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20

  ..續本文上一頁證道歌雲:“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此意謂他身心猶如虛空,量周沙界,別人仰唾還從己墮。他所行所作,猶如日月光臨萬方,贊毀豈能損益。

  以下是一首既風趣而又意義深長之彌勒菩薩偈頌:“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吐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不但穿破袍,粗茶淡飯,不食鹽、不吃油,更不貪求美食。他無懼于嚴寒饑渴,萬事隨緣了,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來去自如,所謂逍遙法界任西東。故于諸榮辱何憂喜,對于他人之辱罵手打,不但不生嗔恚,反更生起感激功德之心。因爲這些惡言拷打,無非是成就菩薩忍辱波羅蜜之善知識。若非有大雄、大力、大慈、大願、大行之菩薩,不能有此無上忍辱精神的定力。忍辱波羅蜜,知易行難。初發心修行者,要以堅、誠、恒叁心助道。人生苦短,諸行無常,生死事大,若不及時修行,將來後悔晚矣。菩薩善知“時光減處命光微”,故把握人身而清淨莊嚴累劫修。修道非難事,只要能腳踏實地,不畏艱難困苦,勇猛精進,必有成果。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燈明佛入滅後,那個懈怠者就是你,而我呢?即是妙光法師。從我過去之經驗,知道釋迦牟尼佛先現此六瑞,必定是要說妙法蓮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叁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爲除斷 令盡無有余

  諸佛所現說法之瑞相,是一種善巧方便法。現今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是扶助開發實相義門,故在會大衆應當恭敬合掌,默然等待佛說法要。衆生念法,如渴思飲。故如來施大法之雨,普潤一切衆生心。此比喻一切衆生猶如花草樹木叢林,在大雨普降中,隨分受潤,稱其大小,各得生長。佛善于觀機逗教,故能叁根普被,利鈍兼收,而分別演說大乘、小乘及人天乘法。此叁乘即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乘。佛說法要,開闡無遮,度諸疑謗、離諸掉悔,令叁乘人得以拔斷疑根,滅除見網,而叁惑究竟,令無有余。

  古人雲:“道是行的,不行那有道;德是修的,不修那有德?”人類最終之歸宿是常樂我淨——究竟涅槃,因此先要依法修行,躬行實踐。然而,有些人卻認爲未信佛前,未發願前還“相安無事”,一旦信佛了,發了願後,種種障礙就來。這是什麼原因?因爲人自無始生死以來,因無明而廣造殺、盜、淫、妄等諸惡業,塵不可出,而隨其生死相續,所作無數惡業皆是夙世業債遞償還報。若人能覺今是而昨非,勤加修行時,往昔所作的業障煩惱就會現前。這些魔考無非是對修行者之一種磨練,所謂“魔是磨真道,其道則有魔。”若能隨緣消舊業,以忍辱心來應對,縱遇橫逆交加,仍處之泰然,並要嚴守戒律,清淨自守必能償還宿債,出離叁界。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一 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前面長行和偈頌,是妙法蓮華經的序品。“序”就是敘述這部經的因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既然已敘述明了,接下來就講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這是一種權法而非實法,故謂之方便,所謂權巧方便。“權”,不是一種經常之法,只是暫時采用而已。“實”,是永遠不改變,永遠存在。可是一般初學佛者,在開始時不易明了實法,爲了觀機逗教,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然後才開權顯實,爲實施權。故有次第宣說聲聞、緣覺、菩薩乘,而究竟的旨歸——即佛乘。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亦即是“權”;先說小乘法,然後再引導衆生歸人大乘佛果,這叫爲實施權,開權顯實。開,即開散。釋迦牟尼佛最初說叁藏教時,爲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說此爲最勝法。但是小乘人得少爲足,以爲證了初、二、叁、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進步,所謂止于“化城”。爲了度化根機較淺的聲聞緣覺,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爲五百弟子授記。

