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P2

  ..续本文上一页量寿经一部二卷,乃字函曹魏三藏康僧铠译

  此经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护所译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观经疏所指大本。即法护所译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卷第十七十八,师字函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宝积总方等诸大乘经四十九会。第七即无量寿会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部三卷,兵字函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贤奉诏译

  以上五经。其平等觉与阿弥陀。并译出法藏比丘二十四愿。无量寿与大宝积会。则译出四十八愿。世有单本。四十八愿经一卷。此乃于无量寿经录出。非别有本也。又无量寿庄严经。译出三十一愿。辅行曰。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然细读五经。大概起尽皆同。似同梵本。但译师之异。广略随宜耳。而荆溪谓。部异见别者。则显佛说。是同随机不等。至于结集翻译皆不同也。然则同异之说。未敢定判览者详之。五译之中。文相颇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师诸文多引用之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养字函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中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养字函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养字函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译

  此经单本藏中无重译之文。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养字函后汉失译

  此经唯五十六句偈颂。说法文体简古。古今不得而评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羔字函失译

  以上二经谓之失译者。失去译师名也。有不晓者。谓不译名失译。不译则梵书矣

  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罪字函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佛说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一卷,高字函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诏译

  此经无量寿佛。说神咒为众生延寿。命终即得往生极乐

  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一卷,衡字函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奉诏译

  此仪轨。结坛诵咒。专期往生

  无量寿优波提舍论一卷,堂字函婆薮娄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婆薮娄豆。此翻天亲。天台十疑论所指往生论即此也。此论通伸净土诸经。或能观之甚资净行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养字函

  此传失载造传人名。与小本弥陀经同卷。往生神咒在内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群字函

  上卷唐沙门智升集。上半卷通礼诸佛。下半卷别以偈颂礼赞西方。及忏悔发愿等文。下卷比丘善导拣示专修西方要义。及集记诸祖六时礼赞净土偈颂等

  以上经论传集一十六种。并专谈净土。故十疑论云。藏中有数十余部经论。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是也。先贤谓净土但有七经者。其不审乎

  法华经,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化城喻品曰。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尔时彼佛。说是经已。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各升法座。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十六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十六沙弥。今于十方现在说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尔时所化众生。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

  台宗明法华本迹。迹中以大通为首。此文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结缘(从是时十六菩萨下)二中间相逢值(从是十六菩萨下)三今日还说法华(从若如来下)此三总括迹中一期他化尽矣。释迦既尔。弥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时覆讲。为物结缘。其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号阿弥陀。以果验因。弥陀尔时乃为第九王子。为众讲说。是知。弥陀为物结缘明矣。故妙玄六云。大通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众。或当座已悟。或中间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铨量非唯显。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来生净土者。并第九王子当时结缘之众矣

  悲华经,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光一寻生时。有百千诸天。来共供养。因为作字。号曰宝藏。其后出家。剃除须发。成菩提道。还号宝藏。如来广为圣王说于正法。王请如来及诸圣众。三月供养。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诸不及。尔时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等。王白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求五浊恶。王言。我今真实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净佛土。我已先于十岁之中。端坐思惟。庄严清净佛土。我今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臭秽。所有宫殿。种种庄严。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安养记云。悲华经备有二十四愿。但文略耳)轮王发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等。尔时宝藏如来。寻为第一不眴太子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汝当成菩提道。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至(三圣因愿授记劫国名号经。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录耳)

  一向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槃。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脱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剃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住不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经在大藏知字函)

  无量寿经

  法藏比丘发愿庄严妙土

  过去久远锭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弃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佛说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有人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何愿不得。佛因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法藏闻说。皆悉睹见。发起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重白佛言。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云云)法藏说四十八愿已。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法藏诚谛不虚。超出世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其国七宝奇丽。超十方界。无有须弥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无四恶趣。亦无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其诸众生功德善力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见诸佛  垓数无有量

  不废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净  得佛号无量

  国界平夷易  丰乐多上人

  佛寿十方沙  光明普无边

  菩萨及弟子  不可算称量

  若欲见彼佛  莫疑亦莫虑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无量前

  愿欲遍十方  须叟则旋还

  首楞严经

  势至获念佛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长水疏曰。无量寿亦名无量光。一专为忆如佛。一人专忘。谓不念者。如是众生见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灭心缘佛相好。专注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如镜现像。复观所念之佛。俱为虚妄。本无自性。从念想现。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本来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入无生忍。我既得度。众生与我无异。无异之性互相关涉。故念佛者。我皆摄之。念属意根。意即诸根所依。故云都摄。念即无念。故云净念。不以念间故云相继。集解曰。以证验修。念…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