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寶,統統布施給一切衆生,所以如來是一切衆生的大施主。
佛又說:“你們大衆應當隨學如來之法,千萬不要生悭吝不舍的心。”好像周利槃陀伽尊者,他在往昔是大善知識,有五百弟子,但他不愛爲弟子說法,所以種下這一世的愚癡。當時釋迦牟尼佛所收的比丘,規定要念四句偈頌,作爲座右銘。“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他總是記不住。後來佛教他念“掃帚”二字,他念很久的時間,才勉強記住。佛又教他念“除垢”二字又念了很久時間。有一天,他在掃地時,豁然大悟。他想有形的掃帚,掃無形的塵垢。把心中的垃圾掃除清淨,就沒有煩惱。後證得羅漢果位,成爲持義第一。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佛慧故。
在未來世的時候,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和女人,能深信如來智慧的人,你們應當爲他演說妙法蓮華經。令他得聞妙法蓮華經的妙處,知曉妙法蓮華經的義理。爲令這個人,得到佛智的緣故。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爲已報諸佛之恩。
假使有衆生,他們不相信妙法蓮華經的妙處,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門。那麼,你們應當在如來其余甚深之妙法中,開示他、教化他,令他得到利益,而能生歡喜心。你們大衆能這樣的去做,那就是已經報答十方諸佛之恩典。
時諸菩薩摩诃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當時這些諸大菩薩,聽佛這樣說完之後,他們皆大歡喜,全身遍滿歡喜。非常恭敬于佛,乃曲躬其身,低著頭,合掌向佛。大衆異口同聲地說:“世尊!我們遵照您老人家的敕令(尊長對卑屬的命令),應當具足依法奉行,一定不會違背世尊的意思,唯願世尊放心,不要憂慮這件事情。”
諸菩薩摩诃薩衆。如是叁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大菩薩,像這樣的話,已經說了叁次。大衆一起發出聲音地說:“世尊!您老人家的命令,我們一定遵守,依法奉行。唯願世尊不要有所憂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令從十方而來的諸分身佛,要他們各歸還所安住的國土,多寶塔是來證明妙法蓮華經,現在令它返回下方世界去住。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舍利弗等聲聞四衆。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釋迦牟尼佛說這些話的時候,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在菩提寶樹下、師子座上的諸佛,以及多寶如來,並有上行等無邊阿僧祇那樣多的菩薩大衆,還有舍利弗尊者和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以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聽到這樣說之後,皆生大歡喜。
妙法蓮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叁
藥王菩薩專修苦行。這種苦行,是最難行的苦行,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位菩薩,在往昔名號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顧名思義,他和一切衆生結了善緣,所以都歡喜見到他。
這位菩薩曾經發心焚身供養于佛。第二生又燃臂供養于佛。這種供養,非爲一般人所能做得到。有人打妄想:“他不知疼嗎?”我相信他是知道疼,但是他忍受著,虔誠地把身體供養給佛。我又相信他不知疼。爲什麼?因爲他已經把自己的身體忘了,精神集中的觀想,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假和合的幻軀而已,沒有可愛之處,所以不知疼。
總而言之,不論知疼或不知疼,他能舍身供佛,這是真的供養。這位菩薩最慈悲,衆生有疾病,他一定爲彼解除痛苦,所以一切衆生都歡喜見到他。
“本事”,是說明前生所修的事迹,所行的苦行。這一品是說藥王菩薩爲法忘軀的精神,所以成就圓通無礙的品德和智慧。此品在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屬于第二十叁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雲何遊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在這個時候,宿王華菩薩對佛說:“世尊!我在楞嚴會上,聽到藥王菩薩講圓通之法,但不十分了解他怎樣來到娑婆世界,有什麼因緣?請世尊慈悲,爲我解說。”
“世尊!這位藥王菩薩。他既發願救護一切衆生的病痛,在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中,一定有很多難行的苦行。請世尊爲我們法會中的大衆,稍微解說藥王菩薩所修苦行的公案,這是大衆想知道的事。”
諸天。龍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耶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衆。聞皆歡喜。
