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持五戒。释迦牟尼佛乃叫所有的弟子,在中午吃饭时,送出几粒饭或送点饮食的东西,给这鬼子母吃的。所以送食时念这首偈:“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甘露,比喻吃的东西,好像甘露那么甜,无论它有多少都可以吃饱。这是中午送供的偈子。
其次就是紧那罗,也是八部鬼神中之一。他也是玉帝的音乐神;紧那罗的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疑神。
摩侯罗伽是什么呢?就是大蟒蛇,它也是很凶恶的,又叫做地龙。在中国广东省的地方,专门欢喜吃蟒蛇肉,这蟒蛇就像猪那般肥,可是有时它也吃人;因为人吃它,所以它也吃人。
在梁武帝那个时候,他的太太郗氏。梁武帝本身是佛教徒,敬奉三宝,可是他的太太就和他相反,专门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因为她不信三宝的关系,所以她死后就堕落做大蟒蛇,而这蟒蛇却能说人话。于是就回来求梁武帝超度她,便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的太太郗氏,因为我不敬信三宝,所以死后才堕蟒身。”她这样一讲,于是梁武帝请志公禅师来超度她。本来这位志公禅师就是他太太在世时最反对的,等到她死后做了蟒蛇,便来向志公禅师叩头忏悔!于是志公禅师作了一部“梁皇忏”。“梁皇”也就是梁武帝,“忏”就是忏悔,是给梁武帝拜这忏以超度他的太太。藉著拜此梁皇忏的功德,梁武帝的太太就脱去大蟒蛇身,生到天上去。摩侯罗伽在佛住世的时候,归依三宝,所以也是佛教的护法之一。
“人非人等”:人,就是我们所有的人类。非人,是指一切的畜生。观世音菩萨若是看到应该以天龙八部得度的众生,就现出龙身,或夜叉身,或罗刹身,或乾闼婆,或阿修罗,或迦楼罗,或紧那罗、摩侯罗伽等身;或现一切人身,以及一切非人的畜生来为这一切众生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这个“执金刚”神就是佛教的护法。金刚神的来历是在很久以前一个转轮圣王,他生了一千个儿子。他怎会一个夫人就生了一千个儿子呢?因为他的寿命长,寿命长所以有一千个儿子也不算多,可是他还觉得不够,又娶了一个妻子。这第二个太太生了二个儿子,于是总共有一千零二个儿子。这一千零二个儿子大家同心发愿说:“我们将来修行成就了,我们一千个兄弟要按照次序成佛,就是转轮圣王也不做。我们大家一起来抽签。”释迦牟尼佛就抽到第四名,他是第四名佛,将来第五、第六都会依著贤劫千佛出世。这一千个兄弟都发愿成佛,还有那第二个夫人生的儿子也发愿,发什么愿呢?一个发愿说:“我们这一千个哥哥,无论那一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我要第一个去请他说法,恭敬供养三宝。”另一个就发愿:“我就发愿来做护法,我每一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我要保护著他,护他的法。”所以他就成了护法金刚,手里常拿著宝杵来保护著佛教。每当有佛出世,他就去拥护佛法。另外又有一位是大梵天王,每次新佛出世,他是第一位请佛说法者。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化身之后,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成就以上如是种种功德,他以种种身形到每一个国家丢,度脱所有一切众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你们这一切众生应该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不要有两个心。若有两心,就是有一种怀疑的心。“一心”就是只用一个信心,你若有两个心就没有感应,没有功德了。所以才说:“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是位大菩萨,能于怖畏急难之中,布施给你无畏,令你不生恐怖,因为这缘故,所以这个娑婆世界,都称他为施无畏菩萨。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经过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都应一心诚念,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所以也就想供养观世音菩萨,乃对佛说道:“世尊!我现在就应当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这样大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所以我虽然已经成菩萨了,但是我还要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来栽培我的福报,我应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完这话之后,无尽意菩萨即刻就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璎珞宝珠解下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也不加丝毫思索。璎珞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珍宝,这种珍珠内里是空的,可以放东西,古人常用它做为装饰品,串成一串珠。这串珠价值连城,它值多少钱呢?价值有百千两金,现在就送给观世音菩萨了。无尽意又作如是言说:“仁者!请接纳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即指仁慈有德的人,菩萨对菩萨彼此间的称呼就用“仁者”。
