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P9

  ..續本文上一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能由一種道理,聯想到無量的道理;由無量道理,仍歸還圓悟一個道理。所謂“一本散爲萬殊,萬殊仍歸一本”。說法也是無量無邊,始終不會把佛法忘記,或者講錯法,絕對沒有這種情形發生。爲什麼?因爲深妙受持妙法蓮華經義理的緣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因爲有大智慧,通達了悟諸法實相的道理。何謂實相?就是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有此四相,便是凡夫;無此四相,便是聖人。而沒有這四種相,並不是沒有如實清淨的相。這一點要弄清楚。

  隨著經義,便講次第的法,前後要連貫,有系統有次序,令聽者容易明白。通達名字的解釋,言語的技巧,得到文字般若,言語叁昧,照所悟所知的道理,來爲衆生演說妙法。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衆無所畏

  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他所說的法,皆是先前諸佛所說的妙法。不過,他又重新說一遍而已。因爲他演說妙法的緣故,所以在大衆之前,沒有畏懼,能滔滔不絕爲衆生說法,頭頭是道分析清楚,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的境界。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他的意根清淨,就像這樣的情形。雖然未證得無漏的智慧,但是先得到這樣的形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爲一切衆生 歡喜而愛敬

  受持法華經的法師,安住在最希有的地方。他爲一切衆生所歡喜,受一切衆生所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能用千萬種語言,善巧方便的譬喻,詳細分別的言辭,來爲衆生說妙法。爲什麼能有這樣的智慧呢?因爲受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

  妙法蓮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六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怎麼叫“常不輕”呢?其實,“常不輕”是一位菩薩的名字。是不是菩薩的通用名字呢?不是的。只不過是一個別名,即是一個外號。因爲這位菩薩一見到人就叩頭頂禮,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常不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輕”來稱呼他,而不是這位菩薩原有的名號。因爲佛在行菩薩道時,見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其名爲“常不輕”,常不輕慢一切人也。

  “常不輕”又可分爲四種解說。“常不輕”1、包含著不輕慢的念頭。2、自具足不輕易得來的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門。4、對一切境界都是必恭必敬,無放逸心。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那麼,常不輕菩薩能認識種種境界和考驗,而行這種常不輕的行門,這屬于世界悉檀(普施)。他身能行不輕之行,躬行實踐,這叫爲人悉檀。他口宣不輕之教,所說的都是不輕慢他人的教化法門,這叫對治悉檀。他對一般人有一種不輕慢他人的看法,這叫第一義悉壇。故“常不輕”又包括這四種的悉檀。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就在佛說完了法師功德品的時候,剛要開始說常不輕菩薩之前,佛先告訴得大勢菩薩摩诃薩,也就是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只要舉足邁一步,大地就會有六種震動,表示這位菩薩的威勢力大。釋迦牟尼佛就說:“大勢至!你現在應該知道,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讀誦、書寫法華經,假使有人以惡口來咒罵或毀謗他們,這些人的罪報,猶如須彌山那麼大,有如前面的經文上所說。而受持讀誦法華經者的功德,也就像前面法師功德品上說,能得到眼耳鼻舌身意清淨的功德。大勢至菩薩!在過去很久以前,經過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有一位佛,名叫威音王如來。因爲這位佛具大威德,甚至其音聲也能令叁千大千世界震動,大衆畏愛兼抱,恭敬聆聽這位佛說的法。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位佛的十號。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不但正知,而且遍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明行足:智慧也充足了,修行也圓滿了。善逝:能住于最好之處。世間解:是世間最了解的尊者。無上士:是世間上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人。調禦丈夫:調伏叁界,一切衆生的大丈夫。天人師:是天上天下之導師。佛:是叁覺圓滿,萬德具備。世尊:世出世之尊。

  在威音王如來住于世時,劫名爲離衰,即離開一切衰相,國名爲大成。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爲天人阿修羅說法。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在, 離衰劫,大成國裏,這一位威音王佛,爲天、人、阿修羅說法。爲天上的人,說十善法。爲人間的人,說五戒法。爲阿修羅,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因爲阿修羅不修戒,不修定,也不修慧,而只知道貪、嗔、癡。因爲貪、嗔,故有愚癡,才墮落阿修羅道。發脾氣是他們的本領,故他們失去了戒定慧。阿修羅是梵語,譯爲無端正,面貌非常醜陋,這是嗔恨心的果報。

  彼佛又爲求聲聞果位的人,說四, 聖谛法。四聖谛法是苦、集、滅、道。聲聞是二乘人,屬于小乘,因爲他得少爲足,不想往前求大乘,以爲所作已辦,誤爲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因此佛爲他們說四谛之真理。

  (一)苦谛:苦有無量諸苦、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今淺釋如下:

  叁苦——1、苦苦:譬如有人,窮到極點,又加上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這種的環境,叫苦中之苦。2、壞苦:譬如有人,非常富有,但一把火,就把房子財産都燒光了,這叫富貴的壞苦。3、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如後浪推前浪,無有停止,故叫行苦。

  八苦——

  1、生若:生時如生龜脫殼,故小孩生出來,只會“哇哇”的叫苦。

  2、老苦:老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聽使喚,總想罷工。

  3、病苦:身心都不舒服,坐立不安。

  4、死苦:死猶如活牛剝皮一樣,四大分張。

  5、愛別離苦:所愛的人,偏要分離,不能團聚。

  6、怨憎會苦:你最討厭的仇人,偏碰在一起,所謂“冤家路窄”。

  7、求不得苦:心中想要得到的,偏得不到。

  8、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五陰,如猛火焰,把人焚燒得顛顛倒倒。

  (二)集谛:即招感。(叁)道谛:即修無上道。(四)滅谛:即是證得涅槃寂滅之樂。這是四谛法之簡釋。佛教聲聞人似四谛法而度生老病死,得究竟常樂我淨的涅槃妙德。

  又爲修辟支佛的人,說十二因緣法。辟支佛譯爲緣覺,緣覺有兩種:1、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名緣覺。2、無佛住世,在深山穹谷修春花秋落而悟道,故名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佛因爲要所有修菩薩行的菩薩,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爲他們說六波羅蜜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是菩薩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法。波羅蜜是梵語,譯爲到彼岸。若修六波羅蜜行,必能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走到究竟涅槃的彼岸。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大勢至!(大勢至就是得大勢)這位威音王佛的壽命有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那麼長。正法住世的劫數,有如一個閻浮提世界的所有微塵數。像法住世的劫數,有如四天下磨成微塵數那麼多的數目。佛在這時饒益普度教化一切衆生,度盡所有一切衆生,然後才入涅槃。”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于此國土複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聚。亦複故往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在威音王佛的正法和像法都滅盡之後,在此大成國土,又有佛出興于世,其名號也是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問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此有二萬億佛次第出現于大成國土,這些佛名號皆爲威音王佛。最初當威音王如來已入涅槃,接著正法也滅了之後,在像法之中,貢高我慢,爭名奪利的惡性比丘,有大勢力,自以爲了不起。這時有一位菩薩比丘,名叫常不輕。

  佛又叫一聲:“大勢至!以什麼因緣,這位比丘,叫做常不輕呢?因爲他無論見到那一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律頂禮…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