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紧那罗”译曰疑神,因为他好像人,但头上生了一个犄角。他是玉帝之乐神,常为释提桓因奏音乐。
1、法紧那罗王:他有种种的方法来奏音乐。
2、妙法紧那罗王:他不但有法,而且还非常的妙,奏的音乐是美妙中听,人人都欢喜听。
3、大法紧那罗王:他所奏的音乐非常浩大,法也大,声也大。
4、持法紧那罗王:他奏出的音乐,会令人生出欢喜心,依法修行。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干阔婆王亦是玉帝的乐神,为释提桓因奏轻松的音乐。
1、乐乾闼婆王:所奏之音乐,非常好听。
2、乐音乾闼婆王:他所奏出来之音乐,比乐干阔婆王还更好听。
3、美乾闼婆王:能奏出非常美妙动听之音乐。
4、美音乾闼婆王:能奏优美的音乐,最微妙最悦耳。
他们最爱嗅香,以香为食,所以当玉帝想听音乐时,只要点起栴檀香,他们就带著百千眷属来参加法会。
在这部经里虽有提到能奏各种美妙音乐的神众,但他们本非佛教所有,而是归玉帝所管辖。玉帝在皈依佛后,他和他的眷属部下都成为天龙护法。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王又名无端正,也称为无酒,因为彼有天福而无天权,男的面貌奇丑,女的却很漂亮。他们爱斗争作战,一如世上好战份子及凶狠之猛兽。
1、婆稚阿修罗王:“婆稚”是被绑之意,被谁绑?被天兵天将所绑也。或译为最胜,能胜一切情欲境故。
2、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此谓广肩髀(大肩膀),以能荷法故。
3、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是海水波音之义,或译为净心。他是玉帝之岳父。
4、罗侯阿修罗王:此云障持,其身长广,手持日月,障覆光明,换言之,他时时为烦恼所障碍,以致终日发脾气。
这四种修罗之眷属皆来听闻佛法。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王是大鹏金翅鸟,羽毛金色。
1、大威德迦楼罗王:其威德最大,胜诸同类,能遮天盖地。
2、大身迦楼罗王:他居住在金刚山大树之上,两翅展开长达三百三十六由旬。
3、大满迦楼罗王:此鸟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尽泻,并能以翅煽开海水,及入海啖食而大满其意。
4、如意迦楼罗王:此鸟颈上有如意珠。只要他想到吃龙,龙皆自动入其口,非常如意。就因为金翅鸟有吃龙之本领,以致龙几乎断种,为了保护其生存,龙王乃求救于佛。佛遂将其旧袈裟给龙王,龙王将之分为一条条线,每一只龙予一缕线。果然金翅鸟不得食其肉。于是金翅鸟也向佛抱怨,佛于是趁机劝他勿再吃龙肉,并答应以后在僧伽用饭时,分一些给他吃。此四大鹏金翅鸟遂皈依佛陀。现在带著他们的眷属到法会听法。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阿阇世王即韦提希子,是频毗娑婆王之子,亦是众王中最凶恶者。因彼曾犯五逆重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众。他之所以这么大逆不道,皆因提婆达多(佛陀之堂弟)从中挑拨离间。因为提婆达多早已想谋夺佛位,所以唆使阿阇世弑父、弑母以夺王位,欲仗阿阇世王之势力来对付佛陀。没有人性之阿阇世,将其父王囚禁于七重墙门之监狱内,想要活活将之饿死,且不准人见大王。其母韦提希唯有偷偷的将葡萄浆水装入空心之璎珞内,然后亲自交给其夫作为充饥之用,两人相对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间岂有弑父之子?在悲痛之余,生起求助于佛之心。此念一生,佛马上得知,并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到狱中为彼等说十六观经,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韦提希”是思惟之义。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未出生前就不吉祥)或为断指之义。在他出生后,其母极为厌恶之,而将其手指咬断,故称折指或断指。
阿阇世王本来罪无可恕,应堕无间地狱,所幸他后来能真正起大忏悔心,改恶从善,皈依佛陀,并带了眷属到法会闻佛法,向佛顶礼后,退身就一面坐。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所有的天龙八部纷纷向佛顶礼,各安其位。“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居士)及优婆夷(在家女居士)。四众另外的一个意思是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及结缘众。发起众——知道众生机缘成熟而向佛发出问题,有权巧方便之智慧。当机众——从佛闻法,得道授记,如金刚绖之当机众为须菩提。阿难及二十五圣是楞严经之当机众。阿弥陀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及大阿罗汉、菩萨等。影响众——大菩萨们早已听过许多佛所说之法,并已明了,但是为了影响他人对法生起信心及诚心,也特地来拥护道场,使他们注目聚神而洗耳恭听。结缘众——余虽预闻,心未明了,用为远因,结缘众也。彼等亦以物品或食品来供养三宝及与法会大众结缘。
当时四众弟子周围旋绕,绕佛三匝,由右边绕至左边(因为当时四众不知如何绕佛,净居天人就化成人,带领他们从右往左边绕,然后退坐一面)。除了绕佛外,尚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佛、供养佛、赞叹佛。我们在唱赞中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礼佛作观的偈语。
