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P12

  ..續本文上一頁受持五戒。釋迦牟尼佛乃叫所有的弟子,在中午吃飯時,送出幾粒飯或送點飲食的東西,給這鬼子母吃的。所以送食時念這首偈:“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甘露,比喻吃的東西,好像甘露那麼甜,無論它有多少都可以吃飽。這是中午送供的偈子。

  其次就是緊那羅,也是八部鬼神中之一。他也是玉帝的音樂神;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摩侯羅伽是什麼呢?就是大蟒蛇,它也是很凶惡的,又叫做地龍。在中國廣東省的地方,專門歡喜吃蟒蛇肉,這蟒蛇就像豬那般肥,可是有時它也吃人;因爲人吃它,所以它也吃人。

  在梁武帝那個時候,他的太太郗氏。梁武帝本身是佛教徒,敬奉叁寶,可是他的太太就和他相反,專門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因爲她不信叁寶的關系,所以她死後就墮落做大蟒蛇,而這蟒蛇卻能說人話。于是就回來求梁武帝超度她,便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你的太太郗氏,因爲我不敬信叁寶,所以死後才墮蟒身。”她這樣一講,于是梁武帝請志公禅師來超度她。本來這位志公禅師就是他太太在世時最反對的,等到她死後做了蟒蛇,便來向志公禅師叩頭忏悔!于是志公禅師作了一部“梁皇忏”。“梁皇”也就是梁武帝,“忏”就是忏悔,是給梁武帝拜這忏以超度他的太太。藉著拜此梁皇忏的功德,梁武帝的太太就脫去大蟒蛇身,生到天上去。摩侯羅伽在佛住世的時候,歸依叁寶,所以也是佛教的護法之一。

  “人非人等”:人,就是我們所有的人類。非人,是指一切的畜生。觀世音菩薩若是看到應該以天龍八部得度的衆生,就現出龍身,或夜叉身,或羅刹身,或乾闼婆,或阿修羅,或迦樓羅,或緊那羅、摩侯羅伽等身;或現一切人身,以及一切非人的畜生來爲這一切衆生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這個“執金剛”神就是佛教的護法。金剛神的來曆是在很久以前一個轉輪聖王,他生了一千個兒子。他怎會一個夫人就生了一千個兒子呢?因爲他的壽命長,壽命長所以有一千個兒子也不算多,可是他還覺得不夠,又娶了一個妻子。這第二個太太生了二個兒子,于是總共有一千零二個兒子。這一千零二個兒子大家同心發願說:“我們將來修行成就了,我們一千個兄弟要按照次序成佛,就是轉輪聖王也不做。我們大家一起來抽簽。”釋迦牟尼佛就抽到第四名,他是第四名佛,將來第五、第六都會依著賢劫千佛出世。這一千個兄弟都發願成佛,還有那第二個夫人生的兒子也發願,發什麼願呢?一個發願說:“我們這一千個哥哥,無論那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要第一個去請他說法,恭敬供養叁寶。”另一個就發願:“我就發願來做護法,我每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要保護著他,護他的法。”所以他就成了護法金剛,手裏常拿著寶杵來保護著佛教。每當有佛出世,他就去擁護佛法。另外又有一位是大梵天王,每次新佛出世,他是第一位請佛說法者。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觀世音菩薩的種種化身之後,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成就以上如是種種功德,他以種種身形到每一個國家丟,度脫所有一切衆生,因爲這個緣故,所以你們這一切衆生應該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不要有兩個心。若有兩心,就是有一種懷疑的心。“一心”就是只用一個信心,你若有兩個心就沒有感應,沒有功德了。所以才說:“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是位大菩薩,能于怖畏急難之中,布施給你無畏,令你不生恐怖,因爲這緣故,所以這個娑婆世界,都稱他爲施無畏菩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經過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衆生都應一心誠念,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講,所以也就想供養觀世音菩薩,乃對佛說道:“世尊!我現在就應當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這樣大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以我雖然已經成菩薩了,但是我還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來栽培我的福報,我應供養觀世音菩薩。”說完這話之後,無盡意菩薩即刻就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璎珞寶珠解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也不加絲毫思索。璎珞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珍寶,這種珍珠內裏是空的,可以放東西,古人常用它做爲裝飾品,串成一串珠。這串珠價值連城,它值多少錢呢?價值有百千兩金,現在就送給觀世音菩薩了。無盡意又作如是言說:“仁者!請接納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即指仁慈有德的人,菩薩對菩薩彼此間的稱呼就用“仁者”。

