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雲遊與參訪▪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氣:“常住的東西,你能隨便煮來給大家吃嗎?公家的東西,你能自己拿來做人情嗎!

  現在要處罰你:第一、把衣單統統扣下來抵償。第二、請你立刻遷單,走!”

  “我不要離開!”但是已經被遷單了,想想非離開不可,怎麼辦呢?只好在門外走廊上挂單,每天在那裏打坐。半個月後,住持大和尚經過:“咦!你不是遷單了,怎麼還坐在寺裏啊?”

  法遠趕快分辯說:“大和尚!我不是住在寺裏,我住在寺外啊!”

  “寺外這個地也是我的啊!哎!不要多說,繳房租!”

  法遠懇求說:“請大和尚慈悲,讓我去替人家念經,爲人消災祈福,化緣一些錢來繳納房租,我不要離開!”

  像法遠禅師,他去參學、求法,始終信念虔誠,使住持大和尚覺得這個青年經得起考驗,經得起磨鏈,後來就把住持的位子傳給了浮山法遠禅師。

  假如各位到韓國、日本的禅寺參觀,可以看到寺院門口,常常有許多年輕和尚跪在那裏,伏在衣單上,你們以爲他在休息吧?不是!他是在求法。他在那裏到底要跪多久,知客師才會接受他去挂單?一般大約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師才肯跟他講話,接他進去。

  日本、韓國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許多年輕力壯的出家人,在那裏擦地板,打掃水溝;他們都是各個大學畢業的學僧,必須到禅寺擦地板,打掃水溝,或每天出去托缽化緣,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經過一年的磨練,才能領到畢業證書。

  我自己是在四十四年前(大約民國叁十年),在南京棲霞山求受具足戒。我受戒的老師,上月下基老法師,他今天也在這裏。我在棲霞山寺受戒以後,也到各處去挂單。我記得在很多禅寺挂過單,但我從來不以老師是叢林的方丈住持去攀關系,于是挂單的時候,可以說受了很多的責罵,很多的委屈。坐在那裏,知客師來了,我先向他頂禮,他問:

  “你從哪裏裏來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著他說:“我是從某某寺來的。”

  用眼睛注視對方講話,在現在是很禮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叢林裏,知客師父會大喝一聲:“眼睛收起來!看什麼?這個地方什麼東西是你的!”

  有時候,他停下來坐在那裏,大家都不講話,這個場面很尴尬啊!我們只有報告知客師父,我們很想跟他說話;我們正要開口,他馬上又是一聲雷鳴:

  “閉起口來!這裏有你講話的資格嗎?”

  爲了要參學,要訪道,光是這個挂單,就要很恭敬、很虔誠,磨盡我執法執,才能通過,有時知客師父會問:

  “你到本寺來挂單,有什麼供養嗎?”

  我們年輕的和尚沒有錢,也沒有東西,只有說:

  “老師!我只有身、口、意來供養你。”

  他上來就給你幾個耳光,這一記挨得很痛啊!忍不住就摸摸頭,這個動作又給自己找罵了:

  “摸什麼頭!你不是把你供養我嗎?你的頭已是我的了,還摸什麼?”

  現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氣,也很沒有福氣。在臺灣,不論你到哪裏個寺院裏去,還沒挂單,大老遠就有人招呼:“噢!您來了呀,歡迎!歡迎!”跟過去真不能相比了。過去的禅者在挂單時受委屈受種種嚴厲的考驗,但是,他的道就在這忍耐裏慢慢成長,攢聚養深積厚的功夫。所以告訴各位,我們那時候的受委屈受苦,我覺得很有福氣。今天我們出家人生活在衆人歡迎,衆人疼愛之中,欠缺我們當初的那種磨鏈,未嘗不是一種修道的損失。

  挂單求法,要守五個規矩:

  第一、要有謙恭下意之心。

  第二、要知道次第的坐處,也就是懂得長幼進退,知道該坐何處,知道自己的順序在哪裏裏。現在的一些青年們訪師雲遊,到人家家裏做客;真的,有時候連自己該坐在哪裏個位置都不曉得。

  第叁、不論說余事,就是不可以說參訪求道以外的閑事雜話。

  第四、要細心聆聽,到外面參訪遊學,要多用耳朵注意聽、注意看,把它融會銘記在心。

  第五、要能信受奉行。

  今天的青年學子們,有時候進步很慢,像參加大專聯招的青年,覺得考試好苦好難,主要是事前他沒有好好的注意聽,好好的用心複習;學佛的人也一樣。所有的佛經開頭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最後一句是:“歡喜踴躍,信受奉行”,我常常慨歎我們學佛的人只有半部經,沒有一部經,爲什麼?大家“如是我聞”都有了,“信受奉行”卻沒有。

  我很希望我們學佛的人,能夠從頭到尾,有“如是我聞”,也能有“信受奉行”。

  叁.入室接心的參訪 

  入 室接心的參訪,是學禅者很重要的一課。如果能夠跟老師心心相印,念念彙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諧交流是很寶貴的。

  我們向老師參學,第一、要經常呈上我們參訪學習的心得。第二、經常地審察自己學習的過程,把自己的見解給老師知道。第叁、在公開的地方,要經常地求老師爲自己印證,就是“我現在到什麼程度了”。經過了前面的叁個條件以後,才能單獨地入室跟老師對談。所以我們平常參禅、參學,都說“一定要明師指導!”沒有明師指導,盲修瞎鏈,難保不出差錯。

