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爲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以偈頌再說一遍:修菩薩道之菩薩,常欲令衆安隱道及安隱果而爲說法,即入如來室。于清淨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來座。以香油塗身,即著如來衣。洗淨一切塵穢,“著新淨衣”,即著如來衣,內外皆清淨,內無妄想外無塵穢。安處于如來座,隨所發問而爲說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及百姓,應以微妙不可思議之義理,和顔悅色地爲之說法。若有疑難請問,則隨大乘義理來答覆,以各種因緣及譬喻爲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發菩提心,並且日益增長,成就佛道。除去懶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離一切憂愁煩惱,慈心爲衆生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于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晝夜六時常爲說法,以慈悲心教化衆生,演說佛教裏無上之道理,唯恐衆生不明妙理,故以種種因緣,無量譬喻來開示,令大衆皆大歡喜。于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以上種種物質無所期望,但以一心念,爲衆生隨機說法,願成佛道,亦令衆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衆生,安樂衆生之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憶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在世是正法時代,佛滅度後有像法時代、末法時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薩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譯而不作翻譯,即能爲而不爲。若你不能亦嘗試去做,則是不能也能行。“演說斯”,即是能演說此經。講經本無能與不能之分。我本來不能講經,但既然沒有人講妙法蓮華經,我就試著講。一試之下如此多人來聽,我便越講越起勁了。其實我連聽經也不會。
演說妙法蓮華經之法,“心無嫉恚”:我人心丟掉了而不尋覓,學習佛法就是爲了尋找真心。心無嫉妒嗔恚,則離諸煩惱,也無障礙。不但自己無障礙,而且對人亦無障礙。若你內外均無障礙,就算有旁人障礙你,此障礙也不起作用。亦無“罵詈”者,何以有人責罵你呢?因你常責罵他人,故別人亦責罵你。你不責罵旁人,就沒有人責罵你了。“又無怖畏,如刀杖等”: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二祖神光法師,他的頭被劊子手砍下,他卻泰然不動,當時即有白漿冒出,皇帝始知錯殺了聖人,遂爲之建塔造廟,予以紀念追思,但豈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無擯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應融洽共處,否則,互相磨擦,終會排除異己者,此謂“擯出”。若互相忍耐和氣相處,既不障礙他人,就是他人脾氣古怪,你亦無所執著,能忍能讓,“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會執著小事而發脾氣。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樂行門上,如以上所說之道理,修行菩薩道,其人功德,縱“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又文殊師利及所有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末法時代法將斷滅之時,人壽命減至二十歲或十歲時,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之人,心無嫉妒谄媚,不可嫌貧重富,亦不可隨意責罵修佛道者,不可評論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緣),求菩薩道者(修六度萬行),不可得罪以上諸人,令之生煩惱,而致生疑悔及退轉心。譬如對其人言:“你們離道甚遠,始終不會得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俗谛,種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終不能得一切種智呢?因爲你是最放蕩安逸之人,修道時懈怠。不應該對人起輕慢而說出這種話,又不得于佛法中生出戲論,有所诤論。當對一切衆生常起大悲想,對一切佛起慈父想,對諸菩薩起良師想,對十方諸大菩薩,則常誠心恭敬禮拜。”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叁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對一切衆生平等慈悲地說法,由于隨順法故,不會因某衆生恭敬以待,則多爲此衆生說法;而某衆生未能恭敬以待,則少爲此衆生說法。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之多說法。文殊師利!你當知此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後世正法滅時,可成就第叁義安樂行者,說此妙法蓮華經時,一切天龍八部皆來護法。並且因爲在你往昔生中不種惱亂之因,故現在沒有衆生會來惱亂。得好同學,一同讀誦此經。又得大衆同來聽受,聽經後並能受持。又能背誦,且能講解、書寫此經。
若請他人書寫此經,以供養禮拜此經,要恭敬尊重贊歎諸佛如來皆來證明妙法蓮華經。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應;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應。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經典,切勿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當知此經乃百千萬劫難遭遇,若無大善根,則難遇此殊勝因緣,學習佛法。
來佛教講堂聽經的信衆日益增加,現在這佛教講堂恐怕不夠使用,我們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納四、五百人的講堂,大家都誠心地誦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猶如普陀山的普濟寺,它的大雄寶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縱然有一千信衆進這大殿也能容納,甚至有一萬人,這大殿也能容納。就算有十萬人這殿也可容納。可謂不可思議的一個“寶殿”。這回我們誠心念咒,成就一個“寶堂”,此寶堂也是能大能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舍嫉恚慢 谄诳邪僞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于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叁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頌: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若欲講說此妙法蓮華經時,應該舍棄嫉妒、嗔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僞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謂“直心是道場”。不輕視他人,亦不戲論法。勿使他人對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說:“你如此懈怠修行,終不能成佛。”這佛子——菩薩摩诃薩所說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對一切衆生,即入如來室;勤于說法,不生輕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薩,因憐憫衆生故行菩薩道。我們應對十方大菩薩生恭敬心,視之爲我等良師。對諸佛世尊,生無上慈悲父想。破除驕傲我慢之心,說法無所障礙,此爲第叁義安樂行。有智慧者應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護此安樂行。無量衆生皆會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薩。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菩薩謂:修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于將來末法時代欲斷滅之時,有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菩薩,于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應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衆生快樂。對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毀謗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衆生,應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損失實在太大,如來方便隨宜,觀機逗教爲之說法,遇大乘人說大乘法,遇小乘人說小乘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聞、不聽、不知、不覺、不明白佛法也不請問,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釋,所以這類人蒙受其大的損失。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人既不請問,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華經之妙理。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說:我發願在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不論…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