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21

  ..续本文上一页得法益,但是却未能完全明了佛之意思旨趣,因为佛境是太微妙深奥而难信难可见。佛所说的每一个道理,内已包罗万有,但是众生根性低浅,不能闻一知十,闻十而知百,不能彻知彻见。

  “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为钝根者说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善恶因缘。又以种种譬喻,为中根者广阔演说;以无数巧妙方法的教诲,引导教化众生,令众生远离顽迷及贪著”。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一切世间法,都是尘劳。然而,以佛之大愿力,能使众生,生于尘而出尘,在世间而能出世间。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义于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诱导众生。同理,一个不善于教导之教师,很容易就把学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导有方的老师,却会引起许多人慕其名而甘拜为师。

  佛法亦复如是,佛以权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证得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缘,证到缘觉的果位后,佛慈悲演说种种譬喻因缘,以方便义,令他们回小向大,行诸菩萨六度行门。佛明白一般众生的心理,故先教他们修小乘法。等到他们已修证得阿罗汉果,才开权显实,而进一步教他们修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如来二字,是实智之义。从真如实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来。“方便”,权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即能权实并用,事理圆融。彻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备满足,权实悉究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有数量,性本空寂,故无挂碍。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力无所畏”:即是如来的十种力量,及四无所畏。“定”,也是三昧。“禅”,是梵语,具足为“禅那”,译作“思惟修”,又叫“静虑”。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结跏趺坐,无论搬柴运水,迎宾待客,在寻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寿禅师,他每天日课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么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个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尊佛从他口内现出来。但是这种瑞相,唯有开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见,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见。永明寿禅师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若能保持坚诚恒实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种种智广分别说。所说称机名“巧”,法义非一故名“诸”,言词柔和细软,故能利乐一切诸众生。“巧说诸法”:对于种种法,善能分别而巧说诸法实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说法,令对方欢喜信受,此为巧说诸法,否则就是笨说。

  六祖大师,虽目不识丁,却能善说诸法。某次,有两位僧人竟然为了一面旛在飘动争执起来!甲说:“我说这是风动!”乙却说:“你错了,应该是旛动...”两人争论不休,都不肯认输,幸好六祖大师刚巧在场,即为他们释疑解说:“此非风动,亦非旛动,仁者心动也!”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若心能不动,一切也就不动了!这也是巧说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么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师是怎样开悟呢?大师未出家时,以砍柴为业,生活虽然清苦,大师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温夏凉,唯恭唯谨。后来,大师到了五祖的道场,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师日舂米夜舂米从未歇息,既无打坐亦无闲暇研究经典,更是没有念过一句咒语,但是他竟然开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他无论做什么,都能专一其心,清净妄念。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脱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尽在日用寻常中深可体会。

  “巧说诸法上,言词柔软”:佛所说的法,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悦众生心。

  佛又再说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尽证。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么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谤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待,独一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出十如是,换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罗、(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四圣六凡合起来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这叫千如。

  现在浅释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个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变,无生无灭,真如实相。所谓真实面貌,本地风光,指的乃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如如不动。“常住”,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总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实相。但是,此真如实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如理真实,名如是相。

  何谓虚妄之相?这个应该人人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它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妄相,非真,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之分别。此无明无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此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同于水深火热当中,受尽煎熬逼迫般难受。”

  (二)“如是性”: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著因缘而有种种差别。中国有一部三字经,是每位初入学之孩童的必修科。此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习相远”,心本来与佛

  相近,但是,无始来染诸恶习,便和佛性逐渐远离,不识本来面目,故有善性与恶性之分。

  善性与恶性是怎样表现出来?

  “如是性”:在这里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若搁置不用,便永远不会生出火来,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会生出火来。例如: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才开始用火把东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后,人们才懂得用竹子或木头,引出火性来。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借著这个“性”显出来。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慧光、若是为恶而发无明火,就变成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而我们这个“性”,则好像竹子和木头的道理一样,本性是空的。里面虽有善有恶,但要借著一种因缘方能显示出。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描述火大的时候,说“火大无性,寄于诸缘”。这个火性它没有我,得要因缘和合,才生出这种火,这是“如是性”的道理。

  (三)“如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的那个体,没有凡也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这个体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种,若是有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叫无漏体,所谓证果的圣人。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即五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有漏体。

  (四)“如是力”:这个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对你们讲过,我有个出家师兄弟,他本来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是欢喜讲八识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写春联,用红纸写上字贴在墙上,认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庙上也有这种风气。某年过年,我就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是:“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这个师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欢这几个字,于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开他的玩笑,故说:“我看你是业力如海!”哦!他一听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你凭什么说我业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对他说:“我保证你欢喜。业力有善有恶,我说你善业如海,你认为怎样?”啊!这一回他没有话说了,即刻转怒为喜。你看,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会大发脾气。你把这“业”字译为善业,他的脾气又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个“力”,就是业力。业它也是一个体,在业体上的一种力量。十法界里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无不从众生的业力所示现。一切众生的身份,这叫正报。一切森罗万象,这叫依报。依正二报,皆是从业力生出来,故云“如是力”。

  (五)“如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业,善恶不等。种善的因就结善果,种恶的因就结恶果。这个“造”,就是看你造什么?所以说“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恶者,就招祸殃。

  (六)“如是因”:这个因是指我们众生的心,这个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块土地,任你种善或恶的种子,将来就结果。一切唯心造,善恶报应都是由你心里所造…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