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24

  ..续本文上一页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佛演说这种实智,先说他自己已证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无畏及种种神通三昧。还有四禅八定、八解脱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之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实智,不是权智,所以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智慧,也没有人能够发问。“我意难可测”:这种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测量,故“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没有人问,而世尊自己宣说这种法。“称叹所行道”:称扬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这种真实的智慧——实智,甚深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无漏诸罗汉”:虽然得到无漏的声闻和罗汉等。“及求涅槃者”:和权乘菩萨求得涅槃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现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堕到疑网里。可是,一生出疑惑来,修道就有障碍。故云“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佛为什么说出这种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于缘觉乘,出家二众,所有的天龙护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视怀犹豫”: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明白。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么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么充足了?福充足了;什么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间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么叫“只”呢?就是无量数。今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是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么长的时间,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法、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意即不仅供养一个,而是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为什么?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善境就是顺境,恶境就是逆境。顺逆毁誉都不动心,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学习经典,若不学习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学习经、律、论三藏,就会生慧。单单修福而不修慧,将来会得到什么结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将来做只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上一串宝珠,可是,虚有其表,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托空钵”,尽是学习经典,但不做好事,不种善根。做善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如果单单说:“我研究经典就好了,为什么要做善事?要帮助别人?”那么,将来证了阿罗汉果,去化缘是没有人会供养你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没有福。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为什么你会受苦?因为前身,你没有修福,所以尽是受苦。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会消掉。你若不受苦,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点福报,可是一天到晚讲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东西,买好的床铺,开最流行的车,甚至买架飞机,想飞到什么地方就飞到什么地方;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尽了,就没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那么释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双圆,故名“福慧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大家都恳请佛再详细的说一说其中的意义。

  于诸声闻众 佛说, 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于诸声闻众”:在这些声闻众中。“佛说我第一”:世尊说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虽然我智慧第一,但连我也疑惑不解。“为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为究竟微妙甚深的法。“为是所行道”:又那一种才是如来所修的圆满菩提觉道。“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萨是佛的真子,从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来,目不暂舍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说甚深微妙的法,真实的智慧。“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现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说出这微妙的法音,真实的道理。“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天龙八部等,如恒河沙数。还有求佛道的菩萨们,有八万大数。“又诸万亿国”:又所有其他万亿的国家。“转轮圣王至”:转轮圣王又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现在金、银、铜、铁四大轮王都来了。“合掌以敬心”:大家都合起掌来,恭恭敬敬。“欲闻具足道”:想听闻世尊演说所修的这种具足圆满无上菩提大道的真实义理。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这个法不可说,不要讲了。为什么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会惊异怀疑。为什么呢?你若是和他讲方便权巧的法,他就会接受,你若讲真实的法,他却难以置信。人都有这种毛病,你和他讲假话,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讲真真实实的道理,他反而不相信。例如:你叫他不要有淫欲心,他却说:“没有淫欲心又有什么意思?”大家就生出怀疑心来,因为他认为这一种行为是最快乐的。“舍利弗重白佛言”:释迦牟尼佛本来不想讲这个法,不说这部法华经,可是舍利弗却苦苦恳求佛,一定要讲,这就叫“请法”。“请法”,本来讲经是应该有人请法,才能讲经的,不过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请,等了五、六年,也不会有人请。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缘,这么多美国人来学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请就说法了。我现在不“止”,而是讲!讲!讲!天天讲!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舍利弗又称了一声世尊,说:请为大众宣说妙法!请为大众宣说妙法!如此请法总共有三次,这表示恳切至诚,求法心切。“所以者何”:为什么我要再三请佛宣说这个法呢?“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这法会上无量无数的众生。“曾见诸佛”:他们过去曾见过诸佛,现在也见到世尊。“诸根猛利”:他们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聪明。“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假若佛您说了,他们就会生出信心来,请佛慈悲演说这个甚深微妙的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这时,舍利弗为了表示他请法之恳切至诚,乃将前面长行的意思,以偈颂重复一次。“法王无上尊”:世间出世间,唯佛最尊者。“惟说愿勿虑”:希望世尊说这个法,不要犹豫。“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因为在这大会中,必有能够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两次告诉舍利弗:“止!”,这回是第三次了。为什么说止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不但天、人等会惊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在大会中有些贡高我慢的比丘,自以为第一,他们将堕入大坑。这是人的通病——稍有点聪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处炫耀自己是第一。真有智慧者是韬光晦迹的。那么,这是不是一种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为了防止贡高我慢。贡高,就是自视不凡,觉得总比别人优秀。譬如:黄种人以为黄种人优秀,白种人认为白种人优秀,黑种人则认为黑种人优秀,这都是贡高我慢的一种表现。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起了骄傲心,在学业上就有障碍,因为不能虚怀若谷来受教。没有学佛法的人,对佛理一窍不通,更不应生贡高心。

  有些人,诚然是天赋异秉,聪明过人,无论看经、诵经都比旁人快。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满心,认为自己成佛也会比旁人快。这种人,切记不要有骄慢心。

  现在佛所说的“增上慢比丘”,他们自以为什么佛法都懂了。可是,他们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将坠于大坑”:这个大坑,就是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这时,佛又以偈颂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我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说不出来的,很难有人信受。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这时,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恳请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这个法会中,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诸有情,彼等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佛为比丘时,这些人已皈依佛宝,为佛弟子。当佛证得初果罗汉,他们皆依佛出家。当佛证二果时,他们发奋随…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