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劣迥殊。何况极乐超越三界。宁不宝严之中。独为最胜。经云。轮王亦有三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虽佛力成就。亦兼由众生。以心净土净故。
【钞】兼由众生者。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乃至万行。悉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莲成。则极乐种种清净庄严。虽彼佛为菩萨时之所成就。而谓勤修净业众生。共与成就。亦可也。故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疏】称理。则自性能生万法。是庄严义。
【钞】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华严经云。一切宝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宝楼阁。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乃至衣盖幢座等。莫不皆然。又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是故当知净土唯心。更无外境。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二终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三天乐雨华(四) 初天乐二金地三雨华四总结
○初天乐
【经】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疏】上叙宝池。此谈金地之上。华乐交辉也。天乐者。异世乐故。常作者。无间歇故。
【钞】异世乐者。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千香华。百千音乐。以供养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于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华音乐。转相倍胜。又云。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亮。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以是天人所作之乐。非人间所有。故云异世乐也。无间歇者。世乐须人。有作有辍。天乐自鸣。故云常作也。今人念佛。临终之日。天乐迎空。正唯净土常作天乐故。
【疏】称理。则自性万德和融。是天乐义。
【钞】自性如实空。则不立一尘。如实不空。则交罗万德。调和而克谐不悖。融液而一味无乖。忍进相与低昂。则埙鸣篪奏。止观双成定慧。则玉振金声。慈悲。则哀矣不伤。喜舍。则乐而不泆。如斯天乐。非唯不鼓。兼复无声。羽寂宫沉。响天震地。
○二金地
【经】黄金为地。
【疏】此蹑前起后。谓极乐世界。上则乐作于天。下则金严其地。而居此黄金地上。不独耳闻天乐。亦且眼见天华也。黄金者。谓琉璃地上。间以黄金。然亦众宝无定。
【钞】间以黄金者。如观经云。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棱。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齐分明。据此。则地本琉璃。而黄金者。又地面之庄严也。大本云。彼剎自然七宝。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有须弥及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据此。则亦可专以黄金为地。良由彼国广大。非止一隅。黄金琉璃。且以一宝二宝言之。众宝为之。当亦无尽。
【疏】称理。则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义。
【钞】真如。则无杂无秽。无变无迁。历万劫而常新。平等。则不增不减。不高不下。为千圣所共履。毗舍如来。谓当平心地。则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见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处是黄金。何待如来以足指按地。
○三雨华(三) 初天雨妙华二持以供佛三供已自适
○初天雨妙华
【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疏】言此黄金地上。常雨天华也。彼无须弥日月。而言六时者。以华鸟为候也。庐山莲漏。盖仿此意。
【钞】此土日月旋环。绕须弥而分昼夜。如赡部正当须弥之南。昼则始东洲半。经乎南洲。终西洲半。夜则始西洲半。经乎北洲。终东洲半。配十二支。六时成昼。六时成夜。为一日也。彼国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然日月有无。诸本不同。汉译云。日月处空。吴译仍汉。王氏复云处空而不运转。曹魏不言有无。元魏及宋。直云无有。若和会之。当是日月虽存。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与无同耳。而以理揆之。无者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为明。何况极乐。或汉译日月上。缺无有二字。未可知也。高明更详之。莲漏者。远祖于庐山。集众念佛。刻木为莲。具十二叶。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时。水激一叶。昼夜六时。禅诵不辍。与会诸贤。往生甚众。今人六时净业。本于远祖。远祖本此。
【疏】曼陀罗。天华名也。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天雨者。赞叹道德。如空生帝释事。
【钞】白华者。天华多种。如曼殊沙。则云赤华。今止白华。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属金。取白业义。适意者。天华妙好。适悦人意也。大本云。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是也。赞叹者。世人行善。诸天欢喜。何况彼国。如来菩萨贤圣上善之所集会。赞叹雨华。理固应尔。如空生帝释者。须菩提宴坐。帝释散华。须菩提问。空中散华。当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说般若故。是知净土往生之众。一心不乱。则诸念不生。万法空寂。即是善说般若。感动诸天。又何疑哉。
【疏】又华有二种。一者天华。二者树华。今是天华。以天摄树故。
【钞】天华者。从天而下。义如前释。树华者。大本云。四方自然风起。出五百音声。吹诸树华。华生异香。随风四散。散诸菩萨声闻大众。华堕地者。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是彼土亦雨树华。故曰以天摄树。
【疏】称理。则自性开觉。是华义。
【钞】自性在迷。如华尚蕊。自性忽悟。如华正开。又妙色焕烂。不绘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华雨自空。不种而生。不采而下。自性神灵通达。亦复如是。
○二持以供佛
【经】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疏】此言天所雨华。众生持取供佛也。众生者。除佛而言也。清旦者。六时之一也。衣裓者。盛华之器也。供毕还国。犹在食时。以神足故。
【钞】除佛者。唯佛一人。独称大觉。菩萨而下。以至往生彼国初心凡夫。皆名众生也。以生佛相对故。六时之一者。清旦。于昼时为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也。又旦是夜气清明之际。清旦供佛。取心净也。彼国众生。虽昼夜一心。固无清浊。而未登佛地。犹有无明。触事涉缘。不无少动。亦以平旦号清明心。亦可随顺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恒然。不疲厌故。各者。人人皆然。无勤惰故。盛华器者。真谛谓衣裓为外国盛华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华也。他方。自本国而他方也。不言本国者。文省也。十万亿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广远也。食时者。晨斋时也。清旦至于晨斋。为时至少。以至少时。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如大本言。诸大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华香伎乐。衣盖幢旛。无数供具。若欲献华。则于空中化成华盖。周四十里。乃至六百八百里。各随大小。停于空中。势皆下向。以成供养。复以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到本国。犹为未食之前。据此。则有种种诸供养具。又化华成盖。又供毕听法。今止言以华供养。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顷。过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又愿云。即得宿命。又云天眼。又云天耳。又云他心。则生彼国者。六通自在。不止飞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萨所有。如华严中说。
【钞】华严经云。八住菩萨。一剎那顷。游行无数世界。又十行颂云。佛剎无边无有数。无量诸佛在其中。菩萨于彼悉现前。亲近供养生尊重。则今之神足。岂易及哉。问。此于三种意生身。当属何等。答。楞伽三种。分属声闻菩萨大圣。则生彼国者。随其所修。各有所证。如九品例。
【疏】称理。则自性自严。是盛华供养义。自性自遍。是十万亿佛义。自性自空。是食时还义。自性自住。是本国义。
【钞】自严者。心本具含万德。还以万德严心。德无所德。严无所严。是真供养。思益经云。谁能供养佛。通达无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惟。即是供养如来。是也。自遍者。以心遍一切处。即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故维摩经言。无前无后。一时供养。自空者。心体本空。空无来往。是故以食时还。聊对此方跋涉耳。实则不越剎那。还国已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迁。是当人故乡田地。安身立命处。金刚经还至本处。即此经还到本国也。此之谓务本。
○三供已自适
【经】饭食经行。
【疏】承上食时。故次言食。经行者。循环不断义。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适也。
【钞】饭食者。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循环者。如经贯纬。络绎连绵。往来无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调身。使无凝滞。一以调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优游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彼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疏】唯言饭食。不及衣等。唯言经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钞】衣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又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诸宝庄严。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云。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国界。故不言衣。以食摄衣。及一切资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开四种三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三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则唯…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