  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說法,一字不語,只拿了一朵花,大迦葉會心一笑,佛陀就將正法眼藏咐囑摩诃迦葉。這個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葉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兩個相愛的人,有時還說這樣一句話:換你心爲我心,兩心結同心。愛情是變幻無常的,愛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來;道是永恒不變的,真正用道來彼此接心,就等于現在好的電線和開關接合很好,永遠都會發光,不會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兒,經過了八個月的學習以後,根基沈穩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內,爲他印證講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說了這樣的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師們的接心,有時候也會話不投機,不容易彼此接心。像有名的臨濟禅師參訪黃檗禅師,一直不開悟,黃檗就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裏,你到大愚禅師那裏去!”;也有一個玄機比丘尼,他要去參訪雪峰禅師,雪峰禅師一見玄機比丘尼來了,就問:

  “從哪裏裏來?”

  “我從大日山來。”

  雪峰問:“日出也未?”

  你從大日山來,太陽出來了沒有?意思就是:你覺悟了沒有?

  這個玄機比丘尼回答得很妙:“假如太陽已經出來,早就融卻了雪峰!”

  意思就是:你的名字叫“雪”的山“峰”,假如我已經悟道了,還需要見你雪峰嗎?

  雪峰禅師一聽,噢!這不錯啊!再問:“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玄機!”

  “噢!玄機玄機!日織幾何?”

  意思就是:你這個機器每天要織多少?你這個求道人每天悟多少?

  玄機回答:“一絲不挂。”

  意思就是無牽無挂無礙,能悟的都悟了。

  這樣談過以後,玄機告辭,正要跨出門檻的時候,雪峰突然叫住她:

  “喂!玄機啊,你的袈裟拖在地下羅!”

  玄機一聽!立刻回頭伸手撩衣,卻撩了個空,才知道上當了。雪峰禅師見狀,哈哈大笑說:

  “好個一絲不挂啊!”

  這個意思是:原來你大日山的太陽也沒有出來,所以融不卻雪峰。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說“玄機”,噢,你很了不起,問你“日織幾何”,你說“一絲不挂”,了不起!這麼有境界啊!怎麼一說你袈裟拖地,噢!你就那樣緊張?看來一絲不挂只是口頭禅,你並非真有那麼高遠的境界。

  在禅師的參訪裏,接心有六個原則:

  一、不得貪求玄妙的境界。

  二、不得將心等待覺悟。

  叁、不要希求證得妙果。

  四、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懷疑、挂慮。

  五、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六、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脫自在的禅風 

  人們常常追求金錢名譽,爲名利所苦,禅師則不受世間聲色犬馬的迷惑,因爲在禅的寬闊天地裏,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馳騁縱橫,解脫自在。甚至于生死臨頭時,禅師們也有了脫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生死來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自在解脫呢?我說一個公案給大家參考:

  德普禅師有很多門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門徒全召齊了,問大家:“我死了以後,你們怎麼樣待我啊?”

  弟子們立刻熱烈表示:“我們會以豐盛的果物來祭拜,開追悼會、寫挽聯啊!”

  師父:“哎!我都死了,你們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麼意思;不如趁我還活著的時候,你們先鄭重祭奠我、禮拜我,讓我實實在在大吃一頓,等我吃完以後再死,好不好?”

  弟子們面面相觑,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我死了以後,你們怎麼替我布置靈堂啊?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來,讓我看著高興?”

  弟子們爲了恭敬孝順,于是趕快布置鮮花靈堂,准備了珍馐美味來祭拜,德普禅師吃完了以後說:“喂!喂!喂!祭文還沒讀啊!”

  弟子們趕緊再來一段祭文:“嗚呼......嗚呼哀哉!尚飨!”

  德普禅師吃飽看足,很高興,就說:“很真實!很好!我很滿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給你們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還有一位性空禅師,從他一首臨終偈語,我們可以看到他解脫自在的禅風。他說:“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開圹”,不論打坐去世或者站著死,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如水葬來得好。爲什麼呢?因爲死了用火燒,還得花一筆柴薪費;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煩了!所以還是在水裏面死最簡單省事!“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在水裏面死,撒手便行,這是多麼逍遙自在啊!誰是我的知音呢?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所以他結尾兩句是:“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後來他做了一個木盆,在盆裏挖了一個洞,自己坐到盆裏頭,搖到江心時,拔起洞裏的塞子,人與盆就沈沒了。他這樣自我解脫不是自殺。自殺是很苦,活得不耐煩的人才要自殺。禅師他們面對死亡,是那麼灑脫,那麼歡喜,那麼自在,禅師們對生死都這麼輕松兒戲,其它榮辱毀譽,又算得了什麼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師,有一首詩偈敘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的生活是:池塘裏的荷葉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樹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東西,剛剛被人發現自己的住處,唉!嫌煩了,又將茅舍再搬到深山裏去。爲什麼?因爲大自然的生活已經享用不盡了,世事浮雲,對世間還要求什麼呢!

  今天,我在這裏講禅的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點禅味,“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們的禅床,何愁居處不寬綽呢?做工有工禅,做農有農禅,治學有學禅......,禅不一定專屬出家人,禅是屬于大家共有的。祝福各位每天都能有禅的喜悅,謝謝大家!

  

  

《禅者雲遊與參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