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20

  ..续本文上一页证道歌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此意谓他身心犹如虚空,量周沙界,别人仰唾还从己堕。他所行所作,犹如日月光临万方,赞毁岂能损益。

  以下是一首既风趣而又意义深长之弥勒菩萨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吐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不但穿破袍,粗茶淡饭,不食盐、不吃油,更不贪求美食。他无惧于严寒饥渴,万事随缘了,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去自如,所谓逍遥法界任西东。故于诸荣辱何忧喜,对于他人之辱骂手打,不但不生嗔恚,反更生起感激功德之心。因为这些恶言拷打,无非是成就菩萨忍辱波罗蜜之善知识。若非有大雄、大力、大慈、大愿、大行之菩萨,不能有此无上忍辱精神的定力。忍辱波罗蜜,知易行难。初发心修行者,要以坚、诚、恒三心助道。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生死事大,若不及时修行,将来后悔晚矣。菩萨善知“时光减处命光微”,故把握人身而清净庄严累劫修。修道非难事,只要能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困苦,勇猛精进,必有成果。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灯明佛入灭后,那个懈怠者就是你,而我呢?即是妙光法师。从我过去之经验,知道释迦牟尼佛先现此六瑞,必定是要说妙法莲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诸佛所现说法之瑞相,是一种善巧方便法。现今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是扶助开发实相义门,故在会大众应当恭敬合掌,默然等待佛说法要。众生念法,如渴思饮。故如来施大法之雨,普润一切众生心。此比喻一切众生犹如花草树木丛林,在大雨普降中,随分受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佛善于观机逗教,故能三根普被,利钝兼收,而分别演说大乘、小乘及人天乘法。此三乘即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乘。佛说法要,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离诸掉悔,令三乘人得以拔断疑根,灭除见网,而三惑究竟,令无有余。

  古人云:“道是行的,不行那有道;德是修的,不修那有德?”人类最终之归宿是常乐我净——究竟涅槃,因此先要依法修行,躬行实践。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未信佛前,未发愿前还“相安无事”,一旦信佛了,发了愿后,种种障碍就来。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自无始生死以来,因无明而广造杀、盗、淫、妄等诸恶业,尘不可出,而随其生死相续,所作无数恶业皆是夙世业债递偿还报。若人能觉今是而昨非,勤加修行时,往昔所作的业障烦恼就会现前。这些魔考无非是对修行者之一种磨练,所谓“魔是磨真道,其道则有魔。”若能随缘消旧业,以忍辱心来应对,纵遇横逆交加,仍处之泰然,并要严守戒律,清净自守必能偿还宿债,出离三界。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一 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前面长行和偈颂,是妙法莲华经的序品。“序”就是叙述这部经的因缘。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既然已叙述明了,接下来就讲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这是一种权法而非实法,故谓之方便,所谓权巧方便。“权”,不是一种经常之法,只是暂时采用而已。“实”,是永远不改变,永远存在。可是一般初学佛者,在开始时不易明了实法,为了观机逗教,十方诸佛就巧设这个权巧方便法门,然后才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故有次第宣说声闻、缘觉、菩萨乘,而究竟的旨归——即佛乘。佛乘就是“实”,声闻缘觉亦即是“权”;先说小乘法,然后再引导众生归人大乘佛果,这叫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开,即开散。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此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为了度化根机较浅的声闻缘觉,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为五百弟子授记。

  二乘人虽然费尽苦行功夫,及修持种种苦行而达到阿罗汉果位,但却未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算一个自了汉,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开权法,说明以前所讲的道理不是最彻底的法门,所证得的圣果,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应该回小向大,从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菩萨度人法门。先把这个方便权法破了,方能显出真实的道理,这叫“方便品”。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当尔之时,人天之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详自在而起。此意谓佛陀是那么从容自在的出定,反观我们众生,才坐了不久,就觉得腰酸腿痛,于是把腿伸一伸,将腰挺一挺;或者提提头,摇一摇背,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现。

  人必须要修道,不修就没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么问题都没有。一旦你开始修道,问题就接踵而来。为什么会有问题?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其中所欠下的帐目更是繁杂而不清楚。有了这种种纠缠不清的因缘,所以令生刚要修道,魔王就来讨还宿债,造诸逆境,令你生起烦恼而退却菩提心。在末法时期的人,嗔心极重,故常生烦恼心,对人纵使没有烦恼,对物却容易起烦恼,不但对畜生、鬼神生烦恼,甚至对菩萨对佛也发脾气,最后对著自己也发脾气!这是因为往昔在因地时,无明太多烦恼太重,造诸糊涂业障,今生才会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前。

  有些人在修行时,发愿说不生烦恼心。谁知不说此愿时还好,一发愿后,烦恼马上就跟著来。这是什么道理?譬如,在学校,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了方

  能升学。修道亦复如是,要经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受能受,难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于能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为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内通达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亲腹内,已能把他辩才无碍的舅父驳倒了!就因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为当机者。文殊师利菩萨是诸菩萨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权教的智慧第一,换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无量;即无数无量,佛智慧是莫测高深,深奥难解,故言其智门,二乘人难解难入,不易明了。二乘人即声闻、缘觉。缘觉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名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明白天地间生生灭灭无常的道理,顿时悟道者,名为独觉,证果后又名辟支佛。

  声闻即是修四谛法而证果。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四谛法而证果者,名为声闻。修十二因缘而证果者,名缘觉。他们虽然是小乘法中之圣人,但是,对于佛的大智慧,他们未能深入明了。“所以者何”:为什么他们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供养恭敬,善习百千万亿诸佛,是一个无量功德的法门。而佛教中之法门更是无数无量。可笑的是我们学了一点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为获得了佛法的全部,简直是坐井观天!或者,仅仅看了几本佛教的书籍,就说:“哦!我已懂佛法了。”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简单、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没躬行实践,却斗胆“上台”讲经,这简宜和骂人是没两样!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尽讲些似是而非的糊涂道理,指鹿为马;以鬼当人,把人当鬼;将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别人发出疑问时,他们就和人打机锋,说:“我也没看过这本书,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参好了!”

  话头他参不了,却学会了口头禅,及照葫芦昼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话不是那么说,二乘人亦是由凡夫开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了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证得大乘果位。一如学校分为小、中及大学程度,学生们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学。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虽然未进过学府,本著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毅力,一样能得到大学程度的知识与学问。

  我们虽然身为凡夫,可是在机缘成熟时,一样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华会中才得闻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进修大乘法门。我们何其幸运,现在即能直截了当,得闻、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难遇能遇,当作难行能行者。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勇”,就是无畏于生死,无惧于任何困难。“猛”,即猛利。“精进”,不懈息之义。“名称普闻”:诸佛于修道时,勇猛精进,普遍薰闻,故不求名而名自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种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虽然佛陀善于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应病予药,但是根机太钝的人还是不能明了其义。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难解”,佛所说的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佛陀虽然只是用一种声音演说佛法,却能令一切众生都听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萨、声闻、缘觉等都能随其根机而获…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