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寶和種種華來莊嚴。這位法師,一嗅香氣,便能完全知道。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忉利天的花園中,所有的大樹,皆用七寶所莊嚴,其枝幹是用玉所成,其葉是用金銀所造,其華是用珍珠所造成的,其果是用瑪瑙所造成的。園中的勝殿,是天人娛樂之處所。諸觀和妙法堂,是天人論事如法不如法之處所。這位法師,一嗅香氣,便知天人在其中娛樂的情形。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諸天的天衆,來到妙法堂聽釋提桓因講佛法,或者在勝殿享受五欲娛樂時。或者來,或者去,或者經行,或者坐禅,或者是臥,或者是立,種種的姿態。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道。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穿的衣服,既輕又豔麗,皆用上妙的華香來莊嚴,芬芳撲鼻,令人陶醉。她們不但美麗,而且莊嚴,她們周旋于遊戲之間,翩翩起舞,快樂無比。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道她們遊戲時的情形。
如是展轉上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聞香悉能知
這樣向上發展,乃至到色界梵世,或者入禅定,或者出禅定。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道。天上的人,皆修禅定,按照禅定的粗細深淺來決定或升或降。初禅天名爲離生喜樂地,就是離開欲界衆生的快樂,而生特別的快樂。二禅天名爲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無比的喜樂。此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不饑不渴。叁禅天名爲離喜妙樂地,離開二禅的境界,得到妙不可言的快樂。四禅天名爲舍念清淨地,把快樂的念也舍棄了,到達無爲而無不爲的地步,心中非常清淨,而無雜染。這是禅定初步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境界,並非聖人的境界。若繼績努力,再接再厲的用功,到五不還天時,才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
光音遍淨天 乃至于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一般人只知頭上的天,而不知天外有天,在宇宙之間,有無量的天。以佛經所說,在欲界有六天,在色界有十八天,在無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這是狹義的說法,若是廣義來說則有無量的天。在每一天之中,便有一個天主。外道只知有一個天主,其實有無量的天主,天主並沒有特別的了不起,如人間皇帝一樣的普通平常。
天主在佛教中,不過是個護法神而已,地位甚低,在佛前只有站著的身份,沒有坐著的資格。爲什麼?因爲他是護法神嘛!好像韋陀菩薩、伽藍菩薩,手持金剛寶杵,站在佛前來保護佛。
光音天是色界第六層天,此天人用光來說話,代表音聲。遍淨天是色界第九層天,此天人普遍得到清淨的安樂。有頂天是無色界第四層天,也就是叁界二十八層天,最高一層天,名叫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可是到墮落時,照樣受輪回之苦。外道認爲這是最高的境界。出了此天,才能了分段生死,到無學位,證得四果阿羅漢,將見思二惑斷盡。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己辦,不受後有。”這是阿羅漢的境界。
我們所見的天,是四王天。東邊是持國天王,南邊是增長天王,西邊是廣目天王,北邊是多聞天王。每位天王有八員大將軍,鎮守忉利天的四方,防禦阿修羅兵的侵犯。現在護法韋陀菩薩,就是叁十二員大將之一,他在賢劫千佛中,將爲最後一位佛,名號爲樓至佛。
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五十年。此天的壽命是五百歲,那麼,計算有人間九百十二萬五千年。其他天壽,按此數次第加倍計算之。
從最初生到天上去,以及到退沒——五衰現象發生爲止。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道,清清楚楚,沒有錯誤。
諸比丘衆等 于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一切比丘和一切比丘尼等,他們對于佛法勇猛精進,修持學習,沒有懈怠的時候。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經行,或者是讀經典,或者是誦經典,非常用功,沒有躲懶偷安,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禅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他們或者在林中大樹下,專一精進在坐禅。因爲林中清淨,空氣新鮮,容易得到輕安叁昧,有人問:“入定和睡覺有何不同?”入定時,心中明白,端然正坐,身不動不搖,頭不低不偏。這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睡覺時,什麼也不知道,甚至鼾聲如雷,姿勢恰好相反。這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一嗅香氣,完全知道他們所在之處,修持什麼法門。
