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上山參禮。夾山便舉問師。未審二人見處那個較親。師雲。一親一疏。夾山雲。那個親。師雲。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上問師。師雲。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夾山住後自雲。當時失一只眼)忽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從容間複聞鼯鼠聲。師雲。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之。吾今逝矣。言訖示滅。壽八十八。臘六十有九。智覺禅師延壽贊曰。
師初得道 即心是佛
最後示徒 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 徹千聖骨
真化不移 何妨出沒
京兆興善寺惟寬禅師者。衢州信安人也。姓祝氏。年十叁見殺生者。衋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習毗尼修止觀。後參大寂乃得心要。唐貞元六年始行化于吳越間。八年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十叁年止嵩山少林寺。僧問。如何是道。師雲。大好山。僧雲。學人問道。師何言好山。師雲。汝只識好山何曾達道。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雲有。僧雲。和尚還有否。師雲。我無。僧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雲。我非一切衆生。僧雲。既非衆生是佛否。師雲。不是佛。僧雲。究竟是何物。師雲。亦不是物。僧雲。可見可思否。師雲。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雲不可思議。元和四年憲宗诏至阙下。白居易嘗詣師問曰。既曰禅師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于身爲律。說于口爲法。行于心爲禅。應用者叁其致一也。譬如江河淮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禅。雲何于中妄起分別。又問。既無分別何以修心。師雲。心本無損傷。雲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起念。又問。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爲病。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耶。師曰。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爲心要雲爾。有僧問。道在何處。師曰。只在目前。曰我何不見。師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曰我有我故即不見。和尚見否。師曰。有汝有我展轉不見。曰無我無汝還見否。師曰。無汝無我阿誰求見。元和十二年二月晦日升堂說法訖就化。壽六十叁。臘叁十九。歸葬于灞陵西原。敕谥大徹禅師元和正真之塔。
湖南東寺如會禅師者。始興曲江人也。初谒徑山後參大寂。學徒既衆。僧堂內床榻爲之陷折。時稱折床會也。自大寂去世。師常患門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憶不已。且謂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而雲即佛。遂示衆曰。心不是佛智不, 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時號東寺爲禅窟焉。相國崔公群出爲湖南觀察使。見師問曰。師以何得。師曰見性得。師方病眼。公譏曰。既雲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謝之(法眼別雲。是相公眼)師問南泉。近離什麼處來。雲江西。師雲。將得馬師真來否。泉雲。只遮是。師雲。背後底聾。無對(長慶代雲。太似不知。保福雲。幾不到和尚此間。雲居錫雲。此二尊者盡扶背後。只如南泉休去。爲當扶面前扶背後)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雲有。崔雲。爲什麼向佛頭上放糞。師雲。是伊爲什麼不向鹞子頭上放。仰山來參。師雲。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山雲。恁麼相見莫不當否。師歸方丈閉卻門。仰山歸舉似沩山。沩山雲。寂子是什麼心行。仰山雲。若不恁麼爭識得他。複有人問師曰。某甲擬請和尚開堂得否。師曰。待將物裹石頭暖即得。彼無語(藥山代雲。石頭暖也)唐長慶癸卯歲八月十九日歸寂。壽八十。敕谥傳明大師塔曰永際。
鄂州無等禅師者。尉氏人也。姓李氏。初出家于龔公山。參禮馬大師密受心要。後住隨州土門。嘗谒州牧王常侍者。師退將出門。王後呼之雲和尚。師回顧王敲柱叁下。師以手作圓相。複叁撥之便行。師後住武昌大寂寺。一日大衆晚參。師見人人上來。師前道不審。乃謂衆曰。大衆適來聲向什麼處去也。有一僧豎起指頭。師雲。珍重。其僧至來朝上參次。師乃轉身面壁而臥。佯作呻吟聲雲。老僧叁兩日來不多安樂。大德身邊有什麼藥物。與老僧些少。僧以手拍淨瓶雲。遮個淨瓶什麼處得來。師雲。遮個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麼處。僧雲。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唐大和四年十月示滅壽八十二。
