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见女入生妒忌心,变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变: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与男发生同性恋,女与女发生同性恋。或男子自行淫欲,或女子自行淫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报。(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种入因思想不正当,故六根不具。虽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萨道者不与以上五种入交往。为避嫌疑起见,出家入不可无故独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别因缘到他入家中,则一心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好两位比丘同去)。
若与女入说法,不露齿笑,以免令对方生淫欲心,或令自己起不净的思想。不现胸露腹,乃至为入说法,也不特别亲近,何况其他行为呢?故修菩萨道著应常自我检点。要戒德圆明,务使身心纤毫不染。
讲求佛法必须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如精金,纵使置入洪炉中,而份量不减、成份不变。修道亦如是,道业有成时,用火烧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若修道未达到这境界者,则要小心谨慎。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不乐畜年少弟子”:不可乐于收年少弟子。修菩萨行者不应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缘,仍可收年少弟子。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习性未脱,不听教化。但若遇著能听从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几个也非常年少,年约十二、三岁,但他们都能听从教诲。在东北时,我听说有一孩子姓郑名德,从五岁即天天向父母亲叩头。我听后生惭愧心。我十二岁才天天向父母亲叩头,这小孩子却在五岁时,懂得天天向双亲稽首示敬。于是我想找机会与这孩子见面。一天,机缘成熟,他住在五常县,离我家一百多里路,此时,郑德已十二岁,由于他事亲至孝,所以远近驰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为徒。郑德却常对外道说他先要侍奉双亲,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舍近求远,要待责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辩不过他,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天,我到他家时,他从窗户看到我便向母亲说:“我的师父来了!”他母亲大感讶异,问:“你何来一个师父呢?”他答:“我现在就有师父了。”这时我背著一个布囊走到门前,他立刻为我背布囊迎请我进家中。到屋里,我和郑德坐在炕上谈话。我问他为何向父母亲叩头?他谓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头,希望得父母欢心,以报亲恩之万一。我问他何以年仅五岁已懂得这样孝顺父母呢?郑德答:“以孝顺父母为乐事。”我问其父母此子曾使你们不悦吗?他们答道:“我们夫妇俩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报得孝子贤孙吧!”从此话可见他们也是有修养的人,并未自夸有德行,而得这个孝顺儿子。
稍后,我正准备离去,郑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来,不让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顿便饭,这时我没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许。饭后,我问郑德:“到底师父要顺从徒弟,还是弟子顺从师父呢?”郑德答:“当然徒弟应该听从师父的话啊!”我便教训他:“你为何未经我同意就把我的一双鞋拿走,而强留我吃饭呢?若你有意留师父用饭,应恭敬请求而不可用强制的手段,勉强挽留我。”郑德听后立即跪下道歉。
如郑德这样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为徒。
“沙弥小儿”此处谓驱乌沙弥。古时庙上种菜,有乌鸦来偷吃菜圃中的菜时,负责驱逐乌鸦的小沙弥,叫驱乌沙弥,年纪约八岁至十三岁。“沙弥”是梵语,中译为息慈。息就是息恶,慈就是慈悲。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贪心的人,就好逸恶劳;有嗔心的人,就常发脾气,有痴心的人尽打妄想。故不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就不能现前。
受具足戒时,称为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之在贪,不可贪得无厌。“定”是你纵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定”可对治“嗔心”。“慧”可对治“痴”。若攀缘就是愚痴,能不攀缘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净,就犹如置身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道场——灵山法会,故说:“一时清净,一时灵山。时时清净,时时灵山。”
“亦不乐与同师”:亦不乐与小孩同拜一个师父。若与年幼小孩同门,你则要尽师兄弟之情份,对之加以照顾,故不乐与同师。但师父收年幼小孩为徒则另当别论。
“常好坐禅”:坐禅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禅。虽然说“坐禅”,功夫未到家时就要“坐禅”,到功夫相应时,就能行住坐卧不离“禅”,如影随形,即有定力。但要无所执著,生出定力。“禅”即禅那,是半梵语;即思惟修,亦云静虑。坐禅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于闲处”: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禅,反正行住坐卧不离禅。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人在梦中受物累情牵才在六道轮回,到觉悟时就无挂无碍,空无所有。若未有定力应“在于闲处”坐禅,在阿兰若处,即寂静的地方。
“修摄其心”:吾人终日妄想纷飞,今天想到欧洲,明天想到澳洲,后天又想到亚洲,以为不用买飞机票,心游世界,是最便宜不过的事。其实浪费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应常打妄想,要修摄其心。欲修摄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弃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谓五盖?浅释如下:
(一)贪欲:若是贪色、声、香、味、触,或贪财、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贪戒、定、慧,贪坐禅,贪成佛则无可厚非。我常贪孝顺弟子。人若贪求一个好师父,以从之学佛法,这些也是贪,可是,贪学好是可以的。
(二)嗔恚:即发脾气,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谓:“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
(三)睡眠:要适可而止,疲倦可睡觉,但不可贪睡,睡得太多,头脑昏沉,会变得愚痴。
(四)掉悔:即不适当举动,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怀疑,对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调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调食:对于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调睡:睡觉时间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调身:不使身体过劳,但要精勤工作为社会服务。(四)调吸:呼吸不急不缓。(五)调心:心要不沉不举。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再重复一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观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自己开悟明白一切法为自觉,又能度他人觉悟,为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所谓“三觉圆,万德备”,佛乃大觉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萨法界:菩萨是愿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修行六度万行。(1)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讲经说法)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艰难之际,予以安慰,为无畏施。除布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为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
(三)缘觉法界: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觉分两种,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为缘觉。只愿独善其身,见世界散坏,故远离尘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感悟万物无常而证道果,为独觉。
无明就是烦恼,亦是男女间之情爱。有情爱而发生不净行,有行而生种子,即识。有种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后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后生感觉,即触。有感觉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爱心,即爱。因爱欲取为己有,即有。有而后有来生,有生就有死,这是流转门。缘觉就是来回研究十二因缘道理到究竟处。彼觉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减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是还灭门。缘觉菩萨是初发心菩萨。
(四)声闻法界:声闻修苦、集、灭、道四谛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贫穷又困苦,已贫无立锥之地,再遇种种困难,苦上加苦。富贵人家无苦苦,但免不了坏苦,遇贼劫火烧,或财物败坏,即坏苦。纵无穷人的苦苦,亦无富人的坏苦,却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壮,壮而老死,念念迁流,身体由强健以致衰坏。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人生于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三个老人对酒谈天,举杯共饮,一个老人是六十岁,一个为七十岁,另一个八十岁。其中较年轻一个讥讽另外两个老人说:“今年酒席宴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七十岁老人却认为他未免言之太远了,说:“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岁又说:“呼出一口气,难保下一口气能再吸入?”可见生死无常,人命仅在呼吸之间,大限来时难免一死。
古人云:“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独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则不怕此等苦。
声闻修四谛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断集,集即各种烦恼。第三是慕灭,灭即寂灭——证得涅槃。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