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三.丛林的制度与清规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样,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安排其职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月潭禅师曾云,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师也说出家分--

  1.能够经得起犍鎚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种种苦难,都很坚强,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实峨山禅师的论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众,我们的社会、国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是上等根性?还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对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们可以用此种方式来测试我们身边的人,来欣赏众生的百相。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请大家吃饭,叫“普请”。

  堂主老师要说法开示了,叫“普说”。

  客堂下令要工作劳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劳大众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禅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繁琐,它的规矩很简单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之规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亵渎三宝。

  3.不破坏禅堂团体。

  4.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5.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上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四.禅门的生活与修持 

  一个禅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间,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时候,如风一样的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要如钟一样的平稳、庄严;站立时,如松树般的笔直;睡觉时,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个弓。有偈语描述禅师们之风范,深得其趣--

  “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  不愧佛门作禅僧”

  念佛的音声如流水一样,慢慢的诵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队,整齐划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时,头上好像顶着一盘油,精神饱满。昔时中国宫中的嫔妃,乃至现在的世界小姐、中国小姐,也是头上顶着东西来训练其丰姿、仪表,禅者们的威仪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说到禅者的走路,都必须瞻前顾后,轻轻移步,看东西时绝不东张西望,只是左右回视的半展眸,其威仪动静经常保持庄重。

  当然也有些不修边幅的禅者,不为人间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禅师,经常是衣衫褴褛、鼻涕挂在嘴边,提醒他鼻涕要流下来,快擦掉,他还回答:

  “我才没有时间为那个俗汉拭鼻涕哪里!”

  有一次,皇帝请他入朝相见,法融禅师拒绝了,并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他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情难以预料,不像我们禅者山林水边、卧藤底下、树下,拿个石头当枕头仍睡得安闲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还羡慕什么王侯呢?生死对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还有什么值得我挂虑、忧愁的呢?

  禅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来形容--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者们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才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惜福,吃饭前,要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吃饭时,要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些都是禅者法身慧命、办道修业而接受供养、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平常我们吃饭,不但要美味可口,还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不喜欢吃的就极端挑剔拣择。而禅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欢而不吃,只为了疗养色身好用功办道。在他们心中,纵使“终日吃饭也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自在无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归纳禅门生活的要点,不外乎--

  1.忍辱(从忍辱中去除无明)

  2.作务(从作务中来培福报)

  3.修福(从修福中增长智能)

  4.感恩(从感恩中获得快乐)

  5.参禅(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天逢人都告诉对方:“快乐啊!快乐啊!我好快乐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里,几乎要灭顶,他仍无惧的微笑着。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时,每天却喊着:“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听到后,就对他说道:

  “你不能老是这样的喊痛苦呀!想当年你掉到水里,几乎灭顶,都不怕,怎么现在老了、病了,却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里去了?”

  昙照:“你看我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还是喊快乐好呢?”

  其实昙照禅师他觉悟的境界,不是喊快乐或喊痛苦来代表,他之所以喊“快乐!快乐!”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无常的可怕!

  最后,禅师怎样修行?我举一位禅师悟道的经过作一个结束。

  有一位非常护持佛法的老婆婆,供养一位禅师参禅修道,一供养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这个禅师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长得非常漂亮的孙女送饭去给禅师,并吩咐孙女,当饭菜送到时,就一把抱住禅师,看禅师说了什么话,回去告诉她。

  孙女到禅师的住处,依照祖母的吩咐,将饭菜放下后,就抱住禅师,那位禅师则一动也不动的,冷冷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意思是说,像我这个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样,在寒崖的地方,经过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间的是非、美色、酒色财气......都影响不了我,我热不起来了。

  孙女回来把这两句话告诉了祖母。

  老婆婆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道:“没想到我二十年来竟供养了一个自了汉!”一气之下就把禅师赶走,并烧掉了禅师修行的茅屋。

  几年后禅师到处游方结缘,又回到老婆婆的住处,要求老婆婆能再护持他修行。三年后,老婆婆又叫她的孙女再去试探禅师,当孙女把饭菜放下,抱着禅师时,禅师也回抱着,并告诉她说:“这种事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可以给老婆婆知道!”

  孙女回来把话告诉祖母,老婆婆一听,好高兴:“我终于供养一个人间的菩萨!”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汉,故在修持上,我们要--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2.自我更新,不断进化,

  3.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4.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