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複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到法華經,發隨喜的心,尚且能獲得無量無邊阿僧祇那樣多的功德。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按在法會中聽法華經,發隨喜心,他的功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要殊勝。縱使無量無邊阿僧祇,也不可相比擬的。”換言之,在道場中聽法華經,隨喜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也就是說也說不出來,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爲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蓮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無論是坐還是站著,在很短的時間能聆聽法華經。因爲有這種隨喜功德,到來生時,定能獲得上等的車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寶的辇輿。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寶的宮殿。”

  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假使又有人,先在講法處坐,聆聽法華經。隨後又有人來道場,勸他坐下聽經,或者將自己的座位分給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將座位全讓他坐,這個人的功德,等來生時,可以得到天帝釋(叁十叁天主)所坐之處。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處,或者得到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各位!如有人來佛教講堂聽經,要招待,幫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沒有座位,可將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給他,或者全部讓給他,將來必有福報。總而言之,凡是來聽經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頭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來。要曉得,招待客人是禮貌,並非攀緣,這一點要弄清楚,不可混爲一談!

  阿逸多。若複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假使又有人,能對其他人說:“現在有講妙法蓮華經的道場,我們可以共同去聽經。”那個人,受其勸說,在很短時間內,聆聽法華經。這個勸告的人和那個聽經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來生時,能遇到總持佛法的菩薩,共同生一處,獲得六根聰利的智慧。”

  現在佛教講堂,正在講妙法蓮華經,你們可以告訴諸親好友,令他們來聽經,不但你們有功德,而且親友也沾法益,得到功德,種下善根,將來的福報,無可限量。

  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在百千萬世之中,不得喑啞之症。口中不會吐出臭氣,身上不會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講經說法,會患喑啞;修行人不嚴守戒律,會放臭味。若勸人聽經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不缺落、不參差、不彎曲,非常整齊而且潔白。

  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縮,也不粗澀,也不生瘡,也不缺壞,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沒有令人討厭之處。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長,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長),或是叁瓣,或是吹火。這是前生好說是非,散播謠言之報。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窪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彎曲。臉色不黑,也不狹長,也不窪短,沒有一切令人不喜見之相。欲令六根莊嚴,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惡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問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這個勸說他人聽經的人,和被勸告聽經的人,皆得唇舌牙齒相好而莊嚴。鼻子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寬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見佛聞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誨,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佛又叫一聲:“阿逸多,你且看!只勸一人前往道場聽法,所得的功德,就有這樣多。何況專心聽講、讀誦,在大衆之中,又能分別爲人解釋修行之法,其功德更爲廣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將前邊長行中的義理,用偈頌再說一遍。

  若人于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于一偈 隨喜爲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假使有個人,他在法會之中,得聞妙法蓮華經,乃至對于一句偈頌,有所心得,隨喜對他人講說此偈之義理”。這樣輾轉相教,傳至第五十人時,那個人所獲得的福報如何?我現在爲你們分別說明,希望你們仔細的聽講。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舉例而說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種種財物來布施,供給無量無數的衆生,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時間,他隨順衆生的需要,滿他們的心願。

  這位大施主,見這些衆生已經衰老,頭發白了,面有皺紋,牙齒脫落,形體枯竭,便曉得他們快要死了,遂生起憐愍之心,令他們脫離生死之苦海,到達涅槃四德之彼岸。何謂涅槃四德?就是常、樂、我、淨。

  我今應當教 令得于道果 即爲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我現在應當教導他們修行出世的法門,令他們皆能得到阿羅漢的道果。即時爲他們方便說,由生死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直達涅槃彼岸的真實之法。

  世間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壞,皆是虛妄不實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轉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陽焰,遠望似有,近視則無。你們要知道,統統是空的,不可貪戀紅塵,趕快厭離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鄉——常寂光淨土。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叁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爲譬喻

  這些衆生聽到大施主這種法之後,發心修行,後來統統證得阿羅漢的道果。他們具六種神通。何謂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見天人快樂的境界,又能看見地獄受苦的情形,好像看電視一樣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見天人的行動,而且又能聽到天人的談話,好像聽收音機一樣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講的話。4、宿命通:能觀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緣和將來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動,或者在空中行走,來去自在,任運自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製。6、漏盡通:就是掃除一切煩惱,沒有一切妄想。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無漏盡通。

  又具足叁明和八解脫。何謂叁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盡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來之生死相;又知道現在之苦相,斷盡一切煩惱之智慧。叁明在佛爲叁達,在羅漢爲叁明。智之知法顯了,爲叁明。八解脫已在前邊有所釋,不再贅言。

  輾轉到最後那個人,已經是第五十個人,他聞到法華經只有一偈,而能隨喜功德,所得的福報比大施主的福報還要勝過百倍。這種福報簡直無法說盡,就是用譬喻來形容,也不能說明它的邊際。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于法會 初聞隨喜者

  像這樣輾轉地聽經,尚且能有無量的福報,何況在法會中最初那個隨喜聽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講經說法的地方,隨喜參加,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假使有人能勸說一個人,引導他來到道場聆聽妙法蓮華經,應當對他說:“妙法蓮華經是最深奧最微妙的經典,在百千萬劫中,難遭難遇的經典。”換言之,不容易遇到有人講解法華經的機會。所以我勸你們要隨喜聽經,無論何人講何經,在可能之範圍內,要參加法會,受益匪淺。有飯可以不吃,經不可以不聽,有這種的思想,才是標准的佛教徒。切記!不可一邊聽經,一邊打妄想。或者睡覺,或者張望,那就違背來聽經的本意。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法師所講的經義,一概不知。爲什麼?未曆耳根嘛!

  這個人受他的教導,前往道場聆聽法華經,就是在很短的時間,而能專心聽講。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報,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分別來對你(彌勒菩薩)詳細的說一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爲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隨喜聆聽妙法蓮華經的人,他所得的福報,世世沒有口患、牙齒不疏、不黃、不黑,非常整齊潔白。聖人有四十齒,凡夫有叁十二齒,佛有四十齒。華嚴菩薩(唐澄觀國師)有四十齒。有何證明華嚴菩薩就是澄觀國師呢?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又名清涼國師,他是唐朝七帝之師。他的相好而莊嚴,不但有四十齒,而且目有重瞳,夜間放光,雙手過膝,一目十行,天生異禀。他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震旦(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淩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製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往那處?所爲何事?二童答:“我們到震旦請華嚴菩薩的齒,擬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