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堂的生活與清規▪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龍牙禅師參臨濟禅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濟:“與我拿禅板來。”

  後來龍牙禅師又去參翠微禅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與我拿蒲團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在禅者的心裏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臺德韶禅師參淨慧禅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淨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統一了,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衆生都一體化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傅大士,有一首詩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語若是給現在國文老師看,一定不通,爲什麼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鋤頭呢?既是步行,怎麼還會騎水牛呢?人從橋上過,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你我之間,劃分了界線,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瘡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麼都是一如的,什麼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無煩無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禅者消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禅者隨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靜坐?如何參話頭呢?我們在家裏的床上、地板上、沙發上,坐下來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統一,這叫參話頭。如同貓要捕捉老鼠時,目不轉睛、四腳貼地、身毛都豎起來,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參話頭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力!

  琅琊禅師有一女弟子,問琅琊禅師如何參話頭?琅琊禅師道:“你就參一句“隨他去”吧!”

  這女弟子聽後,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訴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戲、喝酒了!”

  “隨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講:“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東西。”

  “隨他去吧!”

  如果我們聽了她這樣的回答,一定會替她著急,這種事怎可說隨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條,“吱!”一聲響,悟道了。她靜靜的離開鍋邊,丈夫叫道:“喂!喂!你怎麼走開呢?”

  她答道:“隨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瘋了呢?鍋子的油正熱著,怎麼能“隨他去”呢?”

  我們看到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隨他去吧!”在世間上都能消遙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兩個人在那交頭接耳,你不必以爲他們是在那講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有好處,也不必嫉妒,“隨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臥中,待人處事上,能好好運用這一句“隨他去!”不必參禅悟道,日子也會很好過的。

  叁.叢林的製度與清規 

  叢林的製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有管禮儀的、有管法務的,如:維那爲規矩之綱領;典座爲資生之主管,負責調理飲食;香燈負責佛殿的清潔與事務;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樣,常住會依各人的性向給予安排其職位,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禅林風範。

  月潭禅師曾雲,出家人分叁等:

  1.能夠廣度衆生、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弘法度衆,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衆,又不能保護道場,只知道吃飯、睡覺,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師也說出家分--

  1.能夠經得起犍鎚的棒喝、打罵,受得了委屈打擊,種種苦難,都很堅強,這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過對他好,他會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這是中等的出家人。

  3.絲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會怨恨、不滿足,常常在你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過日子,沒有禅悅,沒有法喜,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實峨山禅師的論僧,不一定是指出家衆,我們的社會、國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是上等根性?還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對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們可以用此種方式來測試我們身邊的人,來欣賞衆生的百相。

  禅宗叢林內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們從它各種的名詞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請大家吃飯,叫“普請”。

  堂主老師要說法開示了,叫“普說”。

  客堂下令要工作勞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勞大衆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樣對待了。叢林除此之外,還有“六和敬”的製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見解上、語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無高下的。

  

  禅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麼繁瑣,它的規矩很簡單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標示著參禅之規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亵渎叁寶。

  3.不破壞禅堂團體。

  4.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淫、擄)。

  5.不宣說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師也有“叢林二十條規定”:

  叢林以無事爲興隆  修行以念佛爲穩當

  精進以持戒爲第一  疾病以減食爲湯藥

  煩惱上忍辱爲菩提  是非以不辯爲解脫

  留衆以老成爲真情  執事以盡心爲有功

  語言以減少爲直截  長幼以慈和爲進德

  學問以勤習爲入門  因果以明白爲無過

  老死以無常爲警策  佛事以精嚴爲切實

  待客以至誠爲供養  山門以耆舊爲莊嚴

  凡事以預立爲不勞  處衆以謙恭爲有理

  遇險以不亂爲定力  濟物以慈悲爲根本

  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規矩與目標。

  四.禅門的生活與修持 

  一個禅者,他的豐姿、他的形象,都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之間,所謂“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臥如弓”,走路的時候,如風一樣的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要如鍾一樣的平穩、莊嚴;站立時,如松樹般的筆直;睡覺時,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個弓。有偈語描述禅師們之風範,深得其趣--

  “舉佛音聲慢水流  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  不愧佛門作禅僧”

  念佛的音聲如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隊,整齊劃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時,頭上好像頂著一盤油,精神飽滿。昔時中國宮中的嫔妃,乃至現在的世界小姐、中國小姐,也是頭上頂著東西來訓練其豐姿、儀表,禅者們的威儀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說到禅者的走路,都必須瞻前顧後,輕輕移步,看東西時絕不東張西望,只是左右回視的半展眸,其威儀動靜經常保持莊重。

  當然也有些不修邊幅的禅者,不爲人間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禅師,經常是衣衫褴褛、鼻涕挂在嘴邊,提醒他鼻涕要流下來,快擦掉,他還回答:

  “我才沒有時間爲那個俗漢拭鼻涕哪裏!”

  有一次,皇帝請他入朝相見,法融禅師拒絕了,並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吾複何憂。”

  他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事情難以預料,不像我們禅者山林水邊、臥藤底下、樹下,拿個石頭當枕頭仍睡得安閑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還羨慕什麼王侯呢?生死對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還有什麼值得我挂慮、憂愁的呢?

  禅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

  吃飯叁稱念,過堂五觀想。”

  禅者們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樸、惜福,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吃飯時,要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些都是禅者法身慧命、辦道修業而接受供養、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平常我們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而禅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歡而不吃,只爲了療養色身好用功辦道。在他們心中,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歸納禅門生活的要點,不外乎--

  1.忍辱(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2.作務(從作務中來培福報)

  3.修福(從修福中增長智能)

  4.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5.參禅(從參禅中解脫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師,每天逢人都告訴對方:“快樂啊!快樂啊!我好快樂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裏,幾乎要滅頂,他仍無懼的微笑著。可是到了年老臥病在床時,每天卻喊著:“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聽到後,就對他說道:

  “你不能老是這樣的喊痛苦呀!想當年你掉到水裏,幾乎滅頂,都不怕,怎麼現在老了、病了,卻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裏去了?”

  昙照:“你看我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還是喊快樂好呢?”

  其實昙照禅師他覺悟的境界,不是喊快樂或喊痛苦來代表,他之所以喊“快樂!快樂!”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無常的可怕!

  最後,禅師怎樣修行?我舉一位禅師悟道的經過作一個結束。

  有一位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禅師參禅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這個禅師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長得非常漂亮的孫女送飯去給禅師,並吩咐孫女,當飯菜送到時,就一把抱住禅師,看禅師說了什麼話,回去告訴她。

  孫女到禅師的住處,依照祖母的吩咐,將飯菜放下後,就抱住禅師,那位禅師則一動也不動的,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

  意思是說,像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樣,在寒崖的地方,經過叁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間的是非、美色、酒色財氣......都影響不了我,我熱不起來了。

  孫女回來把這兩句話告訴了祖母。

  老婆婆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道:“沒想到我二十年來竟供養了一個自了漢!”一氣之下就把禅師趕走,並燒掉了禅師修行的茅屋。

  幾年後禅師到處遊方結緣,又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叁年後,老婆婆又叫她的孫女再去試探禅師,當孫女把飯菜放下,抱著禅師時,禅師也回抱著,並告訴她說:“這種事只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

  孫女回來把話告訴祖母,老婆婆一聽,好高興:“我終于供養一個人間的菩薩!”

  禅師修行不光爲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衆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漢,故在修持上,我們要--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自我更新,不斷進化,

  3.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4.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禅堂的生活與清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