  這珍寶璎珞本來是屬于財施的,爲什麼在經文上,無盡意菩薩說是法施呢?布施裏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當時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時,在他的心裏並沒有認爲這璎珞珠是一種最值錢的東西,他就是願意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誠心誠意地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他也不想它是值多少錢。可是爲什麼經文上又說:“價值百千兩金”呢?這句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加上去的。當時無盡意菩薩並沒有說值多少錢。他就是以他的真心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彼此間並沒有這種“財”的觀念,所以屬于法施。雖是財施,但也變成法施了。這是大家以心印心,並不拿它當作值錢的東西。所以他要求觀世音菩薩接受他這種法的供養,這種寶珠和璎珞。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無盡意菩薩以珍寶璎珞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爲什麼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呢?因爲觀世音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在此法華會上來聽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就表示客氣,不接受這個供養。並且他也沒有貪心,可不像凡失這樣想:“啊!這個珍寶璎珞太名貴了,有人送給我,恐怕接受遲了,人家不再供養,那怎麼辦呢?”就因爲他沒有這種心理,所以不怕人家不供養。在他的心裏根本沒有一個能施,一個所施;也沒有一個能受,一個所受。你供養我和不供養我,看成很平常的。當然在默默中,無盡意菩薩是有功德的。可是觀世音菩薩本身就不肯接受這供養,于是無盡意菩薩就著急了!他可不像一般不是真正想供養的人:“你不要,我也就不供養了。”所以無盡意菩薩又再懇求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意思是說:“仁者!大慈悲的菩薩呀!您應該可憐可憐我呀!憐愍我無盡意和這四衆的衆生。我供養您這串珍寶璎珞不是爲了我自己求福,而是爲這四衆弟子,與法界所有衆生,來供養仁者您的。我是代表衆生來供養您,所以請您憐愍我等,接受這串璎珞吧!”四衆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等”,就是所有一切的衆生。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殷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無盡意善薩,一定要供養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決意不接受這種供養,說:“啊, !您這麼好的東西,我不敢接受的。我沒有什麼道德,您還是自己保留著好了!”無盡意菩薩一聽觀世音菩薩這樣講,更著急,甚至于叩頭頂禮,來向觀世音菩薩哀求。這樣子,一個不受供養,一個一定要供養,兩方面都各自堅持。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做和事佬,來調解這個問題了。佛乃看一看觀世音菩薩,笑一笑,對他說:“你啊!應當憐愍這位無盡意菩薩,和這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弟子,不單只是這四衆弟子,而且還有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你應該可憐這一切衆生,接受此供養吧!他是出于一種很真心誠懇的法布施,你不要再拒絕他這種好意了!”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就在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見到釋迦牟尼佛,出來調解這件事情,他也就聽佛的話,憐愍這四衆弟子與天龍八部等衆生,接受了璎珞寶珠。可是接受是接受了,他又轉爲供養,又把這璎珞分成兩份。看!觀世音菩薩難怪是菩薩,這麼值錢的東西,他自己也不要,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寶佛塔。這多寶佛塔的來源,是因多寶佛在過去無量無量劫以前,他就成佛了。他曾發願說:“無論那一個人成佛,在他成佛的時候,最後一定要講法華經,等到他說法華經的時候,我就發願要從地湧出一座多寶佛塔,現到虛空中,來給所有衆生證明,證明這法華經是最妙的、最圓滿的、最好的!”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在以前演說叁藏教、方等、大般若時,多寶如來也未曾現身。等到法華會上,正在講這法華經的時候,這多寶佛就從地湧出這多寶佛塔,來證明釋迦牟尼佛在說法華經。于是觀世音菩薩就將另一份璎珞珍寶供奉多寶佛塔。

  隨後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無盡意!這位觀世音菩薩有像上面我所說的種種神通妙用,自在神力,所有的衆生都應該供養他、恭敬他、誠念他。這位觀世音菩薩,他遊行在此娑婆世界,來救度一切衆生。”釋迦牟尼佛說完這話之後,無盡意菩薩又用句偈來請問釋迦牟尼佛。

  句偈是因爲前文長行,有的地方說得太詳細,又有些地方說得不詳細,所以就用這偈再來重說一遍。這句偈就好像中國的詩詞歌賦之類,要有一定的格式,或是六字一句、七字一句,或有五字一句、四字一句等不一定,但必需要有一定的字數。這普門品以前在鸠摩羅什法師譯時,沒有譯這段句偈文。而是後來有…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