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23

  ..續本文上一頁心。何以當此。

  【疏】問。即持名爲多善根福德。此經之外。別有證據否。答。曆曆可證。如大悲大品等說。

  【鈔】證善根者。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又雲。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祈婆伽。修習無量最勝善根。已而命終。生于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佛國。以後成佛。號無垢光如來。又大莊嚴經論。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佛自度之。即證道果。因告大衆。此人無量劫前。爲采薪人。猛虎逼極。大怖上樹。稱南無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華嚴第十回向雲。願憶念無量無邊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而次雲。以此念佛善根。凡此。皆持名爲多善根之明證也。證福德者。大品般若經雲。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況定意念。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叁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智論雲。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日行千裏。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于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增一阿含經雲。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衆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毂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凡此。皆持名爲多福德之明證也。又寶積十九經雲。時一比丘。聞佛贊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念生彼。佛言。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剎。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德。此又雙顯持名。爲多善多福之明證也。諸經交贊。可弗信受。

  【疏】問。此土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甯可謂之少善根耶。答。圓頓行人。雖悟一心。尚余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若其自負圓人。不願往生。當知亦是善根薄故。如華嚴中說。

  【鈔】後有者。後陰也。即來生也。圓人見地。雖與佛齊。然而粗細無明。猶未盡除。恒沙性德。猶未悉備。有惑潤生。甯無後有。既存後有。則有生方。不離六道。除彼已登實報。余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間雜苦。墮落者衆。解脫者希。不生淨土。而將焉往。喆老青公。俱稱有悟。而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後身。多曆苦憂。皆由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滯多生。曠菩提路。豈非善根涼薄。乃致如斯。言華嚴者。入法界品雲。遮那會上。諸大聲聞。不見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疏】稱理。則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義。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義。

  【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二示正行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生彼國。而善根難植。福德難修。況複雲多。累劫劬勞。莫之能辦。如寶積十心。華嚴十願等。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爲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勝。

  【鈔】善根難植者。如前身子發大乘心。因婆羅門乞眼退失等。福德難修者。如涅槃叁十四經雲。五品心修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終修。方成百福。則福之不易修明矣。寶積十心者。一。于衆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于衆生起大悲。無逼惱心。叁。于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乃至十。于諸佛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具此十心。往生淨土。華嚴十願者。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亦以此十生彼國土。以上皆菩薩廣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備。十願未齊。淨業一成。便生彼國。既得往生。此心此願。自然成就。豈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經迂曲。是謂直捷。無諸煩瑣。是謂簡易。直捷而深造。簡易而廣獲。諸余法門之所不及。是謂殊勝。

  【疏】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義。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類。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鈍。及六道一切有緣衆生也。

  【鈔】宿生善因者。大本雲。世間人民。前世爲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一聞佛名。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發聳然。淚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薩。固非凡人。則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本者也。今生善類者。如華嚴雲。甯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夫不以人天爲善。而以得聞佛名爲善。則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類也。缁素利鈍者。淨土法門。一切收攝。如大本雲。其上輩者。舍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舍家離俗者。即出家五衆。在家二衆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又蓮分九品。上該盛德菩薩。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惡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鈍。又鬼畜地獄。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衆生也。往生集中。稽古驗今。頗載一二。願詳覽焉。

  【疏】次文有叁。謂彌陀名號。是標念境。執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克念期。

  【鈔】非境。則法無所施。非法。則境爲虛立。非期。則雖境勝法強。懈怠因循。功不速建。叁事具故。能令淨業決定成就。

  【疏】標念境者。彼佛萬德成就淨土攝生。故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爲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詣故。

  【鈔】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號爲境。依于此境。而加執持。然後向往有地。詣。至也。謂至于彼國也。或謂心外無境。觀心即足。何以境爲。不知心境一如。亦複互發。先德謂有叁昧直觀叁道。顯本性佛。有叁昧兼持咒。有叁昧兼誦經。有叁昧兼念佛等。今標念境。即是兼念佛叁昧。皆助顯本性之佛也。或直顯。或助顯。其致一也。況初學凡夫。障染濃厚。全資勝境。發我妙心。實爲修行要術。不可忽也。

  【疏】明念法者。謂既聞聖號。要在執持。執者。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 

  【鈔】執持分釋如上。單言持。則攝執。總之爲專念不忘意也。又持複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叁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具如密教中說。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下當詳辯。以是爲因。後一心不亂。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鈍根。參禅乃能悟道。初機聞此。莫能自決。不知體究念佛。與前代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故謂參禅不須別舉話頭。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執持。即歸命義。

  【鈔】歸命者。梵語南無。解見前序。若不委身歸命。焉能一心執持。故義同也。歸複二義。亦如前序中說。一者歸投義。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歸元義。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複有叁義。一者聞說佛名。是爲聞慧。二者執受在懷。是爲思慧。叁者持守不忘。是爲修慧。

  【鈔】聞慧者。阿彌陀佛。雖有無量功德。而此功德。非聞不知。非說不聞。故華嚴雲。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雲。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聞經論之所宣揚。或聞知識之所開示。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是之謂聞。而言慧者。聞即是慧。對木石說。頑不聞故。對愚人說。聞不餐采。如不聞故。故曰聞慧。思慧者。既入乎耳。須存乎心。谛審谛觀。是何法門。是何義理。是之謂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雖聞。不解思故。愚人雖聞。入耳出口。不憶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謂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雖思。敝精役神。不實踐故。問。此指叁慧。有何證據。答。佛地論雲。菩薩履叁妙慧。淨土往還。釋雲。以聞思修。得入淨土。故知念佛必有叁慧。

  【疏】複有叁義。聞說佛名。心不疑貳。是之謂信。信已而執。心起樂欲。是之謂願。願已而持。心勤精進。是之謂行。

  【鈔】信。願。行。下文中當辯。

  【疏】名號者。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論中說。以色像等攝名中故。

  【鈔】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經專主執持名號也。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叁昧者。應處空間。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叁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龍樹毗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攝名中者二義。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離一心故。則一舉佛名。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何疑色像。

  【疏】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執持。乃至一心故。

  【鈔】障者。遮也。以此四種。遮障念心。不肯執持。故須破除。四障者。一謂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二謂何不遍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叁昧故。良由衆生智淺。繁則不勝。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贊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叁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衆生。偏有因緣故。良由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贊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