再讲一讲结缘之重要性。如果没有“缘”,即使你对他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从前,有一位能过目不忘、辩才无碍之法师,天人都来听他演说微妙之法,只是与人无缘,故无人来听他说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购买许多米,然后到深山饲喂小鸟,并不停的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些米,观想所有小鸟吃下此米后,得以托身为人,舍离飞禽身。过了二十年,这位法师再出来演说妙法时,竟然有许多人,且都是年轻人来听法,都是必恭必敬、五体投地。这群年轻人皆是昔日之小鸟,得其法施故方能为人。为报恩德,特来拥护道场。是故要常与人结善缘,不要以嗔心对人,否则与人无缘,人人皆避而远之。
“供养”,是要用诚恳及真心来供养。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爱执著的东西。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要实实在在,专心一致。
从前,有一个乞丐,因见人供养三宝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养之心,但因钱不多,只足以购买一瓶油来供养三宝。这时庙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却出来迎接他,并请他吃素。于此之同时,又有一个富人,也送来了一篓油,有三百多斤,作为供养三宝之用,然而,方丈却不亲自出来会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许多僧人皆不明其意——为何方丈如此厚待一个只能以一瓶油来供养三宝之穷人,却冷落另一个送三百斤油来的富人?当他们在议论纷纷时,方丈就解释说:“以一个富人,买二、三百斤的油算不了什么。然而,以一个穷人份上,能将身上仅有的钱,全拿出来供养三宝,虽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却远远超过那个富人。这叫难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来供养三宝,他是一位大护法!人在极为穷困时,还会想到供养三宝,这个功德才伟大哩!而一个人今生富有,也就因为他前生所修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听完这一番话,众徒方明白,供养三宝需要有真心及诚心,才名为真供养。
恭敬佛时要身心恭敬,内外合一,尊敬而不轻慢。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法时有六种祥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
佛陀这一次的说法跟以往不同,因为此次是先说法而后入定。佛陀为一切菩萨,在大法华会上,讲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大乘经”,有七义:(一)法大——即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经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内。(二)发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转,名为发大菩提心。(三)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净大——能见道而净心大。(五)庄严大——即福智大。(六)时大——佛能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长的时间,亦可称为因大。(七)具足大——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此菩萨果,亦可称为果大。因为有这七种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萨有七种大,但跟这个是迥然不同的。
“说大乘经”,上契佛经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故名契经。在说法华经前,佛陀先说无量义经。“无量义”,即无数量之义。无, 量乃从有量而来,有量从一而来,一则从无相而来,无相却从实相而来,所以无量义亦是实相义经。所谓实相无相——无生死之相、无无相、无涅槃相,而无所不相。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也即是实相。甚至连一也没有,只是人头上安头,弄出一个“一”来,这是自寻烦恼而已。
“无量义经”,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方法,“为佛所护念”,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说完了无量义经后,就结跏趺坐,亦名莲花坐、金刚坐。结跏趺坐,非常有助于修道,不会使人昏沉打瞌睡,且易生出定力。由定自然发慧。人能端然正坐,即本有之戒体能现前。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拥护,其他妖魔鬼怪自然会避而远之,所以金刚跏趺坐是修道最圆满的一个坐法。现在以一公案来证明其重要性。
关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修外道的,有徒众三千人,但他却了解本身无道业,未能了生脱死,为此他急于求正道,到处找寻明眼善知识,但过了三年仍遍访未遇。
一夜,他的侄子关占海,从未见过我,竟梦见我,且求道于我,而我却用手从他头顶往下撕扯,剥下了…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