒。雲異日有與汝解缰脫鎖者。當宜授之。余不許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藥本末。既成。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秘。乃擇而授之。然而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于叁。乃省前過。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不傳于非其人也。而余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镬居前。刀劍加項。亦無複敢言矣。此悟真篇中。所歌詠大丹藥物火候細微之旨。無不備悉。好事者夙有仙骨。觀之則智慮自明。可以尋文解義。豈須余區區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余之辄傳也。如其篇末歌頌。談見性之法。即上之所謂無爲妙覺之道也。然無爲之道。齊物爲心。雖顯秘要。終無過咎。柰何凡夫緣業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叁乘之差。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余得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余。則歸中小之見。亦非余之咎矣。時元豐改元戊午歲仲夏月戊寅日張平叔再序。
悟真篇外集。
性地頌。
一
佛性非同異。千燈共一光。增之甯解益。減著且無傷。取舍俱無過。焚漂總不妨。見聞知覺法。無一可猜量。
二
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障遮。會得圓通真法眼。始知叁界是吾家。
叁
視之不可見其形。乃至呼之又卻應。莫道此聲如谷響。若還無谷有何聲。
四
一物含聞見覺知。蓋諸塵境顯其機。靈常一物尚非有。四者憑何作所依。
五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諸方在目前。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爲仙。
六
求生本自無生。畏滅何曾暫滅。眼見不如耳見。口說爭如鼻說。
無罪福
終日行。不曾行。終日坐。不曾坐。修善不成功德。造惡原無罪過。時人若未明心。莫執此言亂做。死後須見閻王。難免镬湯碓磨。
叁界惟心
叁界惟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已。
見物便見心
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若生知識解。卻成顛倒見。睹境能無心。始見菩提面。
…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