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隨喜功德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六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何謂隨喜?隨是隨順。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喜是喜慶。慶因慶果,慶幸奉行佛法、弘揚佛法。詳言之,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體。現前一念心,隨法界的功德,所以說隨喜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一切衆生,這是事。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做理事無二。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分爲兩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隨權隨實的功德,就是佛所說權的功德隨喜,佛所說實的功德隨喜。自己有了這種善因,才能聞到妙法,這是喜慶的因,而能遇到這種妙法。遇到妙法之後,專心修持,將來就會得到菩提果。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便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們聽聞妙法蓮華經,而隨喜功德,請問能獲得多少福德?”彌勒大菩薩又說一首偈頗,向佛請教。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爲得幾所福
在世尊您入滅之後,將來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能在一念之間隨喜功德。那麼,這個人能獲得多少的福德?請世尊慈悲,開示一番。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于余處。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無能勝)!如來入涅槃之後,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衆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們在往昔時,曾經種植善根,所以今生聰明),無論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會中聞法華經隨喜之後,從法會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爲人解說此經的義理,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
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爲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複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靜處,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裏等處。其人將在法會所聞的佛法,爲父母、宗族、親戚、朋友、知識們,隨著自己所知道的力量,爲他們解說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令他們種善根,得到隨喜功德的利益。
這些隨喜經典的人,聽了之後,再輾轉教化其他人,爲他們解說經中的義理。這些人再輾轉教化其他人亦令他們隨喜功德。如是輾轉教化,乃至第五十個人的時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說那麼多。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善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輾轉的教化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子,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爲你說一說。你應該聚精會神地聽不可忽略。”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衆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假使有四百萬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和四生(胎、卵、濕、化)的衆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濕生(濕以合感),有化生(化以離應)。總之,胎卵濕化,皆是所感的業果;情想離合,皆是能感的業因。
胎生:乃因親愛之情而生(四肢的走獸)。卵生:唯以亂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飛禽)。濕生:嗅香貪味,附合而感(昆蟲)。化生:厭舊喜新,托彼而應(蝶蛾)。這是欲界的衆生。有形是色界的衆生;無形是無色界的衆生。有想是無色界,空識二無邊處的衆生。無想是無所有處的衆生。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這是九種衆生的名稱。
無足的衆生是蚯蚓等類,二足的衆生是禽鳥等類,四足的衆生是獅虎等類,多足的衆生是爬蟲等類。只要在衆生數中都算。有人爲求福報,隨順這些衆生所愛娛樂之具,統統布施于他們,令滿足所求的欲望。
一一衆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所有的衆生,皆布施滿閻浮提的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寶石。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凡是衆生有所需要,這位大施主皆盡其所有而布施之,絕不悭吝。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衆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衆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寶,又布施車乘,又布施宮殿給衆生。人間的人,鲏行要乘車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宮殿。換言之,天人坐在宮殿中,可以到處去旅行,其速度比現在的火箭還要快。有人打妄想:“宮殿怎可以行動呢?”這種境界,等你證得五眼六通的時候,自然而知。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參禅,很快就實現了。
這樣的布施,經過了八十年。這位大施主做這樣地觀想:“我已經布施衆生娛樂之具,皆隨順他們的心意。他們想要什麼,我就布施什麼。然而這些衆生已衰老了,到了風燭殘年之期,年齡已超過八十歲,頭發斑白,臉上有皺紋,不久就要死去,來日不多。我應當以佛法來訓導他們,令他們及時修行,脫離苦海,皆生淨土。”
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爲多不。
這位大施主觀想之後,即刻召集所有的衆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導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這些衆生很快便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在不久的時間,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初果),譯爲預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不同流合汙,身心清淨,不爲境界所轉。已斷盡欲界八十八品見惑。當有七番生死,才能證得四果無學位。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譯爲一來往。到人間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斷欲界思惑前六品。在叁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計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叁果),譯爲不來,不來欲界受生死。已斷盡欲界(五趣雜居地)思惑後叁品,尚有色界及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斷。有的證得阿羅漢道果(四果),譯爲殺賊,就是殺煩惱賊。又譯爲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又譯爲無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
阿羅漢的境界,把叁界一切有漏,皆已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在深妙禅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脫。何謂八解脫?就是舍棄叁界的貪愛,解脫系縛的八種禅定。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佛對彌勒大菩薩說:“在你的意思之中,應該怎麼樣?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
有人問:“何謂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雜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獄五種衆生所雜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禅天,名叫離生喜樂地。因爲離開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覺得又歡喜又快樂。2、色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樂地。因爲從定中生出一種無比的歡喜,而得快樂的境界。3、色界叁禅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已離開粗的歡喜,得到微妙的快樂。4、色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淨地。舍棄叁禅的妙樂念頭,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在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雖然沒有身形的感覺,但有心識作用。2、識無邊處地。前六識完全滅盡,只有後二識存在。3、無所有處地。第七識製伏了,只有第八識存在。4、非想非非想處地。定力控製第八識,不能活動爲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識又活動爲非非想。不動,則無生死;有動,就有生死。
總之,將叁界劃分爲九個地區,作爲修行者進步的標准,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當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階段。超過九地之範圍,便證四果阿羅漢或初住菩薩,結束了分段生死,尚須斷變易生死。修到等覺菩薩位,還有一分生相(變易生死)無明未斷。如果斷盡,即到妙覺果位(佛果)。可是菩薩不想斷最後一分無明。爲什麼?因爲菩薩發心,倒駕慈航,普度衆生,所謂“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衆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爲什麼?因爲他不但布施衆生一切樂具,況且又能令一切衆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說功德是無量無邊。”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分別明白對你說這種道理。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樂具,布施給百萬億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六趣衆生。又令這些衆生,皆證得阿羅漢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輾轉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聽到法華經一偈頌,隨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數來計算,用譬喻來形容,也無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