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22

  ..續本文上一頁成。這個因就是個種子,種在你的心地裏,而善惡亦隨這個因而顯現。

  (七)“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因素合成。一則時,一則事。緣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凡事必須遇著一種緣,結合而成,才會現出一種相貌。譬如一樣很幹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緣。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凍結得愈堅固,這都是不同的助緣。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裏,必須藉著陽光、泥土、水份等種種助緣,這樣種子才會發芽長大。因此,由外緣和合而成叫“因緣”。

  (八)“如是果”:某種行爲的開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經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又叫“攬因成果”。攬就是把著這個因,然後成一種果。

  (九)“如是報”:報,即果報。你做什麼,就要受什麼果報。那麼,這個“果”和“報”有什麼分別呢?在“果”的份上,還未受報,只是事情已長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報時,把那個果也破壞了,而受報應。譬如,你種了惡因,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未正式受報。等到這個果的階段也過去了,然後才受報應。又再解釋深一層,譬如:你造種種惡業而招墮地獄的果,可是地獄裏又分很多種不同的刑罰。假如你應受油鍋地獄的報應,那麼,在你還未到油鍋地獄裏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鍋,那就是受報。

  假如覺悟這種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絲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離道,則有機會證四聖果,即阿羅漢的四種果位。否則總是在六凡的境界裏輪回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十如是最後的一個如是。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條途徑。無論是迷是覺,從那一條路開始走(本),到最終點(末)的時候,在因果上論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個法界裏,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裏有這十如是,在地獄法界裏也有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與地獄的境界,卻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內,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來就成一百如是。在這一百個裏面,每個又有十如是,成爲一千,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這百界千如,則包括了十法界裏所有的種種事相情形。這是對十如是一個非常淺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了解,必須要費一番功夫來研究佛法,便會更明白這個道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揚他所說的義理,乃將長行的意義用重頌再說一遍: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衆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叁昧 及佛諸余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于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們世界裏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間的唯一聖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說“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間的人。“一切衆生類”:所有的衆生類。“無能知佛者”:沒有一個衆生能知道佛的境界。“佛力無所畏”: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力是十種智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叁世業報智力。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佛又有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2、漏盡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無所畏。“解脫諸叁昧”:是指人解脫及諸禅叁昧。“及佛諸余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無法測量出來的。“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從無量無邊那麼多佛所,都具足了他們的行門,這種甚深微妙的法,是難見難明了。不容易見到,亦不容易明白。“于無量億劫”:釋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行諸大宏願,圓滿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叁十七道品。“行此諸道已”:已把叁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都修過了。“道場得成果”:因爲修了這麼多的法,所以道場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悉知見”:我已經悉知悉見。“如是大果報”:像十如是這種的大果報。“種種性相義”:這種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修行,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這種種事情,其余的衆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余衆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衆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衆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是法不可示”:這種妙法,不可以隨隨便便就講給人聽,爲什麼呢?因爲“言辭相寂滅”:這是究竟實相的法門土,言語道斷——用言語的路,沒有辦法能解說的了;心行處滅——用心所想的思惟,也無法想出來的。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心本想要攀緣,但是連念慮、思想都沒有了。“言辭相寂滅”:即是沒有什麼可講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它發揮于自性裏面,不是從外面得來的。“諸余衆生類,無有能得解”:沒有任何的衆生,可以明白這一種妙法。“除諸菩薩衆”:除了已經得到大乘菩薩的果位,明白這實相的道理。“信力堅固者”:他因爲有堅固的信心,好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大士,才能明白這種法,能信這種法,其余的衆生還是不十分明白。

  “諸佛弟子衆,曾供養諸佛”:所有佛的一切弟子衆,在過去生中曾供養過一切諸佛。“一切漏已盡”:已得到無漏,證到無漏辟支佛的果。“住是最後身”:現在是最後一個報身,再不受後有,生死永斷,永遠沒有果報身了。“如是諸人等”:像我所說的菩薩和辟支佛這一類的人等。“其力所不堪”:他們也都不能明白這個佛法。

  “假使滿世間”:我假設滿世界的人。“皆如舍利弗”:都有如舍利弗這樣的智慧。“盡思共度量”:窮盡他的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不能測佛智”:也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諸弟子 亦滿十方刹

  盡思共度量 亦複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鹹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佛具足圓滿了權實二智。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專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他說“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前面只說滿一個世界,,現在說十方的世界,也就是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國土十方世界的衆生,都有像舍利弗一樣的智慧,可是舍利弗雖然有智慧,但只是權智,而不是佛的實智。“及余諸弟子”: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亦滿十方刹”:也充滿了十方世界。

  “盡思共度量”:挖空心思,共同來度量、揣測佛的智慧。“亦複不能知”: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的真實智慧,這是指小乘聲聞弟子。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聲聞更高深一些。“無漏最後身”:他已經得到無漏,即漏盡通。證辟支佛果後,再也不受果報身,所以這是最後的報身。“亦滿十方界”:辟支佛也充遍十方世界。“其數如竹林”:數目就像竹林那麼多。“斯等共一心”:假如這麼多的辟支佛共同一心。“于億無量劫”:于無量無數的大劫。“欲思佛實智”:欲推測佛的實智。“莫能知少分”:不要說全部知道,連很少很少的一分也無法得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初發心的菩薩,已經供養過無數的佛了。“了達諸義趣”:對于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達無礙。“又能善說法”:他不但通達一切諸法的意趣,而且又善于說法辯才無礙。“如稻麻竹葦”:這些新發意的菩薩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多。“充滿十方刹”:充滿了十方世界的刹土。“一心以妙智”:大家一心用妙智慧。“于恒河沙劫”:經過恒河沙那麼長的大劫。“鹹皆共思量”:一起共同來思量佛的智慧。“不能知佛智”: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複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于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衆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叁乘教 衆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有時候,新發意菩薩會退失菩提心,因爲還沒有真正的定力。這些菩薩則已證得叁不退:1、位不退——這些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會退回二乘。2、行不退——他修行精進,沒有懈怠。3、念不退——他連退轉的念頭都不生。這種菩薩有恒河沙數那麼多。“一心共思求”:專一其心共同來研究佛真實的智慧。“亦複不能知”:不退位的菩薩雖然是不退了,但是還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他只有權智,而佛真實的智慧,他是不能了知。

  釋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這個諸法實相,真實的智慧,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完全得到,具足無欠無余。“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話,都是異口同音說真實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無異語者,所以佛佛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的。佛的真實智慧,沒有人能知道,只有佛與佛之間能明白這種法。“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你應該生出大信心。大信就是沒有疑惑心,只有信心,這個信力非常之大。爲什麼要稱信力?因爲佛法猶如大海一樣,你想到達,唯信可入。你沒…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