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百二十五格,這是表示種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此衣要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才穿的。第二是七衣,七條二長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語是郁多羅僧,譯爲入衆衣。當禮拜誦經齋會、聽經聞法等,大衆會合之時,則要穿這衣。第叁是五衣,五條一長一短共十格,梵語是安陀會,譯爲作務衣。務勞止逸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穿這五衣。
若行頭陀行的比丘,就應該僅僅有這叁衣與缽具。“缽”是比丘吃飯用的碗,“具”是在佛堂禮拜時用的。前面兩個是穿衣服的苦行,穿衣服固然很重要,可是人對于吃飯則是看得更重要,所以下面有五種吃飯的頭陀行。
第叁:乞食。托缽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飯時,則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飯。在暹羅(泰國)、緬甸、錫蘭等地,當齋主做好飯菜後,就預備出一碗放在一邊,那個比丘先來到他家,齋主就頂著這碗飯跪在地上,把菜飯倒進比丘的缽裏,然後叩叁個頭來供養叁寶。每個家庭都是如此。
第四:次第循乞。即是挨家挨戶去乞食,而不揀擇這家富貴或那家貧賤。如在楞嚴經上所說:“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無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這即是次第循乞,把出家人的分別、揀擇心消除,而行平等衆生種福。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行爲。
第五:日中一食。即是早晚都不食,只有在中午吃一次。這個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爲何呢?民以食爲天,一切人都有吃東西的食欲,餓一點就想吃東西,所以很多人受不了日中一食這苦行。可是日中一食的功德是說不完。總而言之,你少吃點東西,就少點麻煩;吃得太多,麻煩也就多了。還有,當比丘吃飯時,要有叁念五觀:
叁念:(1)願斷一切惡。(2)願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衆生。
五觀:(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應計算所吃的東西,要花費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經過播種、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勞苦工。故粒米維艱,來處不易。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們每個人對于物質都應該愛惜、節省,不要隨便浪費糟蹋,而應該想到它的來處不易。爲什麼現在這世界上,有些國家缺乏糧食,人民沒有飯吃?就因爲糟蹋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沒有飯吃。我們信佛的人,對因果尤其要小心謹慎,什麼物質、飲食、財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給別人用,但不應該隨便丟棄糟蹋它。所謂:“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饑人。”所以家裏若有剩飯,應該布施給沒飯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養;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養否?若是德行不夠,就應該趕快用功修道。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防守自己的心,和離開過錯。離開什麼過錯?就是離開貪嗔癡叁毒。吃東西時,不可以分別食物的好不好味,不應該東西好吃時,就多吃點;若不好吃,就不吃,這樣是不對的。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比丘吃飯時,應把所吃的東西作藥石想。要想:“我爲何要吃這東西呢?這是真正的藥石啊!如果不吃這藥品,我的身體就會逐漸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我爲何要吃這飯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飯,那麼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穩。因爲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這東西。”
比丘在吃飯時,都應該要作這叁念五觀。
第六:節量食。即是對飲食要有節製、有數量。不可以當覺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時刻念念不忘,這樣就沒有節量了。無論看到什麼好吃的東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兩碗飯,我就一定吃兩碗。不能說這東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時,我就多吃了叁碗,而自己毫無一點節製。每一個行頭陀行的出家人,本來要吃兩碗才飽,但現在只吃一碗半,節量少吃一點,這就是節量食。
第七:過午不飲漿。過了午時之後,不飲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這是一個很難行的苦行,因爲連茶都算是漿,不准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這是飲食的五種頭陀行,下面談五種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譯爲寂靜處。寂靜就是不喧鬧的地方,沒有任何的聲音。這地方是在山林裏、深谷裏,或遠離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處。
