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P23

  ..续本文上一页心。何以当此。

  【疏】问。即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答。历历可证。如大悲大品等说。

  【钞】证善根者。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又云。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祈婆伽。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无垢光如来。又大庄严经论。佛世一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等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观彼多劫无善根故。佛自度之。即证道果。因告大众。此人无量劫前。为采薪人。猛虎逼极。大怖上树。称南无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华严第十回向云。愿忆念无量无边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而次云。以此念佛善根。凡此。皆持名为多善根之明证也。证福德者。大品般若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定意念。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剎。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毂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凡此。皆持名为多福德之明证也。又宝积十九经云。时一比丘。闻佛赞扬不动如来佛剎功德。心生贪著。而念生彼。佛言。不以爱恋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诸善本。修诸梵行。得生彼剎。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德。此又双显持名。为多善多福之明证也。诸经交赞。可弗信受。

  【疏】问。此土单修圆顿。不愿往生者。宁可谓之少善根耶。答。圆顿行人。虽悟一心。尚余后有。正宜求生彼国。亲近弥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辙。若其自负圆人。不愿往生。当知亦是善根薄故。如华严中说。

  【钞】后有者。后阴也。即来生也。圆人见地。虽与佛齐。然而粗细无明。犹未尽除。恒沙性德。犹未悉备。有惑润生。宁无后有。既存后有。则有生方。不离六道。除彼已登实报。余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间杂苦。堕落者众。解脱者希。不生净土。而将焉往。喆老青公。俱称有悟。而喆老后身。耽恋富贵。青公后身。多历苦忧。皆由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滞多生。旷菩提路。岂非善根凉薄。乃致如斯。言华严者。入法界品云。遮那会上。诸大声闻。不见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疏】称理。则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义。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义。

  【钞】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二示正行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生彼国。而善根难植。福德难修。况复云多。累劫劬劳。莫之能办。如宝积十心。华严十愿等。今有一法。直捷简易。即为多善多福。故显持名功德殊胜。

  【钞】善根难植者。如前身子发大乘心。因婆罗门乞眼退失等。福德难修者。如涅槃三十四经云。五品心修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终修。方成百福。则福之不易修明矣。宝积十心者。一。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于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乃至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具此十心。往生净土。华严十愿者。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亦以此十生彼国土。以上皆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愿未齐。净业一成。便生彼国。既得往生。此心此愿。自然成就。岂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经迂曲。是谓直捷。无诸烦琐。是谓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余法门之所不及。是谓殊胜。

  【疏】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义。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类。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也。

  【钞】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萨。固非凡人。则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本者也。今生善类者。如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夫不以人天为善。而以得闻佛名为善。则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类也。缁素利钝者。净土法门。一切收摄。如大本云。其上辈者。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亦有不舍家离俗者。即出家五众。在家二众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又莲分九品。上该盛德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恶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钝。又鬼畜地狱。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众生也。往生集中。稽古验今。颇载一二。愿详览焉。

  【疏】次文有三。谓弥陀名号。是标念境。执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克念期。

  【钞】非境。则法无所施。非法。则境为虚立。非期。则虽境胜法强。懈怠因循。功不速建。三事具故。能令净业决定成就。

  【疏】标念境者。彼佛万德成就净土摄生。故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诣故。

  【钞】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号为境。依于此境。而加执持。然后向往有地。诣。至也。谓至于彼国也。或谓心外无境。观心即足。何以境为。不知心境一如。亦复互发。先德谓有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有三昧兼持咒。有三昧兼诵经。有三昧兼念佛等。今标念境。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显本性之佛也。或直显。或助显。其致一也。况初学凡夫。障染浓厚。全资胜境。发我妙心。实为修行要术。不可忽也。

  【疏】明念法者。谓既闻圣号。要在执持。执者。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 

  【钞】执持分释如上。单言持。则摄执。总之为专念不忘意也。又持复有数种。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具如密教中说。随便皆可。而各分事理。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下当详辩。以是为因。后一心不乱。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钝根。参禅乃能悟道。初机闻此。莫能自决。不知体究念佛。与前代尊宿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故谓参禅不须别举话头。只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执持。即归命义。

  【钞】归命者。梵语南无。解见前序。若不委身归命。焉能一心执持。故义同也。归复二义。亦如前序中说。一者归投义。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归元义。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复有三义。一者闻说佛名。是为闻慧。二者执受在怀。是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为修慧。

  【钞】闻慧者。阿弥陀佛。虽有无量功德。而此功德。非闻不知。非说不闻。故华严云。得无生慧。先赖多闻。又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或闻经论之所宣扬。或闻知识之所开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之谓闻。而言慧者。闻即是慧。对木石说。顽不闻故。对愚人说。闻不餐采。如不闻故。故曰闻慧。思慧者。既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是之谓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虽闻。不解思故。愚人虽闻。入耳出口。不忆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虽思。敝精役神。不实践故。问。此指三慧。有何证据。答。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释云。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疏】复有三义。闻说佛名。心不疑贰。是之谓信。信已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已而持。心勤精进。是之谓行。

  【钞】信。愿。行。下文中当辩。

  【疏】名号者。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论中说。以色像等摄名中故。

  【钞】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经专主执持名号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摄名中者二义。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离一心故。则一举佛名。正报依报摄无不尽。何疑色像。

  【疏】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执持。乃至一心故。

  【钞】障者。遮也。以此四种。遮障念心。不肯执持。故须破除。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