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气:“常住的东西,你能随便煮来给大家吃吗?公家的东西,你能自己拿来做人情吗!
现在要处罚你:第一、把衣单统统扣下来抵偿。第二、请你立刻迁单,走!”
“我不要离开!”但是已经被迁单了,想想非离开不可,怎么办呢?只好在门外走廊上挂单,每天在那里打坐。半个月后,住持大和尚经过:“咦!你不是迁单了,怎么还坐在寺里啊?”
法远赶快分辩说:“大和尚!我不是住在寺里,我住在寺外啊!”
“寺外这个地也是我的啊!哎!不要多说,缴房租!”
法远恳求说:“请大和尚慈悲,让我去替人家念经,为人消灾祈福,化缘一些钱来缴纳房租,我不要离开!”
像法远禅师,他去参学、求法,始终信念虔诚,使住持大和尚觉得这个青年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磨链,后来就把住持的位子传给了浮山法远禅师。
假如各位到韩国、日本的禅寺参观,可以看到寺院门口,常常有许多年轻和尚跪在那里,伏在衣单上,你们以为他在休息吧?不是!他是在求法。他在那里到底要跪多久,知客师才会接受他去挂单?一般大约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师才肯跟他讲话,接他进去。
日本、韩国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力壮的出家人,在那里擦地板,打扫水沟;他们都是各个大学毕业的学僧,必须到禅寺擦地板,打扫水沟,或每天出去托钵化缘,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我自己是在四十四年前(大约民国三十年),在南京栖霞山求受具足戒。我受戒的老师,上月下基老法师,他今天也在这里。我在栖霞山寺受戒以后,也到各处去挂单。我记得在很多禅寺挂过单,但我从来不以老师是丛林的方丈住持去攀关系,于是挂单的时候,可以说受了很多的责骂,很多的委屈。坐在那里,知客师来了,我先向他顶礼,他问:
“你从哪里里来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着他说:“我是从某某寺来的。”
用眼睛注视对方讲话,在现在是很礼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丛林里,知客师父会大喝一声:“眼睛收起来!看什么?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你的!”
有时候,他停下来坐在那里,大家都不讲话,这个场面很尴尬啊!我们只有报告知客师父,我们很想跟他说话;我们正要开口,他马上又是一声雷鸣:
“闭起口来!这里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为了要参学,要访道,光是这个挂单,就要很恭敬、很虔诚,磨尽我执法执,才能通过,有时知客师父会问:
“你到本寺来挂单,有什么供养吗?”
我们年轻的和尚没有钱,也没有东西,只有说:
“老师!我只有身、口、意来供养你。”
他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光,这一记挨得很痛啊!忍不住就摸摸头,这个动作又给自己找骂了:
“摸什么头!你不是把你供养我吗?你的头已是我的了,还摸什么?”
现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气,也很没有福气。在台湾,不论你到哪里个寺院里去,还没挂单,大老远就有人招呼:“噢!您来了呀,欢迎!欢迎!”跟过去真不能相比了。过去的禅者在挂单时受委屈受种种严厉的考验,但是,他的道就在这忍耐里慢慢成长,攒聚养深积厚的功夫。所以告诉各位,我们那时候的受委屈受苦,我觉得很有福气。今天我们出家人生活在众人欢迎,众人疼爱之中,欠缺我们当初的那种磨链,未尝不是一种修道的损失。
挂单求法,要守五个规矩:
第一、要有谦恭下意之心。
第二、要知道次第的坐处,也就是懂得长幼进退,知道该坐何处,知道自己的顺序在哪里里。现在的一些青年们访师云游,到人家家里做客;真的,有时候连自己该坐在哪里个位置都不晓得。
第三、不论说余事,就是不可以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第四、要细心聆听,到外面参访游学,要多用耳朵注意听、注意看,把它融会铭记在心。
第五、要能信受奉行。
今天的青年学子们,有时候进步很慢,像参加大专联招的青年,觉得考试好苦好难,主要是事前他没有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用心复习;学佛的人也一样。所有的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最后一句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我常常慨叹我们学佛的人只有半部经,没有一部经,为什么?大家“如是我闻”都有了,“信受奉行”却没有。
我很希望我们学佛的人,能够从头到尾,有“如是我闻”,也能有“信受奉行”。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入 室接心的参访,是学禅者很重要的一课。如果能够跟老师心心相印,念念汇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谐交流是很宝贵的。
我们向老师参学,第一、要经常呈上我们参访学习的心得。第二、经常地审察自己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见解给老师知道。第三、在公开的地方,要经常地求老师为自己印证,就是“我现在到什么程度了”。经过了前面的三个条件以后,才能单独地入室跟老师对谈。所以我们平常参禅、参学,都说“一定要明师指导!”没有明师指导,盲修瞎链,难保不出差错。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一字不语,只拿了一朵花,大迦叶会心一笑,佛陀就将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这个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叶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两个相爱的人,有时还说这样一句话:换你心为我心,两心结同心。爱情是变幻无常的,爱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来;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用道来彼此接心,就等于现在好的电线和开关接合很好,永远都会发光,不会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儿,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以后,根基沉稳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内,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说了这样的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师们的接心,有时候也会话不投机,不容易彼此接心。像有名的临济禅师参访黄檗禅师,一直不开悟,黄檗就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大愚禅师那里去!”;也有一个玄机比丘尼,他要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一见玄机比丘尼来了,就问:
“从哪里里来?”
