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信力,是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說“信爲道元功德母”,“信”字是道理的根源,功德的母親。“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有信心才能長養善根。若沒有信心,善根就不能增長,所以信是最要緊的。
“世尊法久後”:我世尊,在最初成佛就說“叁藏教”,這是“半字教”以教化聲聞衆生,可是當我說法說到最後的時候。“要當說真實”:我就應該和盤托出,把所有真實的佛法,完全說出來教化實智的菩薩。不像以前說方便法,現在說真實法了。譬如以前你有一點毛病,可以慢慢除,不要緊。現在呢?要真真實實的去修行,一點毛病也不可存在。你要老老實實去用功修行,發大乘菩薩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拖延時日。什麼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又不修行,等到後天再修行。好像阿難尊者,自以爲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給他叁昧,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佛說能幫助你,這只是個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這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所以自己要躬行實踐才算。
“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說四谛的法門,告訴一切聲聞衆。又說十二因緣法,來教化緣覺乘的弟子。“我令脫苦縛”:佛的這種慈悲心,就是使得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因爲無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無常鬼是不講人情的,等到他來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他是一點也不客氣。你就是用幾個錢來收買無常鬼,叫他延緩一個時期,讓你多活幾年,那是辦不到的。無常鬼他不受賄賂,不像我們人間的貪官汙吏,見錢眼開,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謂錢可通神,你一有錢,辦不到的事情也辦到了;你犯法,拿錢來,法也不犯了。可是無常鬼就沒有這種貪心,他不貪錢的。“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得到涅槃的果位。“佛以方便力,示以叁乘教”:佛爲一開叁,爲唯一佛乘而開叁乘。叁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叁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而現在到最後的時候,我要說佛乘這實智的法。“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衆生,無論到那一個境地上,他就執著于那個地位上而不移動了。甚至在地獄裏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裏,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裏邊,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裏邊,有餓鬼的執著。所以說處處著。“處處”就是無論在那一個境地上。在家庭五倫:兄弟父母祖,也各有各的執著;在國家政府機關裏,每個部門,每個階層,亦有他的執著。佛所說的法,就是爲破衆生的執著。爲什麼有佛法?就因爲你我有執著。若沒有執著,何用破執著的法呢?
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衆中”: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這一段經文是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所說的。在大衆裏邊“有諸聲聞”,是修四谛法而悟道,屬于聲聞乘。又因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即得到漏盡通了,不受後有。沒有無明、煩惱,也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亦即無漏的意思。有漏呢?就好像一個瓶子,裏頭有個窟窿,一裝水它就漏。這跟我們的身體一樣,也有很多的窟窿,故凡夫身稱爲“有漏”。阿羅漢是梵語,譯爲“應供”,又叫“殺賊”、“無生”。在諸阿羅漢中,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中文翻成“最初解”。因爲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先到鹿苑去度憍陳如;其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所以他成佛後,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而阿若憍陳如最初證得羅漢果,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爲他明白他本來的根性,因此又叫“解本際”。“千二百人”,上列羅漢衆共一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就是發心求聲聞和緣覺乘的比丘、比丘尼。出丘有叁種意思——乞士、怖魔、破惡。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衆。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亦即親近叁寶的在家居士。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想法:現在釋迦牟尼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什麼緣故現在說了又說,殷勤的贊揚諸佛的方便法門呢?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佛在前面先用長行來贊歎,接著又用偈頌來贊歎,所以叫殷勤。亦即將所說的大道理,鄭重其事,絲毫不苟,以各種方式重複說出。“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這時,上列各部衆弟子,都這麼說:佛所得到的法,是微妙不可思議;佛所演說之法其旨趣、理體,亦是很難了解的。“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種道理。“佛說一解脫義”:佛以前所說的第一等解脫的教義。“我等亦得此法”: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到這種解脫義的道理。“到于涅槃”:若依法修行,將來必證得涅槃的樂果。“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講的非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非實智。現在佛這麼一說,把我們都搞糊塗了,不知究竟的義理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都生出疑惑,難道佛以前所說的法都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已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現在又說以前所說的不對,那麼所證的果位,難道也都是假的嗎?四衆有這麼一個大疑團!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衆。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聲聞衆裏,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道四衆的心疑,而佛所顯現的這種境界,連他自己也不懂,所以“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世尊!是什麼因緣?您今再叁贊歎叁世諸佛這種甚深微妙的法門呢?叁世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佛講這部法華經講了八年,講涅槃經講了一晝一夜,若把這兩部經用貝葉抄寫,連結起來有八裏路那麼長(當時是用一種貝葉,是樹的葉子)。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些弟子對佛所說的法生出懷疑,而我等諸弟子應誠心修行。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不離開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衆,所以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來聽。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所以要來聽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來”,由這個“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不離的聆聽、研究佛法。“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未聞佛說得這麼慎重,贊歎又贊歎,稱揚又稱揚,這樣珍重殷勤的說法。“今者四衆,鹹皆有疑”:現在四衆弟子都有疑惑,無所適從,不知依那個法門修持。“惟願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即詳細分析的演說,以釋衆疑,令我們不會走到歧路上。“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麼緣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爾時”:這個時候。“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又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叁昧
禅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爲雲何 願佛爲解說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慧——智慧,日——太陽,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陽光。是天中天,聖中聖,所以叫大聖尊。在佛沒有出世以前,世界沒有佛法,有如沒有太陽一樣,衆生均處在黑暗中。佛出世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因爲佛沒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
白真理。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只是衆生都已沈迷太久了,又沒有智者來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那麼,衆生沈迷于什麼呢?就是沈迷在五欲裏。“色、聲、香、味、觸”,叫五塵,又稱五欲。色塵——凡是有形相者,都叫色。但一般人貪著美色,對這個色塵看不破,所以就沈醉在色塵裏。聲塵——喜歡聽音樂,喜歡聽唱歌,或者喜歡鳥叫聲,或者喜歡聽柔軟美妙的言詞,這都是沈醉在聲塵裏。香塵——也是人的一種欲望,吃了這樣東西覺得沒有那樣東西香。這種飲食吃膩了,就想換另一種口味,另一種口味吃膩了,又想換另一種,如此循環不息,永無止境的貪著。總之,衆生在香塵裏也是沈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味塵——即味道。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覺得沒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覺得沒豬肉好吃。吃什麼東西都日久生厭,不能滿足。這都是由貪欲生出來的食欲,讓衆生沈迷在味塵中,無法自拔。觸塵——就是喜歡接觸種種滑膩細致的東西。例如:穿衣服愛穿絲綢錦緞,貪它們對皮膚既有保護作用,而且溫暖又華麗。甚至于男女間都互相著到觸塵上,有如陷入爛泥深淵,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以上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衆生醒悟。衆生好像進入于黑巷死弄,無法出離,也不知出離。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陽照破黑暗一樣,所以舍利弗說“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說這種法。以前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而沒有說實智。現在才…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