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而照破煩惱。則無始生死何由而出離。尊者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器皆不如是。薛簡曰。何謂大乘見解。尊者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薛簡曰。大師所說不生不滅。與夫外道之言何嘗異乎。尊者曰。外道之說不生不滅者。蓋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豈可同于外道乎。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簡由是發悟。再拜而去歸朝。果以其言奏。天子嘉之。複诏慰謝。錫衲衣寶帛各有差。敕改寶林爲中興寺。明年命韶州刺史新之。複改爲法泉寺。以其新州舊居爲國恩寺。尊者每謂衆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不取不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隱清淨。此名一相叁昧。若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使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此沾洽悉得發生。取吾語者決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證佛果。至先天元年。一日忽謂衆曰。吾忝于忍大師處受其法要並之衣缽。今雖說法而不傳衣缽者。蓋以汝等信心成熟無有疑者。故不傳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複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尊者說法度人。至是已四十載。先此嘗命建浮圖于新州國恩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複促其倍工疾成。然國恩寺蓋其家之舊址也。爲塔之意乃欲報其父母之德耳。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將返新州。汝輩宜理舟楫。其時大衆皆哀慕請留。尊者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之常耳。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衆乃問曰。師從此去早晚卻回。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師之法眼付授何人。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曰。師之遺教頗有難乎。曰吾滅之後方五六年。必有一人來取吾首。聽我偈曰。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爲官
又曰。吾往七十年。有二菩薩之人自東方來。其一出家。其一在家。共隆教化。治我伽藍。扶我宗旨。已而即往新州。尋于國恩寺沐浴訖安坐而化。異香酷烈。白虹屬地。其時實先天二年癸醜八月之二日也。當是新韶二郡各務建塔。爭迎其真體。久不能決。刺史乃與二郡之人焚香祝之曰。香煙所向。即得舉去。俄而香煙倏發北趣韶境。韶人乃得以十一月十叁日歸塔于曹侯溪之濱。今南華寺是也。其世壽七十有六。前刺史韋據碑之。始尊者入塔時。徒屬思其言將有人取吾首者。遂以鐵鍱固護其項。開元十年八月叁日。其夕之半。俄聞塔間有若拽鐵索之聲。主塔者驚起。遽見一人狀類孝子(此當日見一人著缞绖而混。言類孝子者。蓋順乎祖師隱語之意耳)自塔馳出。尋視之其鐵鍱護處已有痕迹。遂以賊事聞其州邑。官嚴捕之。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賊。史鞫問。賊自稱姓張名淨滿。本汝州梁縣人。適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國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歸其國以事之。吏欲以法坐之。刺史以其情不惡。乃問尊者弟子令[王+舀]禅師。令[王+舀]複以佛法論。欲吏原之。刺史善[王+舀]之意亦從而恕之。當其時州刺史曰柳無忝。縣令曰楊侃。賊曰張淨滿驗其谶語無少差謬。上元中肅宗慕尊者之道。嘗诏取其所傳衣缽。就內瞻禮。肅宗崩代宗嗣位。永泰元年五月之五日。遂夢尊者請還其衣缽。天子益敬其法。七日即诏使臣持還曹溪。憲宗錫谥曰大鑒禅師。塔曰元和靈照。初大鑒示爲負薪之役。混一凡輩。自謂不識文字。及其以道稍顯。雖叁藏教文俗間書傳。引于言論。一一若素練習。發演聖道解釋經義。其無礙大辯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興公張九齡方爲童。其家人攜拜大鑒。大鑒撫其頂曰。此奇童也。必爲國器。其先知遠見皆若此類。孰謂其不識世俗文字乎。識者曰。此非不識文字也。示不識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語言之所及。蓋有所表也。然正法東傳。自大鑒益廣。承之者皆卓荦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賴之。詳此豈真樵者而初學道乎。是乃聖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覺乎妙覺耶。不可得而必知。
[評曰]聖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然。一國所歸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的庶焉。不分孰親。傳者(宋高僧傳也)以方叁力士共射一堅洛叉。一曰。摩健那。雖中而不破。二曰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叁曰那羅延箭。度而複穿他物。非堅洛叉有強弱。蓋射勢之不同耳。南能可謂那羅延。躬而獲賞。其喻近之矣。
傳法正宗記卷第六(終)傳法正宗記卷第七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正宗分家略傳上(並序)
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鑒禅師。其法益廣。師弟子不複一一相傳。故後世得各以爲家。然承其家之風以爲學者。又後世愈繁。然周于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詳于傳燈廣燈二錄宋高僧傳。吾不複列之此。而書者蓋次其所出之世系耳。故分家傳起自大鑒。而終于智達。凡一千叁百有四人也