“我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也未?”
你从大日山来,太阳出来了没有?意思就是:你觉悟了没有?
这个玄机比丘尼回答得很妙:“假如太阳已经出来,早就融却了雪峰!”
意思就是:你的名字叫“雪”的山“峰”,假如我已经悟道了,还需要见你雪峰吗?
雪峰禅师一听,噢!这不错啊!再问:“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噢!玄机玄机!日织几何?”
意思就是:你这个机器每天要织多少?你这个求道人每天悟多少?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
意思就是无牵无挂无碍,能悟的都悟了。
这样谈过以后,玄机告辞,正要跨出门槛的时候,雪峰突然叫住她:
“喂!玄机啊,你的袈裟拖在地下罗!”
玄机一听!立刻回头伸手撩衣,却撩了个空,才知道上当了。雪峰禅师见状,哈哈大笑说:
“好个一丝不挂啊!”
这个意思是:原来你大日山的太阳也没有出来,所以融不却雪峰。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说“玄机”,噢,你很了不起,问你“日织几何”,你说“一丝不挂”,了不起!这么有境界啊!怎么一说你袈裟拖地,噢!你就那样紧张?看来一丝不挂只是口头禅,你并非真有那么高远的境界。
在禅师的参访里,接心有六个原则:
一、不得贪求玄妙的境界。
二、不得将心等待觉悟。
三、不要希求证得妙果。
四、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怀疑、挂虑。
五、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六、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人们常常追求金钱名誉,为名利所苦,禅师则不受世间声色犬马的迷惑,因为在禅的宽阔天地里,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驰骋纵横,解脱自在。甚至于生死临头时,禅师们也有了脱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生死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自在解脱呢?我说一个公案给大家参考:
德普禅师有很多门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样待我啊?”
弟子们立刻热烈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啊!”
师父:“哎!我都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么意思;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先郑重祭奠我、礼拜我,让我实实在在大吃一顿,等我吃完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替我布置灵堂啊?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来,让我看着高兴?”
弟子们为了恭敬孝顺,于是赶快布置鲜花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来祭拜,德普禅师吃完了以后说:“喂!喂!喂!祭文还没读啊!”
弟子们赶紧再来一段祭文:“呜呼......呜呼哀哉!尚飨!”
德普禅师吃饱看足,很高兴,就说:“很真实!很好!我很满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给你们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还有一位性空禅师,从他一首临终偈语,我们可以看到他解脱自在的禅风。他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不论打坐去世或者站着死,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水葬来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死了用火烧,还得花一笔柴薪费;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烦了!所以还是在水里面死最简单省事!“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在水里面死,撒手便行,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啊!谁是我的知音呢?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所以他结尾两句是:“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后来他做了一个木盆,在盆里挖了一个洞,自己坐到盆里头,摇到江心时,拔起洞里的塞子,人与盆就沉没了。他这样自我解脱不是自杀。自杀是很苦,活得不耐烦的人才要自杀。禅师他们面对死亡,是那么洒脱,那么欢喜,那么自在,禅师们对生死都这么轻松儿戏,其它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有一首诗偈叙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的生活是:池塘里的荷叶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树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东西,刚刚被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唉!嫌烦了,又将茅舍再搬到深山里去。为什么?因为大自然的生活已经享用不尽了,世事浮云,对世间还要求什么呢!
今天,我在这里讲禅的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禅味,“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禅床,何愁居处不宽绰呢?做工有工禅,做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禅不一定专属出家人,禅是属于大家共有的。祝福各位每天都能有禅的喜悦,谢谢大家!
《禅者云游与参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