第九:樹下住。行頭陀行的比丘,要在樹下坐、樹下食。爲什麼要在樹下住呢?因爲修道人以天地爲盧,四海爲家,到處都可以住,並且在樹底下,既可避雨,又很涼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樹下住超過叁天,因爲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爲了避免有人認識他與供養他,所以在每棵樹下,住兩宿就離去,就算有人想供養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養。
第十:露宿住。修道人露宿住時,真是以天地爲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這種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遙。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不識,一股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
第十一:冢間住。冢就是墳墓,坐在墳墓。坐在墳墓裏邊,即是與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坐在墳墓的旁邊,自己可以修無常觀,明了人生是無常的,無論早晚遲速都會死去,死了之後,進到墳墓裏,化成爲一堆白骨。在墳地裏坐著修道,能覺悟到一切都是無常,由此就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嗔、癡心,並且也不再有所執著。
第十二:脅著席。脅就是脅肋。在印度有個脅尊者,一生從不躺下,而常坐不臥。人若躺著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願起來。可是若常坐不臥,則睡一陣就醒了,醒後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臥對于修行方面很有幫助。
有的人或者僅行一種頭陀行,或幾種,而沒有一定的限製,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诃迦葉雖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種頭陀行,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3“優樓頻螺迦葉”。4“伽耶迦葉”。5“那提迦葉”。
這叁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爲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專門恭敬火,向火叩頭頂禮。你說他們這種行爲愚癡不愚癡?拜火又有何用呢?但是他們就是要拜。
“優樓頻螺”是梵語,譯爲木瓜林,緣起是他喜歡在木瓜林中修道,他與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邊。再往河下遊走,住著他的兩位弟弟。“伽耶”譯爲城,或象頭山,他有叁百位弟子。“那提”譯爲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葉兄弟們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悟道後,他先到鹿園去度五比丘。度完之後,佛則觀察下一個要度的即是這叁位迦葉兄弟。于是佛就去探訪優樓頻螺迦葉,佛知道若能先把他度了,那麼他的弟弟與所有的弟子也都能度過來。可是佛並不能這麼直截了當的說出其來意,故以權巧方法說道:“天已暗了,很難再往下繼績我的路程,可否在你的山洞住一宿?”優樓頻螺說:“有只凶猛的火龍住在那個山洞裏,它一定會把你燒死的。”可是佛答道:“沒有問題,它不能夠傷到我。”因此優樓頻螺就讓佛到那個山洞裏住。果然在半夜時,一只大火龍口噴焰火,想把佛燒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叁昧中,一點也不受損傷。佛這時即以神力攝龍于乞食缽裏,然後爲它說法,故龍皈依了佛。
優樓頻螺迦葉真是太驚訝了。雖然他認爲自己是個有功夫的修行者,可是也了解到他究竟比不上佛的境界與神力,所以就帶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當他兩個弟弟聽到他已出家成爲比丘時,他們也都發心要出家,與五百弟子同加入僧團裏。出家沒多久,叁兄弟都證到果位。
6“舍利弗”。相信大家對舍利弗是很熟悉的。當舍利弗未出生時,他的母親時常與她的弟弟(摩诃拘絺羅)辯論,可是每次都是她輸。但是她懷孕後,立刻發生奇迹,就是她再與弟弟辯論時,弟弟反而輸了。所以摩诃拘絺羅立刻知道他姊姊胎裏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爲什麼呢?他知道他姊姊以前不是這樣聰明,而現在卻如此伶俐,那一定是有個智子在幫著她。摩诃拘絺羅覺得自己的本領不夠,將來與外甥辯論時,若輸了,真是太丟人倒架子。于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學法,每天晝夜只顧勤奮讀書,以至于沒有時間來修飾邊幅,而留著大把胡子頭發、長指甲,所以一般人都叫他爲“長瓜梵志”。
當他把南印度一切的醫、蔔、星、相、辯論法等都學熟悉後,就返家去見他姊姊找舍利弗。可是他姊姊告訴他說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即刻大生驕慢,說道:“我這外甥八歲就登座說法,名震五印度,幾百個論師都被他所論敗,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可以跟一個沙門出家?這實在太可惜了!我要去見見這沙門,看他有何本事?”故摩诃拘絺羅就去見佛。他見到佛,你猜怎麼樣?他想盡了方法,使盡了所學來的知識,也無法辯勝佛,最後他就和佛立了一個宗;佛問他:“你以甚麼爲宗啊?”他說:“我以不受爲宗,無論你講什麼道理,我都不理睬,也不接受,看你有什麼辦法?”佛說:“好,你以不受爲宗,那你還受不受你這不受的執見呢?”佛這一問,真把他問倒了!如果說受,那就根本沒有這個宗,更與自己相違背。在未辯論之前,他與佛打賭道:“我若辯論輸了,就把頭割下,你若輸了,就要把我的外甥還給我。”但是這回一辯輸,他就立刻返身逃跑,不想割頭了。跑出沒多遠,又想:“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講出的話一定要算數,怎麼可以反悔呢?還是回去把頭砍下算了!”故又跑回跟佛要刀斬首,可是佛說:“在我佛法裏沒有這種方法,你既辯輸,也就算了,又何必斬頭呢?”然後佛就當場爲他說法。一說法,他立刻開法眼,得到法眼淨,知道佛法是奧妙無窮,而自己所學來的外道法,卻連佛法的萬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他不但不搶回自己的外甥,反而也…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