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不如密多聞偈再啓祖曰。法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爲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于神變化叁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得勝王創浮圖而秘之。當東晉明帝太甯叁年乙酉歲也。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者。南印度得勝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暨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預知尊者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來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諸徒衆議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至先見宮牆有黑氣。乃曰。小難耳。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爲。尊者曰。將度衆生。曰以何法度。尊者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聞言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頂上。尊者指之忽在彼衆頭上。梵志等怖懼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乃爲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又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于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謂之璎珞童子遊行闾裏丐求度日。若常不輕之類。人問汝何行急。即答雲。汝何行慢。或問何姓。乃曰。與汝同姓。莫知其故。後王與尊者同車而出。見璎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诃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尊者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複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卻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付法眼藏。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爲智
尊者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願王于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坐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收舍利塔而瘗之。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叁年戊子歲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叁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叁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淨多羅。第二子功德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叁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爲上。于諸寶中法寶爲上。此是世光未足爲上。于諸光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未足爲上。于諸明中心明爲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辯于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即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歎其辯慧。乃複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衆皆號絕。唯第叁子菩提多羅。于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于坐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也(正宗記雲。宋孝武之世也。又注雲。以達磨六十七年算之。當在宋孝武建元元年甲午也)。
景德傳燈錄卷第二景德傳燈錄卷第叁
中華五祖並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道育禅師(菩提達磨旁出叁人) 道副禅師
尼總持(已上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僧那禅師(慧可大師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 向居士
相州慧滿禅師(已上叁人見錄) 岘山神定禅師
寶月禅師 華閑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昙邃(華閑居士出)
延陵慧簡(昙邃出二人) 彭城慧瑳
定林寺慧綱 六合大覺(慧綱出)
高郵昙影(大覺出) 泰山明練(昙影出)
揚州靜泰(明練出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叁十祖僧璨大師第叁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七十六人見第四卷)第叁十二祖弘忍大師(旁出一百七人見第五卷)
中華五祖並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旁出叁人
一道育禅師 二道副禅師
叁尼總持(已上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旁出六世共一十七人叁人見錄)
僧那禅師 向居士
相州慧滿禅師 岘山神定禅師
寶月禅師 華閑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華閑居士複出一人
昙邃 昙邃複出叁人
一延陵慧簡 二彭城慧瑳
叁定林寺慧綱 慧綱複出一人
六合大覺 大覺複出一人
高郵昙影 昙影複出一人
太山明練 明練複出一人
揚州靜泰(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叁十祖僧璨大師第叁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七十六人見第四卷)第叁十二祖弘忍大師(旁出一百七人見第四卷)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師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師又曰。彼有大士堪爲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余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爲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複逢羊 獨自淒淒暗度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複演八偈。皆預谶佛教隆替(事具寶林傳及聖胄集)師恭禀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阙。逮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多。本與師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禅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師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途而爲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叁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峥嵘徒衆甚盛。大師喟然而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迹。況複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衆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于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師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彼曰。于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爲實。師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師曰。汝言不定當爲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師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師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于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否。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衆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師又瞥然匿迹。至第二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衆中有智者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師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舍。當于明時亦無當者。師曰。于諸有無心不取舍。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叁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師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叁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叁昧故我說叁昧。師曰。非叁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師辯析即悟本心。禮謝于師忏悔往謬。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現。至第叁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爲一爲二。彼衆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師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複然矣。師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雲何名行。當此戒行爲一爲二。彼衆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師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于行。內外非明何名爲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己知竟(淅本己字作已依廣燈也。邵本作無字依寶林也。洪舊本作已字。正宗記作以字。未詳孰是)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師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服。至第五無得宗所。問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衆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師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雲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爲得得。師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第六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于此法中誰靜誰寂。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爲寂。于法無染名之爲靜。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靜。師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衆鹹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遠近學者靡然向風。經六十余載度無量衆。後值異見王輕毀叁寶。每雲。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