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化家庭篇▪P7

  ..续本文上一页个人能够放得下,尤其面对疾病能够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1 病中如何用功?

  莲池大师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也。"病,最容易使人体验无常,淡泊名利,精进修行,因此有人说,医院是个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应该如何用功呢?

  对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凡事往好处想。

  对佛菩萨有信心,将生死交给佛菩萨,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坚持正念,时时念佛,念佛不仅可忘记病痛,更可累积功德资粮。

  心存惭愧、忏悔、感恩。

  勤于礼佛,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不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更可消除种种业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视实践,重视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大乘菩萨修行之道。

  1 如何求法

  在《华严经》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为今日佛子树立了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当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应该前往听经闻法,有法会共修,应该时常参加。

  效法普贤十大愿: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等。

  亲近具正见、乐说、随缘、能观机逗教、不自赞毁他的善知识为师。又,求法应该有求法的认识与态度。

  求法的认识

  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态度

  要坦诚大方 要感恩说好

  要虚心下问 要改过迁善

  要变化气质 要勤俭忍耐

  要虔诚礼诵 要勇猛正见

  要求真务实 要慈心悲愿

  1 如何护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这是护法的首要观念。《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让正法常住世间,导正人心,是佛弟子的当然责任。如何护法?有六点观念必须具备:

  护教重于护寺:当今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某位法师、某个寺院,不知道护持整个教团,形成佛教徒之间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这是佛教长久以来的弊病,因为大家总是自立门户,对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怀。所以,要如何护法?应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护佛重于护神:在台湾的宗教,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神庙的权威比寺院强大,护神的人多,护佛的人少。原因无他,因为信神是有求,容易满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却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要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浅薄,只能接受神庙有求的廉价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们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门,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护佛重于护神"的认识。

  护法重于护人: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的佛教,到处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相护持。对于佛教,这是相当严重的现象。佛教的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人有去来,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护法重于护人",这一点观念必须建立。

  护众重于护私: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护道重于护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种心理,这位师父对我很客气,特别招呼我,我就护持他;那位师父虽然很有修行,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我就不护持他。做为一个正信、正见的佛教徒,应该护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为进入佛门,是为了追求真理,听闻佛法,进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应该护道重于护情。

  护小重于护老:一般佛教徒另一个共同的心态是,出家人年纪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对于刚出家的小沙弥,往往瞧不起。其实佛经讲"四小不可轻",沙弥虽小,只要假以时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弥也应护持,因为小,才有未来性。

  1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济民的伟大事业。学佛者应该具有弘扬佛法满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要把自己对佛法的修证、体验,分享别人。

  弘法的方式及内容很多,略述如下:

  发心考取檀讲师,讲经说法。

  邀请法师举办佛学讲座。

  邀请法师家庭普照,藉机引渡亲友学佛。

  护持佛教各项弘法事业,例如助印佛书、捐助奖助学金等。

  举办各种弘法活动,例如:梵呗音乐会、佛教歌唱比赛、讲演比赛、读书会、素斋谈禅等。

  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见,言行举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应有的风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动亲切,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引发信心学佛,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设置佛堂

  身为佛弟子,平时除了常到寺院礼佛、听经闻法及参与法会共修以外,如果因缘具足,亦可在家中设置佛堂。

  1 家庭佛堂的重要与功用

  设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课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几点殊胜的意义与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设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与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萨常随我们左右,给予加被,给予我们依怙,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众之用:家中有了佛堂,这是非常荣耀的事,若遇到亲朋好友来访时,可以引领参观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请他们上香礼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机缘详细解说佛前的庄严及法物的名称和用途,并称赞诸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伟大及信佛的好处等,使其对佛教有初步的认识,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缘成熟时,自能得度。

  提供课诵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们早晚课诵、礼拜、禅修、研读经书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烦恼,改变气质,增长福慧,净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于事业或因住家远离寺院等因素,无法常到寺院共修,则可能会渐渐与三宝疏远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则时时刻刻与佛同住,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1 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简单、庄严为原则。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应与佛堂配合。如:

  释迦牟尼佛

  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阿弥陀佛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择一供奉,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供器:供桌上可摆设花瓶、烛台、灯台,宜左右对称;香炉放中间,早晚上香;净水杯一个或三个,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准备木鱼、大磬(或引磬),敲打时切莫扰乱他人。

  经书:课诵本可整齐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洁净庄严,亦可收藏,课诵时再请出。假若佛堂有空间,最好能设一个经橱,凡佛经、佛书、佛教杂志等,都可陈设其中,供人阅读。

  此外,供桌前面围上桌围,挂上庄严布,供桌两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垫,以利礼拜或课诵用。

  佛堂对联(参考用)

  横批:万德庄严 横批:莲池海会

  右:行持要向岁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左:修养须从尘事炼 左:吾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横批:智慧如海 横批:佛光普照

  右:莲花座下礼能仁 右: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左:贝叶行间修福慧 左: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横批:佛光普照

  右:净土莲花已待君

  左:家庭亲属皆归佛

  1 设置佛堂注意事项

  家中欲设置佛堂或已经设立佛堂,应注意下列事项:

  设立佛堂时,只要选择一间清洁干净、光线充足、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讲求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

  如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设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时,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再收藏,不宜勉强设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扰。

  设立佛堂不须特别选择吉日吉时,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诚敬,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供奉佛菩萨圣像可用纸绘、木刻、铜铸等,只要大小式样庄严,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摆设法器、花瓶、烛台(或电灯灯台)、香炉、净水杯、供果盘等,物品可增可减,只要对称、庄严即可。

  佛像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家中有人往生,佛像无须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社会团体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