大鑒所出法嗣。凡四十叁人。其一曰西印度堀多叁藏者。一曰韶陽法海者。一曰廬陵志誠者。一曰匾檐山曉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一曰鍾陵法達者。一曰壽州智通者。一曰江西志徹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廣州志道者。一曰廣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曰南嶽懷讓(避諱)者。一曰溫州玄覺者。一曰司空山本淨者。一曰婺女玄策者。一曰曹溪令韬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澤神會者。一曰韶陽祇陀者。一曰撫州淨安者。一曰嵩山尋禅師者。一曰羅浮定真者。一曰南嶽堅固者。一曰製空山道進者。一曰善快者。一曰韶山緣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善現者。一曰南嶽梵行者。一曰並州自在者。一曰西京鹹空者。一曰峽山泰祥者。一曰光州法淨者。一曰清涼山辯才者。一曰廣州吳頭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苑法真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昙璀者。一曰韶州刺史韋據者。一曰義興孫菩薩者。
大鑒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禅師。吉州安域人也。初于大鑒之衆最爲首冠。大鑒嘗謂之曰。從上以衣與法偕傳。蓋取信于後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來常恐不免于難。今複傳之慮起其诤。衣缽宜留鎮山門。汝則以法分化一方無使其絕。思尋歸其鄉邑。居清源山之靜居寺。最爲學者所歸。其法嗣一人。曰南嶽石頭希遷者。
大鑒之二世。曰南嶽懷讓禅師。金州人也。初自嵩山安國師法會往參六祖大鑒。大鑒問曰。什麼處來。曰嵩山來。大鑒曰。什麼物恁麼來。讓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大鑒曰。還可修證否。讓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大鑒曰。秖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般若多羅所谶。蓋于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須速說。讓即豁然大悟。事大鑒曆十五載。尋往南嶽居般若精舍。四方學者歸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嶽常浩者。一曰智達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揚州嚴峻者。一曰新羅國本如者。一曰玄晟者。一曰東霧法空者。
大鑒之二世。曰羅浮定真禅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靈運者。
大鑒之二世。曰製空山道進禅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荊州玄覺者。
大鑒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禅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鑒之二世。曰司空山本淨禅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中使楊光庭者。
大鑒之二世。曰緣素禅師。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韶州小道進者。一曰韶州遊寂者。
大鑒之二世。曰祇陀禅師。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州道倩者。
大鑒之二世。曰南楊慧忠國師。越州諸暨人也。姓冉氏。得法于大鑒。尋隱于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凡四十余年不出其山。唐肅宗聞其風。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孫朝進馳诏。及忠至京師。賜肩輿上殿。待以師禮。然忠道力充甚。智辯絕世。雖以道規教帝者。而無所畏恧。沮折邪見輩。雖難問萬端。未嘗少爲之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真應者。一曰鄧州香嚴惟戒者。一曰開府孫知右者。
肅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鑒之二世。曰洛陽荷澤神會禅師。初以沙彌參見大鑒。因問答乃發大慧。戒後會大鑒入滅。北秀之說浸盛。會遂趨京師。以天寶四年獨斷祖道爲南北宗著書曰顯宗論。大鑒所傳自是遂尊于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人。一曰黃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光寶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懷安郡西隱山進平者。一曰澧陽慧演者。一曰河湯懷空者。一曰南陽圓震者。一曰宜春廣敷者。一曰江陵行覺者。一曰五臺山神英者。一曰五臺山無名者。一曰南嶽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滿者。一曰涪州朗禅師者。一曰廣陵靈坦者。一曰甯州通隱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尹李常者大鑒之叁世。曰南嶽石頭希遷禅師。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荊州天皇道悟者。一曰京兆屍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長沙興國振朗者。一曰澧州藥山惟俨者。一曰潭州大川和尚者。一曰汾州石樓和尚者。一曰鳳翔法門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華林和尚者。一曰潮州大巅和尚者。一曰潭州長髭曠禅師者。一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寶通者。一曰海陵大辯者。一曰渚泾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诜者。一曰漢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州商嶺和尚者。一曰常州義興和尚者。
大鑒之叁世。曰道一禅師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其形魁梧有異相…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