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P22

  ..续本文上一页诵。阅华严般若楞严圆觉。亦翻水千偈。余经可知尝锓木为图。劝人诵阿弥陀。擘窠娄书。满十万声而止。所化之数仅二十万人。道人则旦旦诵之。莫夜叩之。无一豪惰意。尤喜禅悦。结庐于墓。一室事佛。一室宴坐。一室书经。一婢供斋蔬与同甘苦。虽然丈夫。有所不能堪也。今年春尽易故奁具。为三日会。会道俗以万计。饭千苾刍。为宝幢贮法华同念佛人姓名。迎归是寺。城内外欢动。倾士大夫之室。莫不耸观。十二月以微疾命医。医以丹砂进。道人竟不起。临瞑目时。再起加趺。薛君曰。吾家无是法也。请就寝后事即如仪。道人右胁而终。年三十有七。实绍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余)闻比丘语。为之慨然。比丘属(余)识其事。为来世劝。敬书以赞之。赞曰道人之身春容月影耳。以灵山最后之旨回向净土。真铁心石肠耶。吾知其于世间不复来矣。老庞曰。不是圣贤。了事凡夫。斯言其有旨哉

  乐邦文类卷第三

  乐邦文类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杂文(三十三首)

  维摩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 智觉禅师 延寿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 慈恩法师 窥基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 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西资钞拣示偏赞西方 孤山法师 智圆

  请四明法师住世书 文公杨 亿

  复杨文公请住世书 四明法师 智礼

  答杨文公问 同前

  延庆募众念佛疏 同前

  往生净土决疑门 慈云忏主 遵式

  义学编论席解纷 净觉法师 仁岳

  净土修因或对 樝庵法师 有严

  净土魔佛或对 同前

  唯心净土说 圆辩法师 道琛

  唯心净土文 姑苏禅师 守讷

  劝修西方说 解空法师 可观

  净土略因 待制晁 说之

  净土余说 草庵法师 道因

  净土自信录记 无功叟王 阗

  净业专杂二修 京师比丘 善导

  辨横竖二出 桐江法师 择映

  晨朝十念法 天竺忏主 遵式

  念佛方法 同前

  校量念佛功德 同前

  往生坐禅观法 同前

  念佛修心术 山堂法师 彦伦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 草堂禅师 飞锡

  念佛方便文 司谏江 公望

  无常院安弥陀佛像 出无尽灯

  临终正念诀 京师比丘 善导

  命终请僧念佛感应 出宝珠集

  入观睡时发愿见佛 出大藏集诸经礼

  忏仪

  庆忏礼佛会疏 草庵法师 道因

  维摩经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说

  佛国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余国方便人住。三果报国纯法身居。四常寂光妙觉所居。前二是应。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后一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一染净国又二。初同居秽者。凡圣同居国也。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支佛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次同居净土者。无量寿国。虽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生圣。凡夫何得愿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生权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问秽土十恶所感。四趣依正皆秽可然。但十善果净土因同。何得依正顿别耶。答二处修因善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故彼凡圣所得依正。不同秽土

  二明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之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土。亦名方便。方便行人之所居。故摄大乘明七种生死。此即第四方便生死

  三明果报土者。即华藏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名果报国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亦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其土者。一法二义。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问华严明十种佛土。此四摄尽否。答何但摄十。乃至有人言。经明二十七品佛土。无量寿土。止是第六。现文对四。摄无不尽。问何不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欲对四教。措意难见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宗致。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华严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

  (四明妙宗释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难解。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今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已去一一相状。比于余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相天殊(委解四土如文乃至云)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六重问答)  智觉禅师延寿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秖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常值佛。信心难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舡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沈。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廿/积]草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备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证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