这珍宝璎珞本来是属于财施的,为什么在经文上,无尽意菩萨说是法施呢?布施里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当时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时,在他的心里并没有认为这璎珞珠是一种最值钱的东西,他就是愿意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诚心诚意地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想它是值多少钱。可是为什么经文上又说:“价值百千两金”呢?这句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加上去的。当时无尽意菩萨并没有说值多少钱。他就是以他的真心来供养观世音菩萨,彼此间并没有这种“财”的观念,所以属于法施。虽是财施,但也变成法施了。这是大家以心印心,并不拿它当作值钱的东西。所以他要求观世音菩萨接受他这种法的供养,这种宝珠和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以珍宝璎珞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呢?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在此法华会上来听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他就表示客气,不接受这个供养。并且他也没有贪心,可不像凡失这样想:“啊!这个珍宝璎珞太名贵了,有人送给我,恐怕接受迟了,人家不再供养,那怎么办呢?”就因为他没有这种心理,所以不怕人家不供养。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一个能施,一个所施;也没有一个能受,一个所受。你供养我和不供养我,看成很平常的。当然在默默中,无尽意菩萨是有功德的。可是观世音菩萨本身就不肯接受这供养,于是无尽意菩萨就著急了!他可不像一般不是真正想供养的人:“你不要,我也就不供养了。”所以无尽意菩萨又再恳求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意思是说:“仁者!大慈悲的菩萨呀!您应该可怜可怜我呀!怜愍我无尽意和这四众的众生。我供养您这串珍宝璎珞不是为了我自己求福,而是为这四众弟子,与法界所有众生,来供养仁者您的。我是代表众生来供养您,所以请您怜愍我等,接受这串璎珞吧!”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等”,就是所有一切的众生。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殷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无尽意善萨,一定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决意不接受这种供养,说:“啊, !您这么好的东西,我不敢接受的。我没有什么道德,您还是自己保留著好了!”无尽意菩萨一听观世音菩萨这样讲,更著急,甚至于叩头顶礼,来向观世音菩萨哀求。这样子,一个不受供养,一个一定要供养,两方面都各自坚持。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做和事佬,来调解这个问题了。佛乃看一看观世音菩萨,笑一笑,对他说:“你啊!应当怜愍这位无尽意菩萨,和这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弟子,不单只是这四众弟子,而且还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你应该可怜这一切众生,接受此供养吧!他是出于一种很真心诚恳的法布施,你不要再拒绝他这种好意了!”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就在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见到释迦牟尼佛,出来调解这件事情,他也就听佛的话,怜愍这四众弟子与天龙八部等众生,接受了璎珞宝珠。可是接受是接受了,他又转为供养,又把这璎珞分成两份。看!观世音菩萨难怪是菩萨,这么值钱的东西,他自己也不要,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宝佛塔。这多宝佛塔的来源,是因多宝佛在过去无量无量劫以前,他就成佛了。他曾发愿说:“无论那一个人成佛,在他成佛的时候,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等到他说法华经的时候,我就发愿要从地涌出一座多宝佛塔,现到虚空中,来给所有众生证明,证明这法华经是最妙的、最圆满的、最好的!”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在以前演说三藏教、方等、大般若时,多宝如来也未曾现身。等到法华会上,正在讲这法华经的时候,这多宝佛就从地涌出这多宝佛塔,来证明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华经。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将另一份璎珞珍宝供奉多宝佛塔。
随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这位观世音菩萨有像上面我所说的种种神通妙用,自在神力,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供养他、恭敬他、诚念他。这位观世音菩萨,他游行在此娑婆世界,来救度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说完这话之后,无尽意菩萨又用句偈来请问释迦牟尼佛。
句偈是因为前文长行,有的地方说得太详细,又有些地方说得不详细,所以就用这偈再来重说一遍。这句偈就好像中国的诗词歌赋之类,要有一定的格式,或是六字一句、七字一句,或有五字一句、四字一句等不一定,但必需要有一定的字数。这普门品以前在鸠摩罗什法师译时,没有译这段句偈文。而是后来有…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