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化家庭篇▪P7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能夠放得下,尤其面對疾病能夠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對付疾病。

  像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所以說,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緊,心理要永遠的健康,永遠的不老才行。

  1 病中如何用功?

  蓮池大師說:"病者,衆生之良藥也。"病,最容易使人體驗無常,淡泊名利,精進修行,因此有人說,醫院是個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應該如何用功呢?

  對人生保持樂觀的態度,凡事往好處想。

  對佛菩薩有信心,將生死交給佛菩薩,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堅持正念,時時念佛,念佛不僅可忘記病痛,更可累積功德資糧。

  心存慚愧、忏悔、感恩。

  勤于禮佛,經雲:"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不僅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更可消除種種業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講知識、講理論、講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視實踐,重視修行。

  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並非閉門自修,只求自了;修行應該親近寺院道場,參訪善知識以求法要,同時還要發心護法,並且弘法,這才是大乘菩薩修行之道。

  1 如何求法

  在《華嚴經》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敘述善財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訪五十叁位善知識的艱辛過程,爲今日佛子樹立了求法的典範。因此,如何求法?

  當地道場有講經說法,應該前往聽經聞法,有法會共修,應該時常參加。

  效法普賢十大願: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等。

  親近具正見、樂說、隨緣、能觀機逗教、不自贊毀他的善知識爲師。又,求法應該有求法的認識與態度。

  求法的認識

  我們求法的精神||八千裏路雲和月

  我們求法的任務||萬方多難此登臨

  我們求法的願心||春蠶到死絲方盡

  我們求法的功用||萬裏無雲萬裏天

  我們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們求法的悲心||一夜鄉心五處同

  我們求法的方法||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們求法的目標||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態度

  要坦誠大方 要感恩說好

  要虛心下問 要改過遷善

  要變化氣質 要勤儉忍耐

  要虔誠禮誦 要勇猛正見

  要求真務實 要慈心悲願

  1 如何護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這是護法的首要觀念。《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護持正法,讓正法常住世間,導正人心,是佛弟子的當然責任。如何護法?有六點觀念必須具備:

  護教重于護寺:當今佛教信徒,只知道護持某位法師、某個寺院,不知道護持整個教團,形成佛教徒之間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這是佛教長久以來的弊病,因爲大家總是自立門戶,對于佛教沒有任何的關懷。所以,要如何護法?應先認識佛教比寺院重要。

  護佛重于護神:在臺灣的宗教,有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神廟的權威比寺院強大,護神的人多,護佛的人少。原因無他,因爲信神是有求,容易滿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卻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犧牲自己,成就大衆,要有"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淺薄,只能接受神廟有求的廉價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們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門,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護佛重于護神"的認識。

  護法重于護人:今日佛教,護法的人少,護師的人多;護佛的人少,護神的人多;護教的人少,護人的人多;護道的人少,護情的人多。現在的佛教,到處以人爲中心,不以法爲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師父需要的,信徒們爭相護持。對于佛教,這是相當嚴重的現象。佛教的四依,所謂"依法不依人",人有去來,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護法重于護人",這一點觀念必須建立。

  護衆重于護私:佛教是一個重視大衆的宗教,佛陀常說"我是衆中的一個",又說"大衆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沒有大衆,就沒有佛國。經中也告訴我們:"要成佛道,先結人緣。"這說明了佛教重視大衆的福利,不重視大衆,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護道重于護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種心理,這位師父對我很客氣,特別招呼我,我就護持他;那位師父雖然很有修行,但是與我毫不相幹,我就不護持他。做爲一個正信、正見的佛教徒,應該護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爲進入佛門,是爲了追求真理,聽聞佛法,進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應該護道重于護情。

  護小重于護老:一般佛教徒另一個共同的心態是,出家人年紀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對于剛出家的小沙彌,往往瞧不起。其實佛經講"四小不可輕",沙彌雖小,只要假以時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彌也應護持,因爲小,才有未來性。

