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P15

  ..续本文上一页慧而照破烦恼。则无始生死何由而出离。尊者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器皆不如是。薛简曰。何谓大乘见解。尊者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薛简曰。大师所说不生不灭。与夫外道之言何尝异乎。尊者曰。外道之说不生不灭者。盖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岂可同于外道乎。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由是发悟。再拜而去归朝。果以其言奏。天子嘉之。复诏慰谢。锡衲衣宝帛各有差。敕改宝林为中兴寺。明年命韶州刺史新之。复改为法泉寺。以其新州旧居为国恩寺。尊者每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隐清净。此名一相三昧。若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使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此沾洽悉得发生。取吾语者决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证佛果。至先天元年。一日忽谓众曰。吾忝于忍大师处受其法要并之衣钵。今虽说法而不传衣钵者。盖以汝等信心成熟无有疑者。故不传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尊者说法度人。至是已四十载。先此尝命建浮图于新州国恩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复促其倍工疾成。然国恩寺盖其家之旧址也。为塔之意乃欲报其父母之德耳。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将返新州。汝辈宜理舟楫。其时大众皆哀慕请留。尊者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之常耳。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乃问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师之法眼付授何人。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曰。师之遗教颇有难乎。曰吾灭之后方五六年。必有一人来取吾首。听我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又曰。吾往七十年。有二菩萨之人自东方来。其一出家。其一在家。共隆教化。治我伽蓝。扶我宗旨。已而即往新州。寻于国恩寺沐浴讫安坐而化。异香酷烈。白虹属地。其时实先天二年癸丑八月之二日也。当是新韶二郡各务建塔。争迎其真体。久不能决。刺史乃与二郡之人焚香祝之曰。香烟所向。即得举去。俄而香烟倏发北趣韶境。韶人乃得以十一月十三日归塔于曹侯溪之滨。今南华寺是也。其世寿七十有六。前刺史韦据碑之。始尊者入塔时。徒属思其言将有人取吾首者。遂以铁鍱固护其项。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其夕之半。俄闻塔间有若拽铁索之声。主塔者惊起。遽见一人状类孝子(此当日见一人著缞绖而混。言类孝子者。盖顺乎祖师隐语之意耳)自塔驰出。寻视之其铁鍱护处已有痕迹。遂以贼事闻其州邑。官严捕之。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贼。史鞫问。贼自称姓张名净满。本汝州梁县人。适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国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归其国以事之。吏欲以法坐之。刺史以其情不恶。乃问尊者弟子令[王+舀]禅师。令[王+舀]复以佛法论。欲吏原之。刺史善[王+舀]之意亦从而恕之。当其时州刺史曰柳无忝。县令曰杨侃。贼曰张净满验其谶语无少差谬。上元中肃宗慕尊者之道。尝诏取其所传衣钵。就内瞻礼。肃宗崩代宗嗣位。永泰元年五月之五日。遂梦尊者请还其衣钵。天子益敬其法。七日即诏使臣持还曹溪。宪宗锡谥曰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然正法东传。自大鉴益广。承之者皆卓荦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赖之。详此岂真樵者而初学道乎。是乃圣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觉乎妙觉耶。不可得而必知。

  [评曰]圣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然。一国所归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的庶焉。不分孰亲。传者(宋高僧传也)以方三力士共射一坚洛叉。一曰。摩健那。虽中而不破。二曰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曰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他物。非坚洛叉有强弱。盖射势之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躬而获赏。其喻近之矣。

  传法正宗记卷第六(终)传法正宗记卷第七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正宗分家略传上(并序)

  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鉴禅师。其法益广。师弟子不复一一相传。故后世得各以为家。然承其家之风以为学者。又后世愈繁。然周于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详于传灯广灯二录宋高僧传。吾不复列之此。而书者盖次其所出之世系耳。故分家传起自大鉴。而终于智达。凡一千三百有四人也

  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堀多三藏者。一曰韶阳法海者。一曰庐陵志诚者。一曰匾檐山晓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一曰钟陵法达者。一曰寿州智通者。一曰江西志彻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广州志道者。一曰广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曰南岳怀让(避讳)者。一曰温州玄觉者。一曰司空山本净者。一曰婺女玄策者。一曰曹溪令韬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泽神会者。一曰韶阳祇陀者。一曰抚州净安者。一曰嵩山寻禅师者。一曰罗浮定真者。一曰南岳坚固者。一曰制空山道进者。一曰善快者。一曰韶山缘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善现者。一曰南岳梵行者。一曰并州自在者。一曰西京咸空者。一曰峡山泰祥者。一曰光州法净者。一曰清凉山辩才者。一曰广州吴头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苑法真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昙璀者。一曰韶州刺史韦据者。一曰义兴孙菩萨者。

  大鉴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禅师。吉州安域人也。初于大鉴之众最为首冠。大鉴尝谓之曰。从上以衣与法偕传。盖取信于后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难。今复传之虑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汝则以法分化一方无使其绝。思寻归其乡邑。居清源山之静居寺。最为学者所归。其法嗣一人。曰南岳石头希迁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岳怀让禅师。金州人也。初自嵩山安国师法会往参六祖大鉴。大鉴问曰。什么处来。曰嵩山来。大鉴曰。什么物恁么来。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大鉴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大鉴曰。秖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般若多罗所谶。盖于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让即豁然大悟。事大鉴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精舍。四方学者归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岳常浩者。一曰智达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扬州严峻者。一曰新罗国本如者。一曰玄晟者。一曰东雾法空者。

  大鉴之二世。曰罗浮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灵运者。

  大鉴之二世。曰制空山道进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州玄觉者。

  大鉴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鉴之二世。曰司空山本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中使杨光庭者。

  大鉴之二世。曰缘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韶州小道进者。一曰韶州游寂者。

  大鉴之二世。曰祇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州道倩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杨慧忠国师。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得法于大鉴。寻隐于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凡四十余年不出其山。唐肃宗闻其风。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孙朝进驰诏。及忠至京师。赐肩舆上殿。待以师礼。然忠道力充甚。智辩绝世。虽以道规教帝者。而无所畏恧。沮折邪见辈。虽难问万端。未尝少为之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真应者。一曰邓州香严惟戒者。一曰开府孙知右者。

  肃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鉴之二世。曰洛阳荷泽神会禅师。初以沙弥参见大鉴。因问答乃发大慧。戒后会大鉴入灭。北秀之说浸盛。会遂趋京师。以天宝四年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著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于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人。一曰黄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光宝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怀安郡西隐山进平者。一曰澧阳慧演者。一曰河汤怀空者。一曰南阳圆震者。一曰宜春广敷者。一曰江陵行觉者。一曰五台山神英者。一曰五台山无名者。一曰南岳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满者。一曰涪州朗禅师者。一曰广陵灵坦者。一曰宁州通隐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尹李常者大鉴之三世。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荆州天皇道悟者。一曰京兆尸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长沙兴国振朗者。一曰澧州药山惟俨者。一曰潭州大川和尚者。一曰汾州石楼和尚者。一曰凤翔法门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华林和尚者。一曰潮州大巅和尚者。一曰潭州长髭旷禅师者。一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宝通者。一曰海陵大辩者。一曰渚泾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诜者。一曰汉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州商岭和尚者。一曰常州义兴和尚者。

  大鉴之三世。曰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其形魁梧有异相…

《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009 古尊宿语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