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P2

  ..續本文上一頁量壽經一部二卷,乃字函曹魏叁藏康僧铠譯

  此經更有晉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藏中今缺。天臺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師字函大唐叁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叁卷,兵字函大宋大宗朝西天叁藏法賢奉诏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並譯出法藏比丘二十四願。無量壽與大寶積會。則譯出四十八願。世有單本。四十八願經一卷。此乃于無量壽經錄出。非別有本也。又無量壽莊嚴經。譯出叁十一願。輔行曰。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顯佛說。是同隨機不等。至于結集翻譯皆不同也。然則同異之說。未敢定判覽者詳之。五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文多引用之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養字函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天臺觀經疏。指此經爲小本。前無量壽經爲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義當中本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養字函大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贊。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贊。此亦譯師。適時廣略不同。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養字函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養字函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說法文體簡古。古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羔字函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叁昧經一部叁卷,罪字函後漢月支叁藏支婁迦谶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叁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诃止觀常行叁昧所准之經也

  佛說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高字函大宋太宗朝西天叁藏法天奉诏譯

  此經無量壽佛。說神咒爲衆生延壽。命終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衡字函大興善寺叁藏不空奉诏譯

  此儀軌。結壇誦咒。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堂字函婆薮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叁藏菩提留支譯

  婆薮婁豆。此翻天親。天臺十疑論所指往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淨土諸經。或能觀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往生神咒在內

  集諸經禮忏儀二卷,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半卷別以偈頌禮贊西方。及忏悔發願等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集記諸祖六時禮贊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並專談淨土。故十疑論雲。藏中有數十余部經論。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是也。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其不審乎

  法華經,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化城喻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爾時彼佛。說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爲四部衆。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是十六菩薩所化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十六沙彌。今于十方現在說法。乃至雲。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衆生。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

  臺宗明法華本迹。迹中以大通爲首。此文乃有叁意。一昔日共結緣(從是時十六菩薩下)二中間相逢值(從是十六菩薩下)叁今日還說法華(從若如來下)此叁總括迹中一期他化盡矣。釋迦既爾。彌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時覆講。爲物結緣。其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號阿彌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爲第九王子。爲衆講說。是知。彌陀爲物結緣明矣。故妙玄六雲。大通爲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于時聽衆。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铨量非唯顯。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淨土者。並第九王子當時結緣之衆矣

  悲華經,叁聖因願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岚。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生時。有百千諸天。來共供養。因爲作字。號曰寶藏。其後出家。剃除須發。成菩提道。還號寶藏。如來廣爲聖王說于正法。王請如來及諸聖衆。叁月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如來。即入叁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等。王白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淨世界。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五濁惡。複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王言。我今真實欲得菩提。不願取不淨佛土。我已先于十歲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淨佛土。我今發願。願成道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衆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淨無有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衆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正法等(安養記雲。悲華經備有二十四願。但文略耳)輪王發深願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如是四佛出現。入滅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于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等。爾時寶藏如來。尋爲第一不眴太子授記曰。汝觀天人叁惡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爲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已。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願。取大世界。如汝所願。汝當成菩提道。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爲得大勢至(叁聖因願授記劫國名號經。涉第二第叁以上。但略錄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爲衆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法本。即于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脫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剃發而作沙門。作已複于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複爲衆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衆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住不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叁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說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何願不得。佛因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刹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聞說。皆悉睹見。發起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雲雲)法藏說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天雨妙華。法藏誠谛不虛。超出世間。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衆生功德善力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慮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提。斯爲第一

  (長水疏曰。無量壽亦名無量光。一專爲憶如佛。一人專忘。謂不念者。如是衆生見佛不定。故雲若逢不逢等。佛與衆生憶念相應。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滅心緣佛相好。專注一境心無間。然見佛相好。如鏡現像。複觀所念之佛。俱爲虛妄。本無自性。從念想現。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見一法畢竟空寂。本來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故曰入無生忍。我既得度。衆生與我無異。無異之性互相關涉。故念佛者。我皆攝之。念屬意根。意即諸根所依。故雲都攝。念即無念。故雲淨念。不以念間故雲相繼。集解曰。以證驗修。念…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