  二乘人雖然費盡苦行功夫,及修持種種苦行而達到阿羅漢果位,但卻未能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只算一個自了漢,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開權法,說明以前所講的道理不是最徹底的法門,所證得的聖果,更不是最究竟圓滿的。應該回小向大,從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大乘菩薩度人法門。先把這個方便權法破了,方能顯出真實的道理,這叫“方便品”。

  “爾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當爾之時,人天之尊,從無量義處叁昧,安詳自在而起。此意謂佛陀是那麼從容自在的出定,反觀我們衆生,才坐了不久,就覺得腰酸腿痛,于是把腿伸一伸,將腰挺一挺;或者提提頭,搖一搖背,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現。

  人必須要修道,不修就沒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麼問題都沒有。一旦你開始修道,問題就接踵而來。爲什麼會有問題?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種種差別的因緣,其中所欠下的帳目更是繁雜而不清楚。有了這種種糾纏不清的因緣,所以令生剛要修道,魔王就來討還宿債,造諸逆境,令你生起煩惱而退卻菩提心。在末法時期的人,嗔心極重,故常生煩惱心,對人縱使沒有煩惱,對物卻容易起煩惱,不但對畜生、鬼神生煩惱,甚至對菩薩對佛也發脾氣,最後對著自己也發脾氣!這是因爲往昔在因地時,無明太多煩惱太重,造諸糊塗業障,今生才會有種種煩惱障礙現前。

  有些人在修行時,發願說不生煩惱心。誰知不說此願時還好,一發願後,煩惱馬上就跟著來。這是什麼道理?譬如,在學校,學生必須經過考試,合格了方

  能升學。修道亦複如是,要經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受能受,難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于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爲聲聞衆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內通達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親腹內,已能把他辯才無礙的舅父駁倒了!就因爲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爲當機者。文殊師利菩薩是諸菩薩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權教的智慧第一,換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無量;即無數無量,佛智慧是莫測高深,深奧難解,故言其智門,二乘人難解難入,不易明了。二乘人即聲聞、緣覺。緣覺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名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無常的道理,頓時悟道者,名爲獨覺,證果後又名辟支佛。

  聲聞即是修四谛法而證果。四谛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修四谛法而證果者,名爲聲聞。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者,名緣覺。他們雖然是小乘法中之聖人,但是,對于佛的大智慧,他們未能深入明了。“所以者何”:爲什麼他們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供養恭敬,善習百千萬億諸佛,是一個無量功德的法門。而佛教中之法門更是無數無量。可笑的是我們學了一點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爲獲得了佛法的全部,簡直是坐井觀天!或者,僅僅看了幾本佛教的書籍,就說:“哦!我已懂佛法了。”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簡單、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沒躬行實踐,卻鬥膽“上臺”講經,這簡宜和罵人是沒兩樣!既不自利,又不利他,盡講些似是而非的糊塗道理,指鹿爲馬;以鬼當人,把人當鬼;將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別人發出疑問時,他們就和人打機鋒,說:“我也沒看過這本書,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參好了!”

  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口頭禅,及照葫蘆晝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呢?”話不是那麼說,二乘人亦是由凡夫開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了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證得大乘果位。一如學校分爲小、中及大學程度,學生們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學。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雖然未進過學府,本著自己勤奮好學的精神和毅力,一樣能得到大學程度的知識與學問。

  我們雖然身爲凡夫,可是在機緣成熟時,一樣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當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華會中才得聞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進修大乘法門。我們何其幸運,現在即能直截了當,得聞、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難遇能遇,當作難行能行者。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勇”,就是無畏于生死,無懼于任何困難。“猛”,即猛利。“精進”,不懈息之義。“名稱普聞”:諸佛于修道時,勇猛精進,普遍薰聞,故不求名而名自來。“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這種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隨宜所說,意趣難解”:雖然佛陀善于權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應病予藥,但是根機太鈍的人還是不能明了其義。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叁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陀雖然只是用一種聲音演說佛法,卻能令一切衆生都聽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薩、聲聞、緣覺等都能隨其根機而獲…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