廬山歸宗寺智常禅師。上堂雲。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汝。亦無汝用心處。莫就他覓。從前只是依他解。發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爲目前有物。僧問。如何是玄旨。師雲。無人能會。僧雲。向者如何。師雲。有向即乖。僧雲。不向者如何。師雲。誰求玄旨。又雲。去無汝用心處。僧雲。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師雲。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雲。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師敲鼎蓋叁下雲。子還聞否。僧雲聞。師雲。我何不聞。僧無語。師以棒趁下。師嘗與南泉同行。後忽一日相別。煎茶次南泉問雲。從前與師兄商量語句彼此已知。此後或有人問畢竟事作麼生。師雲。遮一床地大好卓庵。泉雲。卓庵且置。畢竟事作麼生。師乃打卻茶铫便起。泉雲。師兄吃茶了。普願未曾吃茶。師雲。作遮個語話。滴水也銷不得。僧問。此事久遠如何用心。師雲。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說聖呵呵笑師因俗官來。乃拈起帽子兩帶雲。還會麼。俗官雲。不會。師雲。莫怪老僧頭風不卸帽子。師入園取菜次。師畫圓相圍卻一株。語衆雲。辄不得動著遮個。衆不敢動。少頃師複來見菜猶在。便以棒趁衆僧雲。遮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師問新到僧。什麼處來。師雲。鳳翔來。師雲。還將得那個來否。僧雲。將得來。師雲。在什麼處。僧以手從頂擎捧呈之。師即舉手作接勢抛向背後。僧無語。師雲。遮野狐兒。師鏟草次有講僧來參。忽有一蛇過師以鋤斷之。僧雲。久響歸宗元來是個粗行沙門。師雲。坐主歸茶堂內吃茶去。雲岩來參。師作挽弓勢。岩良久作拔劍勢。師雲。來太遲生。有僧辭去。師喚近前來。吾爲汝說佛法。僧近前。師雲。汝諸人盡有事在。汝異時卻來遮裏無人識汝。時寒途中善爲去。師上堂雲。吾今欲說禅。諸子總近前。大衆進前。師雲。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僧問。如何是觀音行。師乃彈指雲。諸人還聞否。僧曰聞。師雲。一隊漢向遮裏覓什麼。以棒趁出。大笑歸方丈。僧問。初心如何得個入處。師敲鼎蓋叁下雲。還聞否。僧雲聞。師雲。我何不聞。師又敲叁下問。還聞否。僧雲。不聞。師雲。我何以聞。僧無語。師雲。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江州刺史李渤問師曰。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李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俯首而已。李異日又問雲。大藏教明得個什麼邊事。師舉拳示之雲。還會麼。李雲。不會。師雲。遮個措大。拳頭也不識。李雲請師指示。師雲。遇人即途中授與。不遇即世谛流布。師以目有重瞳。遂將藥手按摩。以致目眦俱赤。世號赤眼歸宗焉。後示滅。敕谥至真禅師。
景德傳燈錄卷第七景德傳燈錄卷第八
懷讓禅師第二世下五十六人(馬祖法嗣)
汾州無業禅師 澧州大同廣澄禅師
池州南泉普願禅師 五臺鄧隱峰禅師
溫州佛嶴和尚 烏臼和尚
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
石臼和尚 本溪和尚
石林和尚 洪州西山亮坐主
黑眼和尚 米嶺和尚
齊峰和尚 大陽和尚
紅螺山和尚 泉州龜洋無了禅師
利山和尚 韶州乳源和尚
松山和尚 則川和尚
南嶽西園昙藏禅師
百靈和尚 鎮州金牛和尚
洞安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
潭州秀溪和尚 磁州馬頭峰神藏禅師
潭州華林善覺禅師
汀州水塘和尚 古寺和尚
江西椑樹和尚 京兆草堂和尚
袁州陽岐山甄叔禅師
蒙溪和尚 洛京黑澗和尚
京兆興平和尚 逍遙和尚
福溪和尚 洪州水老和尚
浮杯和尚 潭州龍山和尚
襄州居士龐蘊(已上四十叁人見錄)
天目山明覺禅師 王屋山行明禅師
京兆智藏禅師 大陽山希頂禅師
蘇州昆山定覺禅師
隨州洪山大師 連州元堤禅師
泉州無了禅師 泉州慧忠禅師
安豐山懷空禅師 羅浮山道行禅師
廬山法藏禅師 呂後山甯贲禅師(已上一十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懷讓禅師第二世法嗣
汾州無業禅師者。商州上洛人也。姓杜氏。初母李氏聞空中言寄居得否。乃覺有娠。誕生之夕神光滿室。俯及丱歲行必直視坐即跏趺。九歲依開元寺志本禅師受大乘經。五行俱下諷誦無遺。十二落發。二十受具戒于襄州幽律師。習四分律疏。才終便能敷演。每爲衆僧講涅槃大部。冬夏無廢。後聞馬大師禅門鼎盛。特往瞻禮。馬祖睹其狀貌瑰偉語音如鍾。乃曰。巍巍佛堂其中無佛。師禮跪而問曰。叁乘文學粗窮其旨。常聞禅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馬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師才出。祖召曰。大德。師回首。祖雲。是什麼。師便領悟禮拜。祖雲。遮鈍漢禮拜作麼(雲居錫拈雲。什麼處是汾州正鬧)自得旨尋詣曹溪禮祖塔及廬嶽天臺遍尋聖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衆舉請充兩街大德。師曰。非吾本志也。後至上黨。節度使李抱真重師名行旦夕瞻奉。師常有倦色。謂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今複煩接君俟。豈吾心哉。乃之縣上抱腹山。未久又往清涼金閣寺。重閱大藏周八稔而畢。複南下至于西河。刺史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師曰。吾緣在此矣。繇是雨大法雨垂二十載(廣語具別錄)並汾缁白無不向化。凡學者致問。師多答之雲。莫妄想。唐憲宗屦遣使征召。師皆辭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赍诏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願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世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乃沐身剃發。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