天龍八部以及人和鬼神等。又有從十方國土所來的諸大菩薩,以及在法會中的聲聞衆。他們聽到宿王華菩薩這樣向佛請問,都很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诃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衆。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便告訴宿王華菩薩說:“在往昔經過無量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劫,有一位佛出興于世,名號爲日月淨明德如來,他具足十號。這位佛有八十億大菩薩,又有七十二條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聲聞衆。這位佛的壽命,有四萬二千劫。在他的國土中,所有的菩薩,壽命也是這樣的長。”
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罏。周遍國界。
在日月淨明德如來的國土,沒有女人,統統是男人。爲什麼?因爲是蓮華化生的緣故,所以其身清淨。沒有四惡趣,也沒有八難。何謂八難?就是:1、苦惱難。2、大火難。3、大水難。4、惡獸難。5、刀兵難。6、諸鬼難。7、枷鎖難。8、盜賊難。又可以說是:1、地獄。2、餓鬼。3、畜生。4、北俱盧洲(此洲太快樂,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5、長壽天(色界的無想天,外道所居之處)。6、盲聾喑啞(六根不全)。7、世智辯聰(小聰明,反被聰明誤)。8、佛前佛後(不逢其時)。在彼佛國土的衆生,沒有這些苦惱的問題。
此國土的大地,平坦如掌,沒有崎岖不平之處。這是什麼緣故?因爲此國的衆生,悉皆心平氣和,所以大地也平坦。如果人心不平,才現出山河大地。此國土不但平坦,而且都是用琉璃所成。又有七寶所造的樹,排列成行,莊嚴國土。又有寶帳實蓋覆在寶樹之上。又有垂下的寶華寶旛。又有寶瓶寶爐,周遍于國界,處處有這種莊嚴之境界。
七寶爲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于佛。以爲供養。
用七寶所造的臺,在每棵樹就有一個臺。樹與臺的距離,有一箭之遠(一百二十步)。在諸寶樹之下,都有菩薩和聲聞們,在那裏靜坐。在每個寶臺之上,各有百億諸天,在那裏演奏音樂,表演伎藝,用歌曲來贊歎佛,以爲供養。
爾時彼佛。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及衆菩薩。諸聲聞衆。說法華經。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
在這個時候,日月淨明德佛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諸大菩薩、諸大聲聞衆,演說妙法蓮華經。這位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他歡喜修持一切苦行。他在日月淨明德佛之正法中,很精進經行,絕不懈怠,常在樹下禅定,專一其心以求佛道。
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叁昧。得此叁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叁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已經滿了一萬二千歲之後,獲得現一切色身叁昧。也就是能變現一切色身,教化一切衆生。換言之,見人變人而教化之,見狗變狗而教化之。無論什麼衆生,皆能變現同類的身體,去教化度脫,令一切衆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菩薩得到現一切色身叁昧之後,心中生出大歡喜,即刻做這樣觀想地說:“我證得這種的止定,皆因爲得聞妙法蓮華經的力量所致。所以我現在應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以及妙法蓮華經,這是因佛所加持的緣故,而能令我專心受持這部經典。”
即時入是叁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即時入現一切色身叁昧。在虛空中,雨曼陀羅華(小白華)和摩诃曼陀羅華(大白華)。又雨堅黑栴檀的細末,布滿虛空之中,好像濃雲一般而向下降落。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異常名貴,出産于南閻浮提北海的此岸。此香有六铢(二十四铢爲一兩)重,其價值等于一個娑婆世界的價值。換言之,用一個娑婆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才能交換六铢的海此岸栴檀。用這種香來供養于佛。
作是供養已。從叁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用這樣名貴的華和香來供養佛之後,即從現一切色身叁昧出定,自己這樣的思念:“我現在雖然用神通力供養于佛,可是不如用我自己的身體供養于佛。”即時飲服一切香油,如栴檀香、薰陸香(葉落地成香)、兜樓婆香(白茆草)、畢力迦香(苜蓿香)、沈水(名貴栴壇香)、膠香(松樹之膠),令體內五髒六腑皆清淨。又飲服薝蔔諸華所造的香油,令其更清淨。
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于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