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21

  ..續本文上一頁得法益,但是卻未能完全明了佛之意思旨趣,因爲佛境是太微妙深奧而難信難可見。佛所說的每一個道理,內已包羅萬有,但是衆生根性低淺,不能聞一知十,聞十而知百,不能徹知徹見。

  “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爲鈍根者說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善惡因緣。又以種種譬喻,爲中根者廣闊演說;以無數巧妙方法的教誨,引導教化衆生,令衆生遠離頑迷及貪著”。所謂“善巧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一切世間法,都是塵勞。然而,以佛之大願力,能使衆生,生于塵而出塵,在世間而能出世間。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義于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誘導衆生。同理,一個不善于教導之教師,很容易就把學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導有方的老師,卻會引起許多人慕其名而甘拜爲師。

  佛法亦複如是,佛以權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證得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緣,證到緣覺的果位後,佛慈悲演說種種譬喻因緣,以方便義,令他們回小向大,行諸菩薩六度行門。佛明白一般衆生的心理,故先教他們修小乘法。等到他們已修證得阿羅漢果,才開權顯實,而進一步教他們修菩薩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如來二字,是實智之義。從真如實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來。“方便”,權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知見波羅蜜”:即能權實並用,事理圓融。徹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見。到于彼岸,名波羅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備滿足,權實悉究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有數量,性本空寂,故無挂礙。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力無所畏”:即是如來的十種力量,及四無所畏。“定”,也是叁昧。“禅”,是梵語,具足爲“禅那”,譯作“思惟修”,又叫“靜慮”。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結跏趺坐,無論搬柴運水,迎賓待客,在尋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壽禅師,他每天日課稱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麼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個生活都在念佛叁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號,就有一尊佛從他口內現出來。但是這種瑞相,唯有開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見,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見。永明壽禅師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彌陀佛之化身。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若能保持堅誠恒實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種種智廣分別說。所說稱機名“巧”,法義非一故名“諸”,言詞柔和細軟,故能利樂一切諸衆生。“巧說諸法”:對于種種法,善能分別而巧說諸法實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說法,令對方歡喜信受,此爲巧說諸法,否則就是笨說。

  六祖大師,雖目不識丁,卻能善說諸法。某次,有兩位僧人竟然爲了一面旛在飄動爭執起來!甲說:“我說這是風動!”乙卻說:“你錯了,應該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都不肯認輸,幸好六祖大師剛巧在場,即爲他們釋疑解說:“此非風動,亦非旛動,仁者心動也!”你心裏覺得動,它就動;若心能不動,一切也就不動了!這也是巧說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麼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師是怎樣開悟呢?大師未出家時,以砍柴爲業,生活雖然清苦,大師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溫夏涼,唯恭唯謹。後來,大師到了五祖的道場,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師日舂米夜舂米從未歇息,既無打坐亦無閑暇研究經典,更是沒有念過一句咒語,但是他竟然開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原來他無論做什麼,都能專一其心,清淨妄念。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脫叁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盡在日用尋常中深可體會。

  “巧說諸法上,言詞柔軟”:佛所說的法,絕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悅衆生心。

  佛又再說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盡證。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止,即停止不說了。佛陀爲什麼不願再說下去?因爲此經微妙深奧,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說出來恐怕引起衆生,生出疑謗心而造諸惡業,故佛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第一希有難信之法。第一義法即不二法門,故稱第一。不二法門者,即無二無叁,是絕對待,獨一無二。“希有”,從所未聞,故雲希有。“難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爲難解。此希有、難見難可信之法,唯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方能窮究盡底,明了諸法實相是無相,而無所不相。

  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歸納起來,不出十如是,換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叁)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以上爲四聖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叁)阿修羅、(四)畜生、(五)餓鬼、(六)地獄;四聖六凡合起來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爲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這叫千如。

  現在淺釋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個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變,無生無滅,真如實相。所謂真實面貌,本地風光,指的乃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常住”,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如如不動。“常住”,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總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實相。但是,此真如實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說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如理真實,名如是相。

  何謂虛妄之相?這個應該人人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們的“老朋友”,它就是無明。無明,是個妄相,非真,有生滅,有增減,有垢淨之分別。此無明無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如此經雲:“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同于水深火熱當中,受盡煎熬逼迫般難受。”

  (二)“如是性”:業不自生,實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惡之性,隨著因緣而有種種差別。中國有一部叁字經,是每位初入學之孩童的必修科。此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習相遠”,心本來與佛

  相近,但是,無始來染諸惡習,便和佛性逐漸遠離,不識本來面目,故有善性與惡性之分。

  善性與惡性是怎樣表現出來?

  “如是性”:在這裏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竹子和木頭裏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若擱置不用,便永遠不會生出火來,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會生出火來。例如: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才開始用火把東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後,人們才懂得用竹子或木頭,引出火性來。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借著這個“性”顯出來。這種性,若是爲善而發,就叫智慧光、若是爲惡而發無明火,就變成毒火。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而我們這個“性”,則好像竹子和木頭的道理一樣,本性是空的。裏面雖有善有惡,但要借著一種因緣方能顯示出。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描述火大的時候,說“火大無性,寄于諸緣”。這個火性它沒有我,得要因緣和合,才生出這種火,這是“如是性”的道理。

  (叁)“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這個體有叁種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的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爲體”。這個體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種,若是有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叫無漏體,所謂證果的聖人。第叁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即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有漏體。

  (四)“如是力”:這個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對你們講過,我有個出家師兄弟,他本來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他常常講經,尤其是歡喜講八識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中國人過年時喜歡寫春聯,用紅紙寫上字貼在牆上,認爲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某年過年,我就寫了幾個字,這幾個字就是:“自歸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這個師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歡這幾個字,于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開他的玩笑,故說:“我看你是業力如海!”哦!他一聽就大發脾氣,破口大罵:“你憑什麼說我業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對他說:“我保證你歡喜。業力有善有惡,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爲怎樣?”啊!這一回他沒有話說了,即刻轉怒爲喜。你看,人就是那麼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會大發脾氣。你把這“業”字譯爲善業,他的脾氣又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說妙不妙?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業它也是一個體,在業體上的一種力量。十法界裏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無不從衆生的業力所示現。一切衆生的身份,這叫正報。一切森羅萬象,這叫依報。依正二報,皆是從業力生出來,故雲“如是力”。

  (五)“如是作”:這個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業,善惡不等。種善的因就結善果,種惡的因就結惡果。這個“造”,就是看你造什麼?所以說“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惡者,就招禍殃。

  (六)“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衆生的心,這個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塊土地,任你種善或惡的種子,將來就結果。一切唯心造,善惡報應都是由你心裏所造…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