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信力,是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字是道理的根源,功德的母亲。“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有信心才能长养善根。若没有信心,善根就不能增长,所以信是最要紧的。
“世尊法久后”:我世尊,在最初成佛就说“三藏教”,这是“半字教”以教化声闻众生,可是当我说法说到最后的时候。“要当说真实”:我就应该和盘托出,把所有真实的佛法,完全说出来教化实智的菩萨。不像以前说方便法,现在说真实法了。譬如以前你有一点毛病,可以慢慢除,不要紧。现在呢?要真真实实的去修行,一点毛病也不可存在。你要老老实实去用功修行,发大乘菩萨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拖延时日。什么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又不修行,等到后天再修行。好像阿难尊者,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给他三昧,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没有法子可以帮助你。佛说能帮助你,这只是个方便法,令你自己再发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这就好像旁人吃饭你不能饱,所以自己要躬行实践才算。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说四谛的法门,告诉一切声闻众。又说十二因缘法,来教化缘觉乘的弟子。“我令脱苦缚”:佛的这种慈悲心,就是使得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为无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无常鬼是不讲人情的,等到他来请你去见阎罗王的时候,他是一点也不客气。你就是用几个钱来收买无常鬼,叫他延缓一个时期,让你多活几年,那是办不到的。无常鬼他不受贿赂,不像我们人间的贪官污吏,见钱眼开,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谓钱可通神,你一有钱,办不到的事情也办到了;你犯法,拿钱来,法也不犯了。可是无常鬼就没有这种贪心,他不贪钱的。“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得到涅槃的果位。“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佛为一开三,为唯一佛乘而开三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最终的目的,就是佛乘。而现在到最后的时候,我要说佛乘这实智的法。“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他就执著于那个地位上而不移动了。甚至在地狱里的,有地狱的执著;在畜生里,有畜生的执著;在人里边,有人的执著;在饿鬼里边,有饿鬼的执著。所以说处处著。“处处”就是无论在那一个境地上。在家庭五伦:兄弟父母祖,也各有各的执著;在国家政府机关里,每个部门,每个阶层,亦有他的执著。佛所说的法,就是为破众生的执著。为什么有佛法?就因为你我有执著。若没有执著,何用破执著的法呢?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中”:在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偈颂之后。这一段经文是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所说的。在大众里边“有诸声闻”,是修四谛法而悟道,属于声闻乘。又因闻佛的声音而悟道,所以叫“声闻乘”。“漏尽阿罗汉”,诸漏已尽。即得到漏尽通了,不受后有。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亦即无漏的意思。有漏呢?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头有个窟窿,一装水它就漏。这跟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有很多的窟窿,故凡夫身称为“有漏”。阿罗汉是梵语,译为“应供”,又叫“杀贼”、“无生”。在诸阿罗汉中,有一位长老阿若憍陈如,也是梵语,中文翻成“最初解”。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先到鹿苑去度憍陈如;其前身就是金刚经中那位歌利王。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成佛之后首先要度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所以他成佛后,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而阿若憍陈如最初证得罗汉果,所以叫“最初解”;又因为他明白他本来的根性,因此又叫“解本际”。“千二百人”,上列罗汉众共一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就是发心求声闻和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出丘有三种意思——乞士、怖魔、破恶。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亦即亲近三宝的在家居士。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想法:现在释迦牟尼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什么缘故现在说了又说,殷勤的赞扬诸佛的方便法门呢?殷勤就是很欢喜的,说了一遍又一遍。佛在前面先用长行来赞叹,接著又用偈颂来赞叹,所以叫殷勤。亦即将所说的大道理,郑重其事,丝毫不苟,以各种方式重复说出。“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这时,上列各部众弟子,都这么说:佛所得到的法,是微妙不可思议;佛所演说之法其旨趣、理体,亦是很难了解的。“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能明白这种道理。“佛说一解脱义”:佛以前所说的第一等解脱的教义。“我等亦得此法”:我们声闻乘的人也完全得到这种解脱义的道理。“到于涅槃”:若依法修行,将来必证得涅槃的乐果。“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可是现在佛又说,以前所讲的非究竟、不彻底;以前所说的是权法,不是实法;以前所说的是权智而非实智。现在佛这么一说,把我们都搞糊涂了,不知究竟的义理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都生出疑惑,难道佛以前所说的法都说错了吗?现在所说的才是对的吗?就算错了,我们也都得到好处,已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现在又说以前所说的不对,那么所证的果位,难道也都是假的吗?四众有这么一个大疑团!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声闻众里,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道四众的心疑,而佛所显现的这种境界,连他自己也不懂,所以“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世尊!是什么因缘?您今再三赞叹三世诸佛这种甚深微妙的法门呢?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我自昔来”:我舍利弗跟著释迦牟尼佛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佛讲这部法华经讲了八年,讲涅槃经讲了一昼一夜,若把这两部经用贝叶抄写,连结起来有八里路那么长(当时是用一种贝叶,是树的叶子)。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些弟子对佛所说的法生出怀疑,而我等诸弟子应诚心修行。听佛讲经,跟著佛修行,不离开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所以佛每一次法会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来听。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所以要来听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来”,由这个“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释迦牟尼佛,时刻不离的聆听、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未闻佛说得这么慎重,赞叹又赞叹,称扬又称扬,这样珍重殷勤的说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有疑惑,无所适从,不知依那个法门修持。“惟愿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即详细分析的演说,以释众疑,令我们不会走到歧路上。“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么缘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这个时候。“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又以偈言来请问释迦世尊。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慧——智慧,日——太阳,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阳光。是天中天,圣中圣,所以叫大圣尊。在佛没有出世以前,世界没有佛法,有如没有太阳一样,众生均处在黑暗中。佛出世后,就好像太阳高悬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因为佛没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不是没有真理,而是没有人明
白真理。真理本来是不来也不去的,只是众生都已沉迷太久了,又没有智者来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那么,众生沉迷于什么呢?就是沉迷在五欲里。“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又称五欲。色尘——凡是有形相者,都叫色。但一般人贪著美色,对这个色尘看不破,所以就沉醉在色尘里。声尘——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唱歌,或者喜欢鸟叫声,或者喜欢听柔软美妙的言词,这都是沉醉在声尘里。香尘——也是人的一种欲望,吃了这样东西觉得没有那样东西香。这种饮食吃腻了,就想换另一种口味,另一种口味吃腻了,又想换另一种,如此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贪著。总之,众生在香尘里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样。味尘——即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后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觉得没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觉得没猪肉好吃。吃什么东西都日久生厌,不能满足。这都是由贪欲生出来的食欲,让众生沉迷在味尘中,无法自拔。触尘——就是喜欢接触种种滑腻细致的东西。例如:穿衣服爱穿丝绸锦缎,贪它们对皮肤既有保护作用,而且温暖又华丽。甚至于男女间都互相著到触尘上,有如陷入烂泥深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以上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顺著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众生醒悟。众生好像进入于黑巷死弄,无法出离,也不知出离。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阳照破黑暗一样,所以舍利弗说“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说这种法。以前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而没有说实智。现在才…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