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净加行篇▪P2

  ..续本文上一页禅七",以克期取证,求得更深刻的禅修体验,乃至明心见性。

  举要言之,随喜禅、禅坐共修、禅训班,即是"初级"禅训班;一至三日禅,即是"中级"禅训班;禅七则是"高级"禅训班,这是依禅修的"道阶次第",为不同程度的禅修行者所规划的禅修活动与禅训课程,期望借此从初级到高级的禅训活动,从浅至深的禅训课程,让有心的禅修行者得以循序渐进,次第修学,拾级而上,早日将身心调熟,进而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活得自在。

  1 钟板号令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于布萨、诵经、集合众僧、饭食等,皆可敲鸣楗椎。禅堂每日以钟板作为禅者行坐参修的主要生活引导,因此,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 禅堂司钟板法则

  钟板者,乃引领大众梵唱、行坐参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凭钟板号令行事,凡司钟板者应谨慎尽职,如法敲打。

  临济钟板,一天作为"四止四开"。从一板一钟至三板一钟止静,及扬板开静,不得错乱。

  当值司钟板,应听由维那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

  司钟板的当值,起香前应打三阵叫香集众入堂,叫香应由慢至快,由大声至小声,每阵二十四下,不得参差紊乱。

  当值司钟板的轻重,应板打八分,钟敲六分,速度不得参差不齐。

  当值司钟板,逢行香时,如有和尚或班首师父在场,送位应如法。

  凡司钟板,声响不得软弱无力、无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锐刺耳,打人闲岔。

  司钟板如法,能作为行者的助道因缘,令其摄心正念,精进办道,集诸圣因良缘;反之,则动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禅堂法器名称

  钟板:钟板悬挂于维那香桌上方,钟上板下,规格随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禅门五家钟板,各有特色,横式代表"横遍十方",直式代表"竖 穷三际",圆式代表"圆满报身"。钟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讲开示或吃茶、止静及扬板所用,为临济钟板一日作息"四止四开"的主要讯号。

  催板:靠近钟板,挂在墙上的一块较小的板,为跑香中站板及讲开示后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鱼:放置于维那香桌上,为起香、抽解、小香止静、开静之用。

  叫香:以两片长方形木块互击出声,为集众进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净后警示进堂坐香,及开静后维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状的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其底部中央贯纽,附有握柄,便于把持。为大板香起香、扬板与钟板三结三交及开静、问讯出堂之用。

  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种: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沈者。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堂规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

  维那香板:以职取名,维那专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卫士每天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由此掌故,后来各寺院就用木板做成类似宝剑的香板以警策禅人。

  禅堂钟板讯号

  禅堂外的讯号:

  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众开大静养息时,由巡夜人员敲击的讯号。

  起二板:夜巡完毕的讯号。

  起三板:通知厨房典座人员起床的讯号。

  起四板:通知大众起床的讯号。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讯号。

  接报钟:禅堂回应堂外的讯号。

  打接钟:钟声讯号与报钟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斋将开始的讯号。

  开梆:饭头敲击悬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通知大众即将开饭的讯号。

  禅堂内的讯号: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为香别开始的讯号

  。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吃茶的讯号。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进行中停止的讯号。

  催板:(二槌小板)听开示后,再行跑香的讯号。

  抽解:(一槌木鱼)禅坐前上净房的讯号。

  止静:大板香(三板一钟)、小香(三槌木鱼),为静默坐禅参修的讯号。

  开静: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鱼),禅者停止坐禅,听许散动下座之讯号。

  扬板:三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临济钟板四止四开,一日作息四次大开静的讯号。

  1 禅堂规约

  (孟子.离娄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丛林规矩的设立,是助道因缘,能帮助参禅者悟道。其规矩简单条列如后:

  不侮辱修行者。

  不亵渎三宝。

  不破坏禅堂团体。

  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禅堂作息一律听钟板号令,不得私自活动,或无故迟到早退。

  进堂参修,应严守本分,照顾本参,不得到处游走,闲谈是非。

  堂中床位、座位一经排定,不得窜单乱位,私自调换。

  进出禅堂应依序而行,不得争先恐后或穿堂直过。

  行香时,应前后对正,循序前进,不得纵横奔跑。

  坐香时,应敛目摄心,勤奋参究,不得左顾右盼,作势嬉笑。

  凡于禅堂内外行走,应放轻步伐,不得将鞋拖地出声。

  止静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出,亦不得静中响动,惊扰大众。

  坐香时,应端身正坐,专心用功,不得背靠墙壁,散放腿子,恣意放纵身心。

  坐香时,不得随意走动,倘有事关紧急者,应事先禀告职事。

  堂中昏散、妄动者,应虚心接受香板警策,不得与职事诤讼。

  受警策后,昏散如故者,应下坐立参;再受三警策,依然如故者,自当佛前跪参。

  参修期间,应尽量避免缺席,如因故不能参加,应事先请假。凡缺席三次以上者,取消参修资格。

  参禅期间不宜会客,以免妨碍道业,如有不得已,应禀明职事帮忙处理。

  1 禅堂生活须知

  在床上不可以抖衣物,作声搧风,行仪懒散,使邻单动念。

  进出寮门,动作放轻,不可以拖鞋作声,不可以大声说话,大声咳嗽,干扰大众。

  不得在堂内吐痰、涕唾。如有不得已,应以纸巾或毛巾包好。咳嗽、呵欠、喷嚏均宜掩口,以重卫生。

  参修期间,不得将零食、点心、水果等携入堂内,以维护禅堂环境整洁。

  不可以与邻单交头接耳,闲言杂话,讲说世事。

  单序坐次,起身下坐,皆当细行,不可携带发声响物品,如手提电话,以免作响令邻单动念。

  进出禅堂(凡大众参修期间),必须请假,若身体不适,亦可于起香前告知维那师父,回堂时须向维那师父销假。

  堂中称呼:在纲领职事前,不可以称你我。凡是一切职事,皆称某某师父,或对首座,称首座和尚。请问时必须合掌,称己"学人某某事"。职事若站,我 立在傍,不可倚坐,失去威仪。

  小恙可请假稍作休息,如有重病,则应告假出堂调养,以免妨碍大众。

  禅堂内外设备,悉皆十方善信布施建设,敬请爱惜使用。

  1 禅修方法

  透过禅定的工夫,以显发我们的真如佛性,自来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禅观的实践,佛陀在世的时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当时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学的瑜伽派、数论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证悟之前,也曾经过六年禅定工夫的训练,最后在金刚菩提座下,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终于夜睹明星,而证悟因缘生灭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觉,和禅坐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坐是吾人彻见本性的要门。

  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嵩山顶上面壁九年,在静静的禅坐中渡过了他的一生,从身体的力行实践之中,细细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并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洒于中国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觉禅师赞叹他说:"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净禅师受到禅坐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见解,日本的道元禅师跟随他学禅,遂将禅师的思想移植于东瀛,而开创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独特门风。除了如净、道元两位禅师的提倡打坐之外,当时更有宏智禅师提倡"默照禅",主张端坐内观自性,以彻见诸法的本源。由于如净、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国的禅风遂从六祖慧能以来一向注重观照本性的心证,一变而为在"赤肉团"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为禅门入道不可缺少的实践方法。

  其实,禅定的注重并不限于佛教,平时我们劝人要冷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这好比一池混浊的潭水,投入一颗明矾,池水则清澈干净一样。事实上,冷静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现。儒家的︿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也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达到"虚、壹、静"的寂静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了静虑的修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门。…

《禅净加行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寺院巡礼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