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的生活與清規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永本記)
一.禅宗的法物與道場
二.禅者的話頭與成就
叁.叢林的製度與清規
四.禅門的生活與修持
各位貴賓、各位護法信徒:
“禅堂”是供給禅者參禅打坐的場所,對外一向是不開放的,故一般人對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築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不過依參禅人數的多寡(有時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給短期精進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遠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場所。
禅堂的大小、簡陋與否、地點的遠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因一入禅境,叁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自古以來,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爲一代人天師範,“禅堂”之功實不可沒。
禅堂設備就像我們現在講演的地方不設窗戶,是封閉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講堂有好的冷氣及通風設備。禅,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設窗戶,主要是讓參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否則就失去參禅的意義了。
禅宗初祖達摩祖師,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據聞過去其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除非你的功夫能躍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能夠跳越出此高牆,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顔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禅堂的四周雖非高牆,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汙染、妄想、煩惱帶到禅堂裏來。禅師們一再要警誡初學者,一進禅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時要將禅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以進出、走動,或有音聲,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你會感受到禅的氣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紹的是“禅堂的生活與清規”,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禅宗的法物與道場
在禅門,每個參禅的人,擁有的物質要越少越好,少到什麼程度?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因爲一個人東西越少,欲望就越少;東西越多,帶給我們的困擾、煩惱也就越多。比方說,像我們出家人,衣服只有這一件,早上起來這一件、會客也是這一件、現在站在這裏和各位講話也是這件。然社會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門了,穿旗袍呢?還是穿洋裝?穿紅色的呢?還是黃色、藍色的呢?因爲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選擇而煩惱。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長衫,不必選擇也就沒有煩惱。
禅堂裏的禅師們,因爲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就很少,因爲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實在禅師們用的物質雖少,但他內心中卻擁有了叁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單兩斤半,若是外出雲遊的禅者、雲水僧,他可以擁有十八樣的東西,叫“頭陀十八物”:
1.楊柳枝:我們現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師們是用楊柳枝來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楊柳枝漱口、刷牙,牙齒卻很少有疾病。
2.叁衣:就是袈裟可儲備叁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雜碎衣、法衣、二十五條衣。二是郁多羅僧,又名上衣、七衣、入衆衣。叁是安陀會,又名中衣、宿衣、內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麼地方,隨時可以把坐具攤開,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叁衣,通稱爲“叁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現在所說的肥皂粉、肥皂。在過去沒有肥皂粉的時代,澡豆是一種清潔劑。
5.缽:是出家人吃飯的用具。出家人拿著缽向信徒化緣食物,就稱“托缽乞食”。
6.瓶:是裝水的用具。
7.香爐:香爐不僅是用來燒香、供佛,在各處行腳,山林水邊一炷香,也有驅除蚊蟲的作用。
8.濾水囊:濾水囊就是現在所說的水壺、熱水瓶,過去的禅者參訪遊學時,有了一個濾水囊,所使用的水,會更加衛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來除草,緊急時也可以防止壞人的侵犯。
11.錫杖:出家人拿錫杖是用來防身的。
12.奁:鏡匣子。
13.鑷子:鑷東西的鑷子。
14.經書、律書。
15.佛像。
16.菩薩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繩床:有時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濕,幾根繩子從這一棵樹套到那一棵樹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覺了,所以有繩床。
現在我們一般到戶外活動、到各處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須裝備齊全。這根源可以說是從過去禅師們參訪、雲遊慢慢承襲下來。
個人用的是頭陀十八物,如團體所居之禅堂,裏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鍾板、木魚。
“鍾”,談到禅堂的報鍾,有所謂“鍾聲傳叁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實非常有意義。
“板”,寺院的打板,分爲一板、二板、叁板、四板、五板等。幾年前,法國有兩位漢學家,到我們臺灣來,由高雄師範學院院長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來,就是爲了研究爲什麼寺院的板聲,這裏要打一下?那裏要打叁下?我很榮幸從小就生長在叢林的禅堂裏,我告訴他真正的“板”的意義。
古時沒有時鍾,是以“更”來衡量時間。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開大靜”。打一下“哆!”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報了以後,打兩下“哆!哆!”表示結束。到了早晨約叁時左右,要到大寮(廚房)去叫醒水頭燒水,飯頭煮飯,打叁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來准備;約四時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這是要全寺大衆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後,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報鍾。從一板到五板就是這樣輪轉。
禅堂的鍾板,就是大衆的號令,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鍾板的配合有時是“一鍾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鍾一木魚”,或者“叁板一鍾一木魚”,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義。總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語意,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
鍾、板,是禅門的號令,爲什麼用木頭做成魚的形態?尤其是誦經時敲打木魚,佛教重慈悲,爲什麼要敲打魚頭?不是太殘忍了嗎?魚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不管是在水中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鍾板上面,書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時時警惕參禅的人珍惜光陰。
禅堂裏最重要的領導者,在佛門稱作“維那”,其座位旁有個小牌子,寫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衆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就是說在禅堂,大家修行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所謂大家的慧命,維那應好好維護,否則執行不力,那就是維那的罪過了。
另外,禅堂裏還有一樣非常引人關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級──
1.“警策”香板:是用來勉勵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來巡查坐禅昏沈的人。
3.“監香”香板:于禅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糾察等執行。
4.“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還愛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障,爲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傳時間上並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國師,得知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問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慚愧,對于禅沒有什麼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國師,怎麼會有你這麼沒有出息的後人?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如果在一個禮拜之內不開悟,我這把寶劍就要來殺你。”
以後每天,衛士就在禅堂外,擺一擺,搖一搖這口寶劍說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叁天!”
玉琳國師的弟子苦心想:我這一條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于開悟了。
原來,他搶了衛士手中的寶劍,把雍正找來對他說:“究竟是你要我的頭?還是我要你的頭?”雍正一聽,內心很高興,如果不是開悟,誰有這麼大的口氣?雍正也是一個禅家,對禅有莫大的期許。
故禅門的禅堂,無論是封閉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讓一個有心參禅、悟道者,能有個悟處。
二.禅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禅的人,總要提起話頭來參,“話頭”,對于學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謂“參話頭”,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在這話頭回心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義語義的話頭;一種是無意義語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爲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有意義的話頭,指我們平常講的──
“狗子有佛性也無?”
“我們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念佛是誰?”
“念佛是我,我又是誰?”
“誰叫我們每天馱個屍體東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所謂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問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奇,啊!那感覺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禅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啓示,有時,禅師把話頭提起來了…
《禅堂的生活與清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