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4

  ..续本文上一页一百二十五格,这是表示种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此衣要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才穿的。第二是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当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等,大众会合之时,则要穿这衣。第三是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务劳止逸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五衣。

  若行头陀行的比丘,就应该仅仅有这三衣与钵具。“钵”是比丘吃饭用的碗,“具”是在佛堂礼拜时用的。前面两个是穿衣服的苦行,穿衣服固然很重要,可是人对于吃饭则是看得更重要,所以下面有五种吃饭的头陀行。

  第三:乞食。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饭时,则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饭。在暹罗(泰国)、缅甸、锡兰等地,当斋主做好饭菜后,就预备出一碗放在一边,那个比丘先来到他家,斋主就顶著这碗饭跪在地上,把菜饭倒进比丘的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来供养三宝。每个家庭都是如此。

  第四:次第循乞。即是挨家挨户去乞食,而不拣择这家富贵或那家贫贱。如在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即是次第循乞,把出家人的分别、拣择心消除,而行平等众生种福。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行为。

  第五:日中一食。即是早晚都不食,只有在中午吃一次。这个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何呢?民以食为天,一切人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所以很多人受不了日中一食这苦行。可是日中一食的功德是说不完。总而言之,你少吃点东西,就少点麻烦;吃得太多,麻烦也就多了。还有,当比丘吃饭时,要有三念五观:

  三念:(1)愿断一切恶。(2)愿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众生。

  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应计算所吃的东西,要花费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经过播种、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劳苦工。故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们每个人对于物质都应该爱惜、节省,不要随便浪费糟蹋,而应该想到它的来处不易。为什么现在这世界上,有些国家缺乏粮食,人民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对因果尤其要小心谨慎,什么物质、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给别人用,但不应该随便丢弃糟蹋它。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所以家里若有剩饭,应该布施给没饭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养;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养否?若是德行不够,就应该赶快用功修道。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守自己的心,和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就是离开贪嗔痴三毒。吃东西时,不可以分别食物的好不好味,不应该东西好吃时,就多吃点;若不好吃,就不吃,这样是不对的。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比丘吃饭时,应把所吃的东西作药石想。要想:“我为何要吃这东西呢?这是真正的药石啊!如果不吃这药品,我的身体就会逐渐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何要吃这饭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那么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因为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这东西。”

  比丘在吃饭时,都应该要作这三念五观。

  第六:节量食。即是对饮食要有节制、有数量。不可以当觉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时刻念念不忘,这样就没有节量了。无论看到什么好吃的东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两碗饭,我就一定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时,我就多吃了三碗,而自己毫无一点节制。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要吃两碗才饱,但现在只吃一碗半,节量少吃一点,这就是节量食。

  第七:过午不饮浆。过了午时之后,不饮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这是一个很难行的苦行,因为连茶都算是浆,不准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下面谈五种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地方是在山林里、深谷里,或远离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处。

  第九:树下住。行头陀行的比丘,要在树下坐、树下食。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呢?因为修道人以天地为卢,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并且在树底下,既可避雨,又很凉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因为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为了避免有人认识他与供养他,所以在每棵树下,住两宿就离去,就算有人想供养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养。

  第十:露宿住。修道人露宿住时,真是以天地为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这种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遥。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不识,一股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第十一: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坐在坟墓。坐在坟墓里边,即是与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在坟墓的旁边,自己可以修无常观,明了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会死去,死了之后,进到坟墓里,化成为一堆白骨。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能觉悟到一切都是无常,由此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嗔、痴心,并且也不再有所执著。

  第十二:胁著席。胁就是胁肋。在印度有个胁尊者,一生从不躺下,而常坐不卧。人若躺著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愿起来。可是若常坐不卧,则睡一阵就醒了,醒后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卧对于修行方面很有帮助。

  有的人或者仅行一种头陀行,或几种,而没有一定的限制,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诃迦叶虽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种头陀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3“优楼频螺迦叶”。4“伽耶迦叶”。5“那提迦叶”。

  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们认为火是最神圣的,是万物之母,所以专门恭敬火,向火叩头顶礼。你说他们这种行为愚痴不愚痴?拜火又有何用呢?但是他们就是要拜。

  “优楼频螺”是梵语,译为木瓜林,缘起是他喜欢在木瓜林中修道,他与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边。再往河下游走,住著他的两位弟弟。“伽耶”译为城,或象头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译为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叶兄弟们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悟道后,他先到鹿园去度五比丘。度完之后,佛则观察下一个要度的即是这三位迦叶兄弟。于是佛就去探访优楼频螺迦叶,佛知道若能先把他度了,那么他的弟弟与所有的弟子也都能度过来。可是佛并不能这么直截了当的说出其来意,故以权巧方法说道:“天已暗了,很难再往下继绩我的路程,可否在你的山洞住一宿?”优楼频螺说:“有只凶猛的火龙住在那个山洞里,它一定会把你烧死的。”可是佛答道:“没有问题,它不能够伤到我。”因此优楼频螺就让佛到那个山洞里住。果然在半夜时,一只大火龙口喷焰火,想把佛烧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点也不受损伤。佛这时即以神力摄龙于乞食钵里,然后为它说法,故龙皈依了佛。

  优楼频螺迦叶真是太惊讶了。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个有功夫的修行者,可是也了解到他究竟比不上佛的境界与神力,所以就带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当他两个弟弟听到他已出家成为比丘时,他们也都发心要出家,与五百弟子同加入僧团里。出家没多久,三兄弟都证到果位。

  6“舍利弗”。相信大家对舍利弗是很熟悉的。当舍利弗未出生时,他的母亲时常与她的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次都是她输。但是她怀孕后,立刻发生奇迹,就是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为什么呢?他知道他姊姊以前不是这样聪明,而现在却如此伶俐,那一定是有个智子在帮著她。摩诃拘絺罗觉得自己的本领不够,将来与外甥辩论时,若输了,真是太丢人倒架子。于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学法,每天昼夜只顾勤奋读书,以至于没有时间来修饰边幅,而留著大把胡子头发、长指甲,所以一般人都叫他为“长瓜梵志”。

  当他把南印度一切的医、卜、星、相、辩论法等都学熟悉后,就返家去见他姊姊找舍利弗。可是他姊姊告诉他说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即刻大生骄慢,说道:“我这外甥八岁就登座说法,名震五印度,几百个论师都被他所论败,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可以跟一个沙门出家?这实在太可惜了!我要去见见这沙门,看他有何本事?”故摩诃拘絺罗就去见佛。他见到佛,你猜怎么样?他想尽了方法,使尽了所学来的知识,也无法辩胜佛,最后他就和佛立了一个宗;佛问他:“你以甚么为宗啊?”他说:“我以不受为宗,无论你讲什么道理,我都不理睬,也不接受,看你有什么办法?”佛说:“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这不受的执见呢?”佛这一问,真把他问倒了!如果说受,那就根本没有这个宗,更与自己相违背。在未辩论之前,他与佛打赌道:“我若辩论输了,就把头割下,你若输了,就要把我的外甥还给我。”但是这回一辩输,他就立刻返身逃跑,不想割头了。跑出没多远,又想:“我是个男子汉大丈夫,讲出的话一定要算数,怎么可以反悔呢?还是回去把头砍下算了!”故又跑回跟佛要刀斩首,可是佛说:“在我佛法里没有这种方法,你既辩输,也就算了,又何必斩头呢?”然后佛就当场为他说法。一说法,他立刻开法眼,得到法眼净,知道佛法是奥妙无穷,而自己所学来的外道法,却连佛法的万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他不但不抢回自己的外甥,反而也…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