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P5

  ..续本文上一页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以偈颂再说一遍:修菩萨道之菩萨,常欲令众安隐道及安隐果而为说法,即入如来室。于清净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来座。以香油涂身,即著如来衣。洗净一切尘秽,“著新净衣”,即著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安处于如来座,随所发问而为说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及百姓,应以微妙不可思议之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说法。若有疑难请问,则随大乘义理来答覆,以各种因缘及譬喻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发菩提心,并且日益增长,成就佛道。除去懒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离一切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六时常为说法,以慈悲心教化众生,演说佛教里无上之道理,唯恐众生不明妙理,故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来开示,令大众皆大欢喜。于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物质无所期望,但以一心念,为众生随机说法,愿成佛道,亦令众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众生,安乐众生之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忆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在世是正法时代,佛灭度后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萨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译而不作翻译,即能为而不为。若你不能亦尝试去做,则是不能也能行。“演说斯”,即是能演说此经。讲经本无能与不能之分。我本来不能讲经,但既然没有人讲妙法莲华经,我就试著讲。一试之下如此多人来听,我便越讲越起劲了。其实我连听经也不会。

  演说妙法莲华经之法,“心无嫉恚”:我人心丢掉了而不寻觅,学习佛法就是为了寻找真心。心无嫉妒嗔恚,则离诸烦恼,也无障碍。不但自己无障碍,而且对人亦无障碍。若你内外均无障碍,就算有旁人障碍你,此障碍也不起作用。亦无“骂詈”者,何以有人责骂你呢?因你常责骂他人,故别人亦责骂你。你不责骂旁人,就没有人责骂你了。“又无怖畏,如刀杖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二祖神光法师,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他却泰然不动,当时即有白浆冒出,皇帝始知错杀了圣人,遂为之建塔造庙,予以纪念追思,但岂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无摈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应融洽共处,否则,互相磨擦,终会排除异己者,此谓“摈出”。若互相忍耐和气相处,既不障碍他人,就是他人脾气古怪,你亦无所执著,能忍能让,“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会执著小事而发脾气。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乐行门上,如以上所说之道理,修行菩萨道,其人功德,纵“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又文殊师利及所有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末法时代法将断灭之时,人寿命减至二十岁或十岁时,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之人,心无嫉妒谄媚,不可嫌贫重富,亦不可随意责骂修佛道者,不可评论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缘),求菩萨道者(修六度万行),不可得罪以上诸人,令之生烦恼,而致生疑悔及退转心。譬如对其人言:“你们离道甚远,始终不会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俗谛,种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呢?因为你是最放荡安逸之人,修道时懈怠。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不得于佛法中生出戏论,有所诤论。当对一切众生常起大悲想,对一切佛起慈父想,对诸菩萨起良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则常诚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地说法,由于随顺法故,不会因某众生恭敬以待,则多为此众生说法;而某众生未能恭敬以待,则少为此众生说法。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之多说法。文殊师利!你当知此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后世正法灭时,可成就第三义安乐行者,说此妙法莲华经时,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护法。并且因为在你往昔生中不种恼乱之因,故现在没有众生会来恼乱。得好同学,一同读诵此经。又得大众同来听受,听经后并能受持。又能背诵,且能讲解、书写此经。

  若请他人书写此经,以供养礼拜此经,要恭敬尊重赞叹诸佛如来皆来证明妙法莲华经。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应;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应。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经典,切勿当面错过,交臂失之。当知此经乃百千万劫难遭遇,若无大善根,则难遇此殊胜因缘,学习佛法。

  来佛教讲堂听经的信众日益增加,现在这佛教讲堂恐怕不够使用,我们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讲堂,大家都诚心地诵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犹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它的大雄宝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纵然有一千信众进这大殿也能容纳,甚至有一万人,这大殿也能容纳。就算有十万人这殿也可容纳。可谓不可思议的一个“宝殿”。这回我们诚心念咒,成就一个“宝堂”,此宝堂也是能大能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颂: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若欲讲说此妙法莲华经时,应该舍弃嫉妒、嗔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谓“直心是道场”。不轻视他人,亦不戏论法。勿使他人对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说:“你如此懈怠修行,终不能成佛。”这佛子——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来衣;以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即入如来室;勤于说法,不生轻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萨,因怜悯众生故行菩萨道。我们应对十方大菩萨生恭敬心,视之为我等良师。对诸佛世尊,生无上慈悲父想。破除骄傲我慢之心,说法无所障碍,此为第三义安乐行。有智慧者应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护此安乐行。无量众生皆会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萨。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谓:修行菩萨行的大菩萨,于将来末法时代欲断灭之时,有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菩萨,于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应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快乐。对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毁谤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众生,应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损失实在太大,如来方便随宜,观机逗教为之说法,遇大乘人说大乘法,遇小乘人说小乘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闻、不听、不知、不觉、不明白佛法也不请问,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释,所以这类人蒙受其大的损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人既不请问,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华经之妙理。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说:我发愿在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不论…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