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这个因就是个种子,种在你的心地里,而善恶亦随这个因而显现。
(七)“如是缘”:这个缘,有两种因素合成。一则时,一则事。缘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凡事必须遇著一种缘,结合而成,才会现出一种相貌。譬如一样很干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缘。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阳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冻结得愈坚固,这都是不同的助缘。又好像把种子种到地里,必须藉著阳光、泥土、水份等种种助缘,这样种子才会发芽长大。因此,由外缘和合而成叫“因缘”。
(八)“如是果”:某种行为的开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据善恶而言,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又叫“揽因成果”。揽就是把著这个因,然后成一种果。
(九)“如是报”:报,即果报。你做什么,就要受什么果报。那么,这个“果”和“报”有什么分别呢?在“果”的份上,还未受报,只是事情已长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报时,把那个果也破坏了,而受报应。譬如,你种了恶因,正在结果的时候,还未正式受报。等到这个果的阶段也过去了,然后才受报应。又再解释深一层,譬如:你造种种恶业而招堕地狱的果,可是地狱里又分很多种不同的刑罚。假如你应受油锅地狱的报应,那么,在你还未到油锅地狱里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锅,那就是受报。
假如觉悟这种因缘果报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离道,则有机会证四圣果,即阿罗汉的四种果位。否则总是在六凡的境界里轮回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十如是最后的一个如是。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条途径。无论是迷是觉,从那一条路开始走(本),到最终点(末)的时候,在因果上论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个法界里,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里有这十如是,在地狱法界里也有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与地狱的境界,却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内,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来就成一百如是。在这一百个里面,每个又有十如是,成为一千,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这百界千如,则包括了十法界里所有的种种事相情形。这是对十如是一个非常浅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了解,必须要费一番功夫来研究佛法,便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扬他所说的义理,乃将长行的意义用重颂再说一遍: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们世界里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间的唯一圣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说“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间的人。“一切众生类”:所有的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没有一个众生能知道佛的境界。“佛力无所畏”: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力是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又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指人解脱及诸禅三昧。“及佛诸余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从无量无边那么多佛所,都具足了他们的行门,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难见难明了。不容易见到,亦不容易明白。“于无量亿劫”: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诸佛,都在无量亿劫以前,行诸大宏愿,圆满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行此诸道已”:已把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都修过了。“道场得成果”:因为修了这么多的法,所以道场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悉知见”:我已经悉知悉见。“如是大果报”:像十如是这种的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这种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这种种事情,其余的众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是法不可示”:这种妙法,不可以随随便便就讲给人听,为什么呢?因为“言辞相寂灭”:这是究竟实相的法门土,言语道断——用言语的路,没有办法能解说的了;心行处灭——用心所想的思惟,也无法想出来的。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心本想要攀缘,但是连念虑、思想都没有了。“言辞相寂灭”:即是没有什么可讲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它发挥于自性里面,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没有任何的众生,可以明白这一种妙法。“除诸菩萨众”:除了已经得到大乘菩萨的果位,明白这实相的道理。“信力坚固者”:他因为有坚固的信心,好像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大士,才能明白这种法,能信这种法,其余的众生还是不十分明白。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所有佛的一切弟子众,在过去生中曾供养过一切诸佛。“一切漏已尽”:已得到无漏,证到无漏辟支佛的果。“住是最后身”:现在是最后一个报身,再不受后有,生死永断,永远没有果报身了。“如是诸人等”:像我所说的菩萨和辟支佛这一类的人等。“其力所不堪”:他们也都不能明白这个佛法。
“假使满世间”:我假设满世界的人。“皆如舍利弗”:都有如舍利弗这样的智慧。“尽思共度量”:穷尽他的思想和智力,来揣测佛的智慧。“不能测佛智”:也还是无法测量佛的智慧。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佛具足圆满了权实二智。权智是随机说法,方便度生;实智是专讲实相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说“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前面只说满一个世界,,现在说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国土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像舍利弗一样的智慧,可是舍利弗虽然有智慧,但只是权智,而不是佛的实智。“及余诸弟子”: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亦满十方刹”:也充满了十方世界。
“尽思共度量”:挖空心思,共同来度量、揣测佛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真实智慧,这是指小乘声闻弟子。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声闻更高深一些。“无漏最后身”:他已经得到无漏,即漏尽通。证辟支佛果后,再也不受果报身,所以这是最后的报身。“亦满十方界”:辟支佛也充遍十方世界。“其数如竹林”:数目就像竹林那么多。“斯等共一心”:假如这么多的辟支佛共同一心。“于亿无量劫”:于无量无数的大劫。“欲思佛实智”:欲推测佛的实智。“莫能知少分”:不要说全部知道,连很少很少的一分也无法得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初发心的菩萨,已经供养过无数的佛了。“了达诸义趣”:对于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达无碍。“又能善说法”:他不但通达一切诸法的意趣,而且又善于说法辩才无碍。“如稻麻竹苇”:这些新发意的菩萨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芦苇那么多。“充满十方刹”:充满了十方世界的刹土。“一心以妙智”:大家一心用妙智慧。“于恒河沙劫”:经过恒河沙那么长的大劫。“咸皆共思量”:一起共同来思量佛的智慧。“不能知佛智”: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有时候,新发意菩萨会退失菩提心,因为还没有真正的定力。这些菩萨则已证得三不退:1、位不退——这些菩萨的果位在大乘上,不会退回二乘。2、行不退——他修行精进,没有懈怠。3、念不退——他连退转的念头都不生。这种菩萨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一心共思求”:专一其心共同来研究佛真实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不退位的菩萨虽然是不退了,但是还没有得到真实的智慧。他只有权智,而佛真实的智慧,他是不能了知。
释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这个诸法实相,真实的智慧,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完全得到,具足无欠无余。“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诸佛所说的话,都是异口同音说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无异语者,所以佛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佛的真实智慧,没有人能知道,只有佛与佛之间能明白这种法。“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应该生出大信心。大信就是没有疑惑心,只有信心,这个信力非常之大。为什么要称信力?因为佛法犹如大海一样,你想到达,唯信可入。你没…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