菩薩志堅固 坐禅若讀誦 或爲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他們的志願非常堅固,無論遇到什麼障礙,不會生退轉心。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論是坐禅,或者是讀誦經典,或者是爲人說法。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曉。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衆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十方世界中,無論在那一方的世尊,皆爲一切衆生所恭敬。佛憐愍衆生的緣故,所以爲衆生演說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妙法。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曉佛在那一方。
衆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所有的衆生,在佛座之前,聆聽佛演說經典,皆大歡喜,甚至踴躍。聽經之後,如法修行,依教奉行。這位法師,一嗅香氣,完全能知曉。何人如法修行,何人不如法修行,悉知悉見。鼻子就有眼睛和耳朵的功能,能看能聽,你說妙不妙?妙法蓮華經處處是妙不可言!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這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雖然未證得菩薩無漏法生鼻。因爲受持此經典的緣故,好像已先得到此鼻相。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把前邊的道理再說一次。佛喚一聲常精進菩薩!假使有受持的善男子和受持的善女人,他們若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讀此經、或者誦此經、或者解說此經、或者書寫此經。依照法華經的道理修持,能證得千二百舌功德。舌不但能說法,而且又能說圓融無礙的妙法,所以舌的功德最大,具足圓滿。
舌有說法的功德,也有說是說非的罪過。若是不說法,而說是非,或說邪言邪語,那就有一萬二千的罪過。爲什麼?因爲舌能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越造越多,造成無量無邊那樣多的過錯。造惡業的舌,吃東西不辨味,分不出苦辣酸甜堿五味。無論如何香的食物,也不知香。若是造善功德的舌,能知食物的味是好(美)的,還是醜(不好)的。無論是美的,或者不美的;不管是苦味,還是澀味,一到舌根,飲食皆變成無上妙味,好像是甘露那樣的甜美而清香,沒有不美好的妙味。
這個苦字,可以當苦味講,又可以當受苦來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在中國有兩句話,形容讀書人的勤苦:“受盡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知”。古時候的人,讀書是一個人在書房苦讀,讀四書、讀五經;白天也讀、夜間也讀,沒有休息。沒有朋友聊天,更沒有娛樂消遣,所謂“叁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這樣的用功,經過十年寒窗苦,學問豐富,字寫得很工整,等科舉時,叁元及第,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這時,天下人皆知某某人中了頭名狀元,光宗耀祖,婦孺皆知。以前無人知是苦,現在天下知是甜,所謂“苦盡甘來”。從前窮人學文,富人習武,所以說寒窗苦。
若以舌根。于大衆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若用舌根在大衆之中,演說甚深微妙法,這種妙聲能入聽衆的心中,令他們生歡喜心,快樂到極點,情不自禁踴躍起來。
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
又有一切天子和天女,又有帝釋天、大梵天以及諸天的天主,他們聽到這種深妙的音聲,心生歡喜。凡是這位法師有所演說,所發表的言論,前後連貫,有條不紊,分門別類,不是雜亂無章,所以他們皆來聽講。
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侯羅伽。摩侯羅伽女。爲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又有龍男和龍女,又有夜叉男和夜叉女,又有乾闼婆男和乾闼婆女,又有阿修羅男和阿修羅女,又有迦樓羅男和迦樓羅女,又有緊那羅男和緊那羅女,又有摩侯羅伽男和摩侯羅伽女。這些天龍八部爲聽這位法師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緣故,完全來親近、恭敬、供養這位法師。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
又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在家侍奉叁寶的男人)、優婆夷(在家侍奉叁寶的女人)、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聖王(銀、銅、鐵叁輪王)、大轉輪聖王(金輪聖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等,皆乘其宮殿,俱來聽法。聽什麼法?聽妙法蓮華經的妙法。
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因爲這位法師是菩薩法師,善于解說妙法蓮華經的緣故,所以婆羅門(修清淨行)和居士(居家修道之士),以及國內的人民,他們盡其形壽,隨時隨地侍候和供養這位菩薩法師。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又有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這四聖者,都歡喜見到這位法師,無論在何方,十方諸佛都向他所在的地方說法。這位法師,他能完全受持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又能用淺顯的道理說出甚深微妙的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