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P22

  ..續本文上一頁誦。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亦翻水千偈。余經可知嘗锓木爲圖。勸人誦阿彌陀。擘窠婁書。滿十萬聲而止。所化之數僅二十萬人。道人則旦旦誦之。莫夜叩之。無一豪惰意。尤喜禅悅。結廬于墓。一室事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一婢供齋蔬與同甘苦。雖然丈夫。有所不能堪也。今年春盡易故奁具。爲叁日會。會道俗以萬計。飯千苾刍。爲寶幢貯法華同念佛人姓名。迎歸是寺。城內外歡動。傾士大夫之室。莫不聳觀。十二月以微疾命醫。醫以丹砂進。道人竟不起。臨瞑目時。再起加趺。薛君曰。吾家無是法也。請就寢後事即如儀。道人右脅而終。年叁十有七。實紹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余)聞比丘語。爲之慨然。比丘屬(余)識其事。爲來世勸。敬書以贊之。贊曰道人之身春容月影耳。以靈山最後之旨回向淨土。真鐵心石腸耶。吾知其于世間不複來矣。老龐曰。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斯言其有旨哉

  樂邦文類卷第叁

  樂邦文類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雜文(叁十叁首)

  維摩疏示四種佛國 天臺智者大師

  觀經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 智覺禅師 延壽

  彌陀通贊示西方要義 慈恩法師 窺基

  寂照集揀西方要義 出直指淨土決疑集

  西資鈔揀示偏贊西方 孤山法師 智圓

  請四明法師住世書 文公楊 億

  複楊文公請住世書 四明法師 智禮

  答楊文公問 同前

  延慶募衆念佛疏 同前

  往生淨土決疑門 慈雲忏主 遵式

  義學編論席解紛 淨覺法師 仁嶽

  淨土修因或對 樝庵法師 有嚴

  淨土魔佛或對 同前

  唯心淨土說 圓辯法師 道琛

  唯心淨土文 姑蘇禅師 守讷

  勸修西方說 解空法師 可觀

  淨土略因 待製晁 說之

  淨土余說 草庵法師 道因

  淨土自信錄記 無功叟王 阗

  淨業專雜二修 京師比丘 善導

  辨橫豎二出 桐江法師 擇映

  晨朝十念法 天竺忏主 遵式

  念佛方法 同前

  校量念佛功德 同前

  往生坐禅觀法 同前

  念佛修心術 山堂法師 彥倫

  寶王論揀示往生義 草堂禅師 飛錫

  念佛方便文 司谏江 公望

  無常院安彌陀佛像 出無盡燈

  臨終正念訣 京師比丘 善導

  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出寶珠集

  入觀睡時發願見佛 出大藏集諸經禮

  忏儀

  慶忏禮佛會疏 草庵法師 道因

  維摩經疏示四種佛國  天臺智者大師說

  佛國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爲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有余國方便人住。叁果報國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妙覺所居。前二是應。即應佛所居。第叁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後一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一染淨國又二。初同居穢者。凡聖同居國也。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衆生即四趣也。二善衆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支佛通教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斷。報身猶在。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爲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等與凡共住。故雲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雲穢土。次同居淨土者。無量壽國。雖果報殊勝難可比喻。然亦染淨凡聖同居。何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經雲。犯重罪者。臨終之時。忏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若但生聖。凡夫何得願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聖生權實。類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爲淨。問穢土十惡所感。四趣依正皆穢可然。但十善果淨土因同。何得依正頓別耶。答二處修因善名雖同。淨土修善精微勝故。故彼凡聖所得依正。不同穢土

  二明有余土者。二乘叁種菩薩。證方便道之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觀。斷通惑盡。恒沙別惑無明未斷。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余土。亦名方便。方便行人之所居。故攝大乘明七種生死。此即第四方便生死

  叁明果報土者。即華藏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報。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名果報國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爲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亦名實報無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爲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其土者。一法二義。普賢觀毗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問華嚴明十種佛土。此四攝盡否。答何但攝十。乃至有人言。經明二十七品佛土。無量壽土。止是第六。現文對四。攝無不盡。問何不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欲對四教。措意難見

  觀經疏明四土宗致

  此經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爲宗致。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析巧拙。有余淨穢。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余。釋論雲。出叁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複有利鈍。指上爲淨。指下爲穢也。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仁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華嚴無量香雲臺。即其土淨妙五塵。就中更論次第頓悟上下淨穢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叁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爲淨土。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故以修心妙觀。能感淨土爲經宗也

  (四明妙宗釋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難解。故觀自觀他。皆修心觀。今觀淨土。須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此猶通示。未是的論。的在一心。頓修叁觀。此觀觀于安養依正。畢竟清淨名心觀淨。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爲此經宗致。初五濁輕爲同居淨者。此淨甚通。須知別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濁輕薄。感同居淨。而圓觀輕濁。感同居淨。依正最淨。如此經說。地觀已去一一相狀。比于余經修衆善行感安養土。其相天殊(委解四土如文乃至雲)此經本爲韋提希。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妙觀。觀彼依正。叁觀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淨。更生何處。須知正爲生同居淨故說叁觀。良由觀妙。能破叁惑。不獨感于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余等叁。如病須藥。本爲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輕骨。身安可喻生同居淨。輕骨可喻感上叁土。只是一藥效。乃深勝如一妙觀能淨四土)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六重問答)  智覺禅師延壽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舍之念。豈達無生之門。忻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極樂佛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秖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起信論雲。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常值佛。信心難成。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往生論雲。遊戲地獄門者。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十疑論雲。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問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答那先經雲。國王問那先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終時念佛。死後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舡上。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論問雲。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爲大心。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爲健。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迹有升沈。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廿/積]草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雲。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衆生感地獄相。唯識論雲。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複如是。然備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理量雙親

  問龐居士雲。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裏。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睹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佛梵音聲。終不诳人。稱…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