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
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得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者。南印度得胜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尊者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尊者曰。将度众生。曰以何法度。尊者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顶上。尊者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又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何行急。即答云。汝何行慢。或问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忆往事否。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尊者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
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 方便呼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坐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即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华开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于坐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也(正宗记云。宋孝武之世也。又注云。以达磨六十七年算之。当在宋孝武建元元年甲午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景德传灯录卷第三
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道育禅师(菩提达磨旁出三人) 道副禅师
尼总持(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
僧那禅师(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 向居士
相州慧满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岘山神定禅师
宝月禅师 华闲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昙邃(华闲居士出)
延陵慧简(昙邃出二人) 彭城慧瑳
定林寺慧纲 六合大觉(慧纲出)
高邮昙影(大觉出) 泰山明练(昙影出)
扬州静泰(明练出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七十六人见第四卷)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旁出一百七人见第五卷)
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
一道育禅师 二道副禅师
三尼总持(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六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录)
僧那禅师 向居士
相州慧满禅师 岘山神定禅师
宝月禅师 华闲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华闲居士复出一人
昙邃 昙邃复出三人
一延陵慧简 二彭城慧瑳
三定林寺慧纲 慧纲复出一人
六合大觉 大觉复出一人
高邮昙影 昙影复出一人
太山明练 明练复出一人
扬州静泰(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七十六人见第四卷)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旁出一百七人见第四卷)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复演八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师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逮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本与师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师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途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大师喟然而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否。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师又瞥然匿迹。至第二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智者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师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现。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师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己知竟(淅本己字作已依广灯也。邵本作无字依宝林也。洪旧本作已字。正宗记作以字。未详孰是)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师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远近学者靡然向风。经六十余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