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P23

  ..续本文上一页人上山参礼。夹山便举问师。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师云。一亲一疏。夹山云。那个亲。师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师。师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夹山住后自云。当时失一只眼)忽一日谓其徒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从容间复闻鼯鼠声。师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吾今逝矣。言讫示灭。寿八十八。腊六十有九。智觉禅师延寿赞曰。

  师初得道  即心是佛

  最后示徒  物非他物

  穷万法源  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  何妨出没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者。衢州信安人也。姓祝氏。年十三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习毗尼修止观。后参大寂乃得心要。唐贞元六年始行化于吴越间。八年至鄱阳山。神求受八戒。十三年止嵩山少林寺。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大好山。僧云。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云。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云有。僧云。和尚还有否。师云。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云。我非一切众生。僧云。既非众生是佛否。师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师云。亦不是物。僧云。可见可思否。师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议。元和四年宪宗诏至阙下。白居易尝诣师问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河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云。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又问。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又问。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有僧问。道在何处。师曰。只在目前。曰我何不见。师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见否。师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曰无我无汝还见否。师曰。无汝无我阿谁求见。元和十二年二月晦日升堂说法讫就化。寿六十三。腊三十九。归葬于灞陵西原。敕谥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者。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后参大寂。学徒既众。僧堂内床榻为之陷折。时称折床会也。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 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相国崔公群出为湖南观察使。见师问曰。师以何得。师曰见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师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师问南泉。近离什么处来。云江西。师云。将得马师真来否。泉云。只遮是。师云。背后底聋。无对(长庆代云。太似不知。保福云。几不到和尚此间。云居锡云。此二尊者尽扶背后。只如南泉休去。为当扶面前扶背后)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仰山来参。师云。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山云。恁么相见莫不当否。师归方丈闭却门。仰山归举似沩山。沩山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山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他。复有人问师曰。某甲拟请和尚开堂得否。师曰。待将物裹石头暖即得。彼无语(药山代云。石头暖也)唐长庆癸卯岁八月十九日归寂。寿八十。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

  鄂州无等禅师者。尉氏人也。姓李氏。初出家于龚公山。参礼马大师密受心要。后住随州土门。尝谒州牧王常侍者。师退将出门。王后呼之云和尚。师回顾王敲柱三下。师以手作圆相。复三拨之便行。师后住武昌大寂寺。一日大众晚参。师见人人上来。师前道不审。乃谓众曰。大众适来声向什么处去也。有一僧竖起指头。师云。珍重。其僧至来朝上参次。师乃转身面壁而卧。佯作呻吟声云。老僧三两日来不多安乐。大德身边有什么药物。与老僧些少。僧以手拍净瓶云。遮个净瓶什么处得来。师云。遮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僧云。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唐大和四年十月示灭寿八十二。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从前只是依他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僧云。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师敲鼎盖三下云。子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趁下。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云。从前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师云。遮一床地大好卓庵。泉云。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却茶铫便起。泉云。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师云。作遮个语话。滴水也销不得。僧问。此事久远如何用心。师云。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说圣呵呵笑师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子两带云。还会么。俗官云。不会。师云。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师入园取菜次。师画圆相围却一株。语众云。辄不得动著遮个。众不敢动。少顷师复来见菜犹在。便以棒趁众僧云。遮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师云。凤翔来。师云。还将得那个来否。僧云。将得来。师云。在什么处。僧以手从顶擎捧呈之。师即举手作接势抛向背后。僧无语。师云。遮野狐儿。师铲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云。久响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云。坐主归茶堂内吃茶去。云岩来参。师作挽弓势。岩良久作拔剑势。师云。来太迟生。有僧辞去。师唤近前来。吾为汝说佛法。僧近前。师云。汝诸人尽有事在。汝异时却来遮里无人识汝。时寒途中善为去。师上堂云。吾今欲说禅。诸子总近前。大众进前。师云。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僧问。如何是观音行。师乃弹指云。诸人还闻否。僧曰闻。师云。一队汉向遮里觅什么。以棒趁出。大笑归方丈。僧问。初心如何得个入处。师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师又敲三下问。还闻否。僧云。不闻。师云。我何以闻。僧无语。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江州刺史李渤问师曰。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李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俯首而已。李异日又问云。大藏教明得个什么边事。师举拳示之云。还会么。李云。不会。师云。遮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李云请师指示。师云。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师以目有重瞳。遂将药手按摩。以致目眦俱赤。世号赤眼归宗焉。后示灭。敕谥至真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第七景德传灯录卷第八

  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马祖法嗣)

  汾州无业禅师  澧州大同广澄禅师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五台邓隐峰禅师

  温州佛嶴和尚  乌臼和尚

  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

  石臼和尚  本溪和尚

  石林和尚  洪州西山亮坐主

  黑眼和尚  米岭和尚

  齐峰和尚  大阳和尚

  红螺山和尚  泉州龟洋无了禅师

  利山和尚  韶州乳源和尚

  松山和尚  则川和尚

  南岳西园昙藏禅师

  百灵和尚  镇州金牛和尚

  洞安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

  潭州秀溪和尚  磁州马头峰神藏禅师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

  汀州水塘和尚  古寺和尚

  江西椑树和尚  京兆草堂和尚

  袁州阳岐山甄叔禅师

  蒙溪和尚  洛京黑涧和尚

  京兆兴平和尚  逍遥和尚

  福溪和尚  洪州水老和尚

  浮杯和尚  潭州龙山和尚

  襄州居士庞蕴(已上四十三人见录)

  天目山明觉禅师  王屋山行明禅师

  京兆智藏禅师  大阳山希顶禅师

  苏州昆山定觉禅师

  随州洪山大师  连州元堤禅师

  泉州无了禅师  泉州慧忠禅师

  安丰山怀空禅师  罗浮山道行禅师

  庐山法藏禅师  吕后山宁贲禅师(已上一十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怀让禅师第二世法嗣

  汾州无业禅师者。商州上洛人也。姓杜氏。初母李氏闻空中言寄居得否。乃觉有娠。诞生之夕神光满室。俯及丱岁行必直视坐即跏趺。九岁依开元寺志本禅师受大乘经。五行俱下讽诵无遗。十二落发。二十受具戒于襄州幽律师。习四分律疏。才终便能敷演。每为众僧讲涅槃大部。冬夏无废。后闻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往瞻礼。马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马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师才出。祖召曰。大德。师回首。祖云。是什么。师便领悟礼拜。祖云。遮钝汉礼拜作么(云居锡拈云。什么处是汾州正闹)自得旨寻诣曹溪礼祖塔及庐岳天台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举请充两街大德。师曰。非吾本志也。后至上党。节度使李抱真重师名行旦夕瞻奉。师常有倦色。谓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今复烦接君俟。岂吾心哉。乃之县上抱腹山。未久又往清凉金阁寺。重阅大藏周八稔而毕。复南下至于西河。刺史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师曰。吾缘在此矣。繇是雨大法雨垂二十载(广语具别录)并汾缁白无不向化。凡学者致问。师多答之云。莫妄想。唐宪宗屦遣使征召。师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至彼作礼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也。师微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世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乃沐身剃发。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005 续传灯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