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17

  ..續本文上一頁劣迥殊。何況極樂超越叁界。甯不寶嚴之中。獨爲最勝。經雲。輪王亦有叁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雖佛力成就。亦兼由衆生。以心淨土淨故。

  【鈔】兼由衆生者。維摩經雲。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乃至萬行。悉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蓮成。則極樂種種清淨莊嚴。雖彼佛爲菩薩時之所成就。而謂勤修淨業衆生。共與成就。亦可也。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疏】稱理。則自性能生萬法。是莊嚴義。

  【鈔】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華嚴經雲。一切寶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寶樓閣。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乃至衣蓋幢座等。莫不皆然。又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是故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二終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叁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叁天樂雨華(四) 初天樂二金地叁雨華四總結

  ○初天樂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

  【鈔】異世樂者。大本雲。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于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又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亮。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雲異世樂也。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辍。天樂自鳴。故雲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和融。是天樂義。

  【鈔】自性如實空。則不立一塵。如實不空。則交羅萬德。調和而克諧不悖。融液而一味無乖。忍進相與低昂。則埙鳴篪奏。止觀雙成定慧。則玉振金聲。慈悲。則哀矣不傷。喜舍。則樂而不泆。如斯天樂。非唯不鼓。兼複無聲。羽寂宮沈。響天震地。 

  ○二金地

  【經】黃金爲地。

  【疏】此蹑前起後。謂極樂世界。上則樂作于天。下則金嚴其地。而居此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眼見天華也。黃金者。謂琉璃地上。間以黃金。然亦衆寶無定。

  【鈔】間以黃金者。如觀經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棱。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齊分明。據此。則地本琉璃。而黃金者。又地面之莊嚴也。大本雲。彼剎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爲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據此。則亦可專以黃金爲地。良由彼國廣大。非止一隅。黃金琉璃。且以一寶二寶言之。衆寶爲之。當亦無盡。

  【疏】稱理。則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義。

  【鈔】真如。則無雜無穢。無變無遷。曆萬劫而常新。平等。則不增不減。不高不下。爲千聖所共履。毗舍如來。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見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處是黃金。何待如來以足指按地。

  ○叁雨華(叁) 初天雨妙華二持以供佛叁供已自適

  ○初天雨妙華

  【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疏】言此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彼無須彌日月。而言六時者。以華鳥爲候也。廬山蓮漏。蓋仿此意。

  【鈔】此土日月旋環。繞須彌而分晝夜。如贍部正當須彌之南。晝則始東洲半。經乎南洲。終西洲半。夜則始西洲半。經乎北洲。終東洲半。配十二支。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爲一日也。彼國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爲晝。華合鳥棲而爲夜也。然日月有無。諸本不同。漢譯雲。日月處空。吳譯仍漢。王氏複雲處空而不運轉。曹魏不言有無。元魏及宋。直雲無有。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與無同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爲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爲明。何況極樂。或漢譯日月上。缺無有二字。未可知也。高明更詳之。蓮漏者。遠祖于廬山。集衆念佛。刻木爲蓮。具十二葉。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時。水激一葉。晝夜六時。禅誦不辍。與會諸賢。往生甚衆。今人六時淨業。本于遠祖。遠祖本此。

  【疏】曼陀羅。天華名也。此雲適意。又雲白華。天雨者。贊歎道德。如空生帝釋事。

  【鈔】白華者。天華多種。如曼殊沙。則雲赤華。今止白華。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屬金。取白業義。適意者。天華妙好。適悅人意也。大本雲。一切諸天。皆赉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是也。贊歎者。世人行善。諸天歡喜。何況彼國。如來菩薩賢聖上善之所集會。贊歎雨華。理固應爾。如空生帝釋者。須菩提宴坐。帝釋散華。須菩提問。空中散華。當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說般若故。是知淨土往生之衆。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又何疑哉。

  【疏】又華有二種。一者天華。二者樹華。今是天華。以天攝樹故。

  【鈔】天華者。從天而下。義如前釋。樹華者。大本雲。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散諸菩薩聲聞大衆。華墮地者。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是彼土亦雨樹華。故曰以天攝樹。

  【疏】稱理。則自性開覺。是華義。

  【鈔】自性在迷。如華尚蕊。自性忽悟。如華正開。又妙色煥爛。不繪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華雨自空。不種而生。不采而下。自性神靈通達。亦複如是。

  ○二持以供佛

  【經】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疏】此言天所雨華。衆生持取供佛也。衆生者。除佛而言也。清旦者。六時之一也。衣裓者。盛華之器也。供畢還國。猶在食時。以神足故。

  【鈔】除佛者。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衆生也。以生佛相對故。六時之一者。清旦。于晝時爲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也。又旦是夜氣清明之際。清旦供佛。取心淨也。彼國衆生。雖晝夜一心。固無清濁。而未登佛地。猶有無明。觸事涉緣。不無少動。亦以平旦號清明心。亦可隨順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恒然。不疲厭故。各者。人人皆然。無勤惰故。盛華器者。真谛謂衣裓爲外國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華也。他方。自本國而他方也。不言本國者。文省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食時者。晨齋時也。清旦至于晨齋。爲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如大本言。諸大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華香伎樂。衣蓋幢旛。無數供具。若欲獻華。則于空中化成華蓋。周四十裏。乃至六百八百裏。各隨大小。停于空中。勢皆下向。以成供養。複以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到本國。猶爲未食之前。據此。則有種種諸供養具。又化華成蓋。又供畢聽法。今止言以華供養。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頃。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又願雲。即得宿命。又雲天眼。又雲天耳。又雲他心。則生彼國者。六通自在。不止飛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薩所有。如華嚴中說。

  【鈔】華嚴經雲。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雲。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于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則今之神足。豈易及哉。問。此于叁種意生身。當屬何等。答。楞伽叁種。分屬聲聞菩薩大聖。則生彼國者。隨其所修。各有所證。如九品例。

  【疏】稱理。則自性自嚴。是盛華供養義。自性自遍。是十萬億佛義。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鈔】自嚴者。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思益經雲。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寶雨經雲。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是也。自遍者。以心遍一切處。即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故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自空者。心體本空。空無來往。是故以食時還。聊對此方跋涉耳。實則不越剎那。還國已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叁供已自適

  【經】飯食經行。

  【疏】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適也。

  【鈔】飯食者。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缽金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余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複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綿。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滯。一以調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優遊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彼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疏】唯言飯食。不及衣等。唯言經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鈔】衣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又複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钏。耳珰璎珞。華鬘帶鎖。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雲。複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故不言衣。以食攝衣。及一切資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開四種叁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叁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則唯…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