  1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濟民的偉大事業。學佛者應該具有弘揚佛法滿天下,普度衆生滿人間的慈悲心腸,要把自己對佛法的修證、體驗,分享別人。

  弘法的方式及內容很多,略述如下:

  發心考取檀講師,講經說法。

  邀請法師舉辦佛學講座。

  邀請法師家庭普照,藉機引渡親友學佛。

  護持佛教各項弘法事業,例如助印佛書、捐助獎助學金等。

  舉辦各種弘法活動,例如:梵呗音樂會、佛教歌唱比賽、講演比賽、讀書會、素齋談禅等。

  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見,言行舉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應有的風範,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動親切,讓社會大衆對佛教産生好感,進而引發信心學佛,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設置佛堂

  身爲佛弟子,平時除了常到寺院禮佛、聽經聞法及參與法會共修以外,如果因緣具足,亦可在家中設置佛堂。

  1 家庭佛堂的重要與功用

  設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課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幾點殊勝的意義與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設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處,也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與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薩常隨我們左右,給予加被,給予我們依怙,能産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衆之用:家中有了佛堂,這是非常榮耀的事,若遇到親朋好友來訪時,可以引領參觀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請他們上香禮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機緣詳細解說佛前的莊嚴及法物的名稱和用途,並稱贊諸佛菩薩的功德、佛陀的偉大及信佛的好處等,使其對佛教有初步的認識,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緣成熟時,自能得度。

  提供課誦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們早晚課誦、禮拜、禅修、研讀經書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煩惱,改變氣質,增長福慧,淨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于事業或因住家遠離寺院等因素,無法常到寺院共修,則可能會漸漸與叁寶疏遠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則時時刻刻與佛同住,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精進不懈。

  1 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簡單、莊嚴爲原則。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應與佛堂配合。如:

  釋迦牟尼佛

  叁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西方叁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華嚴叁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

  阿彌陀佛

  供奉佛菩薩聖像宜簡單莊嚴,不論是坐像、立像、臥像,皆可擇一供奉,切忌紛然雜供,有失莊嚴。

  供器:供桌上可擺設花瓶、燭臺、燈臺,宜左右對稱;香爐放中間,早晚上香;淨水杯一個或叁個,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准備木魚、大磬(或引磬),敲打時切莫擾亂他人。

  經書:課誦本可整齊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潔淨莊嚴,亦可收藏,課誦時再請出。假若佛堂有空間,最好能設一個經櫥,凡佛經、佛書、佛教雜志等,都可陳設其中,供人閱讀。

  此外,供桌前面圍上桌圍,挂上莊嚴布,供桌兩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墊,以利禮拜或課誦用。

  佛堂對聯(參考用)

  橫批:萬德莊嚴 橫批:蓮池海會

  右:行持要向歲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彌陀更念誰

  左:修養須從塵事煉 左:吾佛慈悲廣度衆生當度我

  橫批:智慧如海 橫批:佛光普照

  右:蓮花座下禮能仁 右: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左:貝葉行間修福慧 左: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橫批:佛光普照

  右:淨土蓮花已待君

  左:家庭親屬皆歸佛

  1 設置佛堂注意事項

  家中欲設置佛堂或已經設立佛堂,應注意下列事項:

  設立佛堂時,只要選擇一間清潔幹淨、光線充足、安靜不吵鬧之處即可,不一定講求富麗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

  如與家人或同事、同學等共住一處時,應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設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時,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課誦時請出,課誦後再收藏,不宜勉強設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擾。

  設立佛堂不須特別選擇吉日吉時,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誠敬,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供奉佛菩薩聖像可用紙繪、木刻、銅鑄等,只要大小式樣莊嚴,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擺設法器、花瓶、燭臺(或電燈燈臺)、香爐、淨水杯、供果盤等,物品可增可減,只要對稱、莊嚴即可。

  佛像左邊或右邊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家中有人往生,佛像無須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問